武功县历史人文热烈祝贺武功建县2360周年 周显王十九年(前350年),秦孝公在商鞅变法成功后,推行行政体制改革,实行郡县制,设立武功县武功县发展至今足有2360年 一、 武功历史沿革 图强中国,商鞅变法历史上最早的县是邽县和冀县,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武公十年(前687年),伐上邽、冀戎,初县之这是历史上关于县的最早记载县的本意就是垂悬,郡的字面也是君地诸侯国君直接管辖(采邑)的地域曰“县”或“郡”郡县制相对封建,更有利于政权集中,更有利于国家统一秦孝公就是抓住了历史机会,推行变法,实现县制,为国家统一奠定坚实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基础秦孝公深知欲图强中国,人才是关键,于是布施恩惠,招纳鲜食,张榜招贤,曰:“宾客髃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孝公求得卫鞅,推行“霸道”之术,采取“什伍连坐,男子分异,军功受爵,耕织复身,尊卑分级”等一系列新举措,很快使秦国军强民富 孝公设县山水得名商鞅变法成功后,秦孝公大力推行郡县改革据《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十二年(前350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其中有武功县、邰县、美阳县据《太平寰宇》云:武功古城,在今眉县东四十里,渭水之南。
结合考古发掘,秦武功治所位于今天的眉县芽槐镇《汉书地理志》载:武功有太壹山,古文以为终南有垂山,古文以为敦物皆在县东斜水出衙领山北,至眉入渭褒水亦出衙领,至南郑入沔秦汉武功辖境相当于今眉县、岐山、周至和太白北部邰县辖境相当于今天杨凌,武功和扶风南部美阳县辖境相当于今天乾县东部、扶风和武功北部等武功县因南有武功山(今太白山)、西有武功水(今石头河)而得名,是历史最悠久的古县之一 郡县反复,历史辉煌汉元始五年十二月,武功县为安汉公王莽采邑,名曰汉光邑新天凤二年改为新光县汉永平八年(63年),复武功县,邰县并之,治所迁邰亭(今扶风县揉谷乡)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设武功郡领武功、美阳等十二县北周天和元年秋七月戊寅(566年8月4日),筑武功城(武功镇)建德三年(574年)废郡设县,治所迁至中亭川(武功镇)后晋隋唐郡县州府频繁设置金大定二十九年(1187年)曾改为武亭县,蒙至元元年(1264年)又复武功明清时期,武功县并未发生变化民国成立后,武功县发展翻开了新的一1934年,西北农林高等学府在杨陵成立1936年,陇海铁路修建至武功,在杨陵设武功站1961年,武功县治所迁普集镇,随后,舍三厂,丢杨陵;离宝鸡,归咸阳,走过了辉煌的2360年。
二、武功重要事件 农耕文明的原点武功教稼台是我国古人从依靠自然的采猎向改造自然的农耕飞跃的标志,是我国农业文明的发祥原点,农耕文明的种子就是在这个原点上生根发芽,并繁衍蔓延农耕始于后稷,兴于古公,盛于姬昌后稷因地制宜,教民稼穑,被舜帝封赏得邰(武功杨陵)古公仁慈避战,从豳邑迁国岐阳(扶风美阳镇),并营筑城郭,设立五司,完善行政,初步具备了国家的雏形姬昌继位后,遵循后稷之业,则守古公之法,国力强盛,迁国至酆(长安斗门镇),完成了渭水流域统一,聚集了高浓度的社会能量,势必辐射繁衍发展武王姬发完成伐纣大业,封建诸侯,首先封周章于吴,虞仲于虞虞吴两姓,都是姬周繁衍蔓延的分支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三公是最具影响的典型代表姬旦被封于鲁,采邑周城(扶风美阳镇),又称周公,主管陕东其子伯禽就封鲁国,子孙臣民以国为姓周公黑肩欲杀周庄王而立王子克,阴谋败露被杀,其子孙以周为姓可见周鲁两姓源于一脉姬奭封于燕,以长子燕伯就封召公奭采食召邑(今扶风召公镇)燕为秦所灭,燕王公子孙以国为姓,姬奭是燕召(邵)两姓始祖毕公高封于毕(今杨陵毕公村)毕国为犬戎所灭,后人以国为姓至裔孙毕万,因功被晋献公封于魏,后被秦国所灭,魏人因国得姓。
另外,属于姬周同姓的诸侯有55国其中较大分支有晋、韩、管、蔡、卫、康、毛、郑等今百姓十之六七出于姬姓,漆水流域可谓是文明发祥核心之一,周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渭河平原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楚汉争霸的焦点周秦汉唐时期,渭河平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甚至是立国发展之根基楚汉争霸之初,汉王刘邦剿灭雍王章邯,平定三秦之战就是成决定成王败寇焦点之战秦失其鹿,群雄逐之怀王曾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各诸侯进入武关,平定关中,本应王关中项羽凝恐刘邦夺天下,狡辩说:“巴蜀道险,秦人迁居,巴蜀亦关中地也于是三分关中,王秦降将另封刘邦为汉王汉元年(前206年),刘邦采纳韩信建议,派周勃、樊哙率偏军明修栈道出武功斜谷,自己亲帅大军暗度陈仓袭雍王章邯周勃、樊哙率领汉军攻占眉邑(眉县)、邰城(杨凌),与韩信大军会师于武功东原(戴家,贞元)汉军围攻雍王章邯弟章平于好畤(永寿)南赵贲率秦军救援好畤两军大战于高壤(观音堂高庄),秦军败守废丘(兴平市南佐村)韩信引渭水灌城,雍王章邯城破自杀,章平乞降壤乡大战是刘邦歼灭雍王,威震塞翟,平定三秦,建立和巩固根基的关键一战,也是楚汉争霸的开篇之战 诸葛寿星的落点。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遣赵云、邓芝为疑军,出斜谷佯取眉邑,亲帅大军走古道攻祁山结果马谡街亭违命,赵云箕谷不戒,导致首次北伐失败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据武功五丈原(今岐山五丈原),进行第五次北伐司马懿与诸葛亮隔斜水,对阵渭南司马懿指出了诸葛亮的战略缺点:“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果然诸葛亮垒于渭水南原(岐山五丈原)司马懿在给三弟司马孚的书中分析了其军事缺点:“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蜀军劳师远寇,利在急战,而魏军坚守不出,以逸待劳诸葛亮使人送巾帼妇人之饰激讽司马懿司马懿在询问使者时发现了诸葛亮性格缺点:“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过数升司马懿本无心应战,假借曹丕天子杖节,示士武于众,以候其变蜀魏对垒百日后,有长星坠落蜀营,天下奇才诸葛亮病逝于武功五丈原 平叛安史的拐点据《唐书》载: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丙寅,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率兵十余万,自幽州谋反十五载五月辛卯(6月13日),潼关失守玄宗出城幸蜀行至马嵬驿,诸卫顿军不进,兵士诛杀杨国忠,玄宗赐死贵妃。
銮发马嵬,且幸扶风,徐图所向途中,武功父老遮路乞留太子,愿戮力破贼,收复京城玄宗以为天启,因留太子李亨收拢流散官兵七月甲子,李亨即皇帝位于灵武,史称肃宗被迫暂降安贼的京兆尹崔光远和长安令苏震(武功苏武之后),闻听太子即位,率众百馀人,弃家奔趋灵武肃宗嘉之,任光远为御史大夫、京兆尹,苏震为御史中丞流散官兵,纷纷效仿,归拢天子至德二年二月戊子,肃宗亲临凤翔,主持收复长安大计五月初,兵部尚书郭子仪与贼将安守忠战于潏西(长安西),官军溃败叛军又攻清渠(普集镇北),子义败守武功,郭英乂和王难分守两原安守忠再攻东原(戴家)郭英乂苦战中箭,官军败退扶风叛军乘胜偷袭凤翔,天子危机幸好安禄山死讯传至阵前,叛军回防武功御史大夫、京兆尹崔光远见叛军西进,长安空虚,命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率军收复高陵、咸阳,夺取中渭桥(咸阳东),直捣长安城下武功叛军闻之慌烧营寨,东撤回援王李二将腹背受敌,伯伦血战而死,李椿力穷被执,然自是叛军不敢越过武功西侵武功在政治上父老乞留肃宗,在军事上叛军西侵难越,成为了平定叛乱,实现中兴的拐点,在大唐帝国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转折性标志 靖国大旗的终点1917年7月1日,张勋扶持溥仪复辟,解散国会。
段祺瑞再造民国,拒不回复国会8月,孙中山在广州联合西南军阀开展护法运动陕西靖国军是北方惟一响应护法运动的军事武装,也是最后一支树立护国旗帜的政治力量1921年8月,冯玉祥督陕后,用军事力量压迫靖国军改编第三路曹世英所属第一支路杨虎城反对改编1922年春节,杨虎城趁他军疏于防范,率部一千多人,从临潼栎阳出发西进,于元宵节(2月11日)凌晨突袭武功县城,守军误认为是民众鞭炮被杨部缴械随后,杨虎城攻占扶风、岐山等县3月23日,杨虎城敬请于右任抵县重举靖国军旗,设靖国军司令部于凤翔杨虎城在乾县临平铁佛寺截获甘军枪支弹药后,部队发展至3千之众于右任趁冯玉祥率军出关参加直奉大战之际,命杨虎城东取西安4月22日,杨虎城从东扶风突击马嵬坡之阎治堂20师两营23日,敌军反扑,杨部退守于大王、插柳、西岭、史村一线两军激战十日后,,杨虎城趁四月初八佛诞日(5月4日),悄撤武功转战陕北至此,轰轰烈烈的陕西护法运动的靖国大旗终于落没 三、武功著名人物 人文始祖炎黄关于炎黄的记载最早见于《国语晋书》: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炎帝以姜水成,姜姓,火德,故号炎帝黄帝以姬水成,姬姓,土瑞,故号黄帝姜水和姬水是炎黄子孙的生命之根,文明之本。
关于黄帝的姬水,《百度百科》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关中中部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另一说位于关中北部黄陵县附近的沮河据史书记载,黄帝姬姓子孙自夏商以来一直生活在漆水附近,有学者认为,黄帝陵位于今天扶风县的揉谷乡关于炎帝的姜水,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姜水在岐山之东,为渭水支流《中国史稿纪要地图册》明确标明漆水就是姜水,炎帝部落的活动区域就在今天漆水河流域漆水河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有不同河名或云杜水、漆水、歧水等等《水经注渭水》云:歧水径姜氏城南为姜水姜水地望争议,始于明天顺五年,李贤撰《大明统一志凤翔府》将宝鸡姜城堡说是姜氏城,将清涧水改为清姜水,并断定“炎帝长于姜水,即此”其后,凤翔府以新志改前史,引起了姜水地望之争从地理环境分析,漆水流域相对于清涧流域更适宜农业生产,故而炎帝长于漆水更为可信 周族圣母姜原《诗经大雅》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这是中国文字描述最早的具体女性《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姜原,为帝喾元妃弃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举弃为农师,封弃于斄(亦作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诗经思文》云:“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是最早描述我国农业生产的记录众所周之,渭北平原是典型的阶级式,在一二道台阶处形成厂形地形。
《说文》解释厂为土崖土崖上面为牟或末(小麦),下为来(大麦),人(支)在土崖上下耕作,就是“斄”故斄其实就是有邰部落生产劳作的具体化,形象化至于有邰部落后来又称周族,这也与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有关《诗经绵》云:“周原膴膴堇荼如饴”是对周原地理风貌的最早描述金文中周字就是田中加上四点,表示田中长出庄稼,周字其实就是田里庄稼长势茂盛的风景图画,故武功扶风一带又称周原后稷一族因其生活地域,生产方式而称周族 隐家眉邑嬴白关于秦公子白,史书文墨很少,《史记秦本纪》载: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有子一人,名曰白,不立作为君主合法继承人失去了国君地位,封地平阳,隐居眉邑,成为了秦国的显赫的贵族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白起《白起百科名片》介绍:白起,秦武公之后,武公生子赵白,其后以其名为氏可见公子赵白是眉邑白氏家族始祖秦公子白,为何既称赵白,又称嬴白?其实,嬴赵白马俱为一家《史记秦本纪》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柏翳佐舜调驯鸟兽,被赐姓嬴氏柏翳是嬴姓始祖,柏翳12代孙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在平徐偃王之作乱有功缪王以赵城封造父,由此为赵氏(赵字的形象就是人赶马车)造父后裔赵武建赵国。
柏翳14代孙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周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闲,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烽火戏诸侯中,秦嬴玄孙秦襄公将兵救周有功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史记赵世家》载:赵氏之先,与秦共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