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实词与虚词 一、16 个虚词 1. 【之】 代词,代人、代事、代物,即他(们)、她(们)、它(们)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指示代词,表近指,这(这件事)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何陋之有(陋室铭)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 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数月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动词 到、往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2.【其】 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 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 他、它(不加“的”)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陈涉世家) 指示代词,其中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 词配合,“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译作“难道”,后一个译作“恐怕”】 3.【而】 连词,表并列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连词,表承接 “就、接着”或不译 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讽齐王纳谏) 连词,表转折 但是,可是,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或不译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连词,表修饰 “地、着”或不译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4.【以】 介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介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两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把、拿、用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连词,表示目的 来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连词,表示结果 以致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连词,表示承接,“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 “而”或省去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动词 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5.【于】 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 在、从 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出师表)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介词,表示动作的对象 向、对、同、给、到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介词,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 被 受制于人 介词,表示比较 比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介词,表原因 由于,因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乃】 副词,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 才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副词,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 就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副词,表示出人意料 竟、竟然,却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副词,判断句中表判断 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 于是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7.【虽】 连词,表假设 即使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连词,表转折 虽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8. 【为】 动词,表判断 是 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动词,表动作行为 做 可以为师也(论语十二章)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向、对 不 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介词,表示被动(常与“所”连用,也有单用) 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为着、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9. 【者】 结构助词 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作亭者谁(醉翁亭记) 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不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10. 【且】 副词,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 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表示行为的状态 可译为“姑且”“暂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连词,表递进 可译为“况且”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连词,表示让步 可译为“尚且”“还” 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连词,表并列或递进 可译为“和”“而且”“并且”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11. 【则】 连词,表承接。
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 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连词,表假设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 或推断的结果 假使、如果,那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连词,表转折 可译为“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 是、就是、就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2. 【乎】 表疑问语气 吗、呢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表测度语气 吧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用于感叹句 啊、呀 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介词 对(于),在,在上面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13. 【然】 代词 这样、如此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连词,表转折 然而、但是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语气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 地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语气助词,用于词尾 的样子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语气助词,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 式 的样子、好像似的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14. 【与】 连词 同,和,跟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介词 跟,和,及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语气助词 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15. 【因】 介词 依照,根据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副词 于是,就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连词 因此,于是 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16. 【焉】 疑问代词 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句末疑问语气助词 呢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兼词 于之,对之 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 从这里、在那里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二、150 个实词 1、【爱】 (1)名词。
恩惠 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 加惠于人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喜爱,爱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怜惜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左传)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3)形容词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形容词 舒适,安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琵琶行) 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全 谢庄遂安冯婉贞) 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2)动词 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代词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鸿门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3、【被】 (1)名词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2)动词 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遭受,遇到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施加,施及 去乱而被之以治荀子?不苟)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通“披”,动词 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披散,披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4、【倍】 (1)动词 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一人倍之,伤肤狱中杂记) 增加 焉用亡邻以倍郑烛之武退秦师) 通“背”,背向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管子中匡) 右背山陵淮阴侯列传) 通“背”,违背 倍道而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2)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3)副词越发,更加,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 (1)名词 草木的根 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
芙蕖) 草木的干茎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根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中山狼传) 本业,指农桑 强本而节用天论)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 稿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2)量词 草木花卉一株称一本 新松郁郁三千本陆游诗) 书籍一册称一本 若印数十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