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知识清单

上传人:s****6 文档编号:596101495 上传时间:2024-12-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8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知识清单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历史】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知识清单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历史】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知识清单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历史】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知识清单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历史】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知识清单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知识清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知识清单(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知识清单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 1 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一、 我的境内的古人类 1.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发现于云南元谋。(2)蓝田人距今约160万年;发现于陕西蓝田。 (3)郧县人距今约100万年;发现于湖北郧阳。 二、 北京人 (1)发现:1929年,我国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2)时间、地点: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3)体质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能够直立行走。 (4)生产生活: 1.使用砍砸器、尖状器、

2、刮削器等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 2.采集、狩猎、群体生活; 3.已经会使用火(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5)意义: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三、 山顶洞人 (1)时间、地点:距今约3万年;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2)模样:和现代人相同。 (3)生产生活: 1.打制石器,制作骨器;2.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3.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 4.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5.有爱美意识,有埋葬死者的行为; 6.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一、 农业

3、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农业的起源:距今约 1 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 (2)定居生活: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人们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 影响: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 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1)主要区域: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 (2)河姆渡人 时间、地点:距今约7000年;长江下游地区,浙江余姚河姆渡。 生产生活:1.广泛使用农业生产工具骨耜;2.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使用木结构水井; 3.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4.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

4、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 5.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艺术品。(出土了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器)。 三、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仰韶文化 时间、地区:距今约7000500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重要代表: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生产生活:1.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黍,也进行采集渔猎; 2.房屋以半地穴式为主,饲养猪、狗等家畜; 3.大量使用装饰品,会制作乐器陶埙,会纺织、制衣。 仰韶文化时期是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贫富分化。 (2)大汶口文化 时间、地区:距今约59004400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

5、下游地区。 生产生活:1.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能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 2.当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房屋类型不同原因: 与自然环境有关,北方寒冷干旱,半地穴式房屋易于取暖;南方温暖潮湿,干栏式房屋易于通风防潮。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南稻北粟) 原始居民 半坡人(距今约6000年) 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 生活地区 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 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建筑样式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干栏式建筑 种植作物 粟 水稻 原始手工业 制作彩陶(人面鱼纹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衣 制造黑陶(猪纹陶钵)、玉器和乐器 家畜 猪、狗等 猪、狗、水牛等 第3课 中

6、华文明的起源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文明的起源: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1)良渚古城遗址 时间、地点:距今约53004300年;位于浙江余杭。 考古发现: 建筑: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拥有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内城中部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发现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表明良渚社会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其统治者拥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墓葬:贵族墓地(玉琮、玉璧、代表军事指挥权的玉钺)和普通墓地(随葬品稀少)对比鲜明,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考古结论(意义):良渚古城的考古

7、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2)陶寺古城遗址 时间、地点:距今约43004000年;位于山西襄汾。 考古发现: 建筑: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质的建筑材料。 墓葬: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磐、玉钺、陶盘等器物;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说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 出土文物:小件青铜器、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观象台的遗迹等。 考古结论(意义):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3)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 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它们彼此之间

8、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距今 4000 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 三、远古的传说 (1)炎帝和黄帝:五六千年前 贡献:推动华夏族的形成阪泉之战(黄帝战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涿鹿之战(炎黄联盟战蚩尤部落)炎黄部落联盟壮大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 地位: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2)尧、舜、禹 制度:实行禅让制,传位给贤德的人。 举措:尧鼓励人们发展生产;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禹解除水患,因治水有功,被尊称为“大禹”

9、。 大禹治水体现了大禹的哪些精神品质:创新、无私奉献、坚持不懈、不屈不挠 (3)传说故事与考古发掘之间的联系: 传说中蕴含着一定历史信息,浓缩地反映了文明起源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动和无数先民们的创造和发明。传说故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考古发掘指导,而考古发掘又可以证实我国传说故事中的一些真实成分。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一、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朝代 夏 商 西周 建立时间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都城 阳城 亳殷 镐京 开国之君 禹 汤 周武王 亡国暴君 桀 纣 周幽王时 灭亡时间 约公元前1600年 公

10、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主要历史事件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盘庚迁殷 武王伐纣 牧野之战,商朝灭亡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灭西周。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2.依据: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3.分封对象:宗亲、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4.诸侯权力: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 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5.诸侯的义务:受封的诸侯承担向周王进献贡赋的义务; 其军队也要服从周王调遣; 定期向周王朝觐述职。 6.贵族等级划分:

11、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7.分封制的作用 积极;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消极:后期诸侯独立性大,易产生分裂割据。 P25利簋: 历史价值:腹内铭文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时间,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艺术价值:利簋的造型独特,器身和方座上饰有精美的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这些纹饰不仅美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和神话色彩; 科学价值:铜、锡、铅三种金属的合金,展现出西周早期的高超铸造工艺。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一、王室衰微 (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表现: 西周时期的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周天子在名义上仍是天下

12、“共主”,但缺乏经济、军事实力,权威明显削弱,渐渐失去了对各地诸侯的控制。诸侯也不再定期朝觐天子和向周王室缴纳贡赋; 周天子已失去对国家的实际控制权,大国操控政治,竟相角逐。 二、 诸侯争霸 1.原因: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 2.口号:“尊王攘夷” 3.目的:争夺霸主地位 4.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号令诸侯。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先后北上争霸。 5.影响 积极: 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消极: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三、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意义:使农业的深耕

13、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2)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形成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2.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战争性质: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向兼并战争 4.战争特点: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

14、间长。 5.著名战役及对应典故: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6.战争带来的影响:积极;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奠定基础; 消极: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生产带来巨大破坏。 二、商鞅变法 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目的: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3.时间及支持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4.主要内容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掌权) (3)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管理)经济: (1)废除旧的土地制度;(有利于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有利于提高劳动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3)统一度量衡;(方便税收和商贸)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5.影响: (1)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2)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6.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