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过关

千****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41KB
约69页
文档ID:118520570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过关_第1页
1/69

第1课 中国古代史总论一、朝代歌(背诵)夏朝开头接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请你默写中国朝代顺序:二、阶段划分和时代特征1.夏商周(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政治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以血缘为纽带的早期政治体制(宗法分封等级社会)形成经济农耕经济雏形形成,处于“青铜时代”,土地国有,中原居于领先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及伦理观产生深刻影响,标志中华文明的起源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政治宗法分封统治秩序瓦解,各诸侯国称霸争雄,在变法中初步创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经济开始进入“铁器时代”,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占主导地位文化官府垄断教育局面被打破,学术领域异常活跃,“百家争鸣”,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高峰,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官僚制度取代世卿世禄制经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铁农具、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社会经济繁荣,黄河流域是经济发展的重心;古代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形成文化儒家思想正式成为统治思想,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文化昌盛,科技成就领先世界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1年)政治政权更迭频繁,中央集权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士族制度从兴到衰;北方民族大融合经济北方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北民南迁,南方得到迅速开发,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文化佛、道盛行,各种流派思想并存,呈现逐步融合的趋势;科技成就继续领先世界,文学承上启下,艺术大放光彩5.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改进,内外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超过前代;南方进一步开发,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文化兼容并蓄、多元发展、全面繁荣,科技成就世界领先,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形成6.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公元907年—公元1368年)政治民族关系成为影响政局演进的重大因素,从分裂割据到民族政权对峙并立,最终走向元朝的大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江南经济快速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农耕经济发展,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海外贸易更加发达文化理学形成并成为主导思想;科技发明创造出现高峰,三大发明在此时期完成并外传;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7.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840年)政治以君主专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奠定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对外交往逐渐走向闭关锁国,开始遭受外来侵略与挑战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经济总量仍居世界前列;新经济因素的发展受到阻碍,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文化总体特征是承古萌新。

传统思想仍占统治地位,表现出强烈的专制色彩;出现反专制的民主思想;文学艺术繁荣,很多作品具有反专制、反传统色彩;传统科技依然领先,出现总结性科学巨著,但未产生近代科学;西学东渐第2课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一、概况1.“先秦”时期习惯上划分为: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阶段2.夏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形成“家天下”的局面,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3.中国古代早期的主要政治制度有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等二、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2.主要内容: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②分封的对象:子弟(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主体是同姓亲族)③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可以对下属进行再分封;受封时得到土地和人民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承担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力役等的义务3.影响:①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实际上是一种贵族政治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治秩序,巩固了统治③诸侯国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后来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春秋战国时期该制度逐渐瓦解。

三、宗法制1.含义:按照宗族血缘分配政治权利,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3.内容:周王、诸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核心、最大特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天下大宗)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4.影响:①由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形成森严的宗法等级关系②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④“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家国一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宗法观念也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家谱、祭祖)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结合2.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主要表现在分封制下诸侯拥有较大权力,是一种等级分权体制,与秦以后的中央集权制有明显区别)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以宗法制为核心,族权与王权紧密结合,家国一体)第3课 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国在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1)地方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完全听命于皇帝,无独立特权,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郡县制推行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中央推行皇帝制与三公九卿制:①秦王嬴政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自称“始皇帝”,规定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②秦始皇还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即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其中,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官员是丞相,负责监督百官的官员是御史大夫,主管军事的是太尉丞相之下还有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其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③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皇帝的命令通过中央政府官员,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直达百姓,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3)制定细密、严苛的秦律,成为嬴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

4)实行朝议制度,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但最终的裁决者仍是皇帝3.基本特征:专制主义统治(或君主专制)具体表现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在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下,皇帝的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两大矛盾:一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4.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2)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古代2000多年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①经济上:在明清以前,基本上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修建公共工程,推广先进生产力等,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②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关系和文化在较广泛的范围内传播二、西汉的政治1.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历史上称为“汉承秦制”。

2.汉初的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既实行郡县制,又实行封国制汉武帝时期为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推行“推恩令”,王国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3.汉武帝时期频繁更换丞相,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中朝”(中外朝制度),对重要的政事先做出决策,限制相权实行察举制,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但也体现出封闭性的特征,权操于地方官员,民意无从体现第4课 隋唐宋元政治制度演变(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隋唐的三省六部制1.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三省体制,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中央设立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别主管相关日常事务同时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作为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的管理体制2.评价:(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2)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君权也受到一定节制)(3)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二、元朝的行省制度1.元代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机构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全国分设十个行省以及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大都及附近地区由中书省直辖,称为“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2.影响: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影响深远三、科举制1.隋唐时期: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宋时期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2.明朝: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制度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3.评价:(1)进步性: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进入政权,有利于扩大和巩固统治基础③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⑤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2)局限性:①考试科目及内容多出自儒学经义,不利于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明清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②是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第5课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明朝的内阁制1.原因: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中央行政由六部分别管理,直接隶属于皇帝,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高度发展但政务集于皇帝一身,明太祖一人难以处理完毕,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2.设立:明成祖朱棣正式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3.职权: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阁当值,明宣宗时给内阁票拟权,内阁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但最后取决于皇帝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