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高中语文 专题知能整合3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高中语文 专题知能整合3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知能专题知能整合整合考点直击真题演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考试说明中对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分析综合”的第一条要求,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所谓“筛选信息”,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所谓“整合信息”,是根据要求,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本单元所选文章是文艺评论和随笔,这类文章正是高考命题中一般论述类文章的常选文本。对这一考点的能力要求和解题方法,我们不妨以咬文嚼字的一段为例,设题分析。看下面的文段和题目:考点直击真题演练有些人根
2、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
3、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考点直击真题演练“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
4、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考点直击真题演练下列对作者认为用“推”比用“敲”好的理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推”字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须自掩自推,足见其乃孤零一人。B.“敲”字显得拘礼,也显示了不甘寂寞,破坏了温暖的人情。C.“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也似乎平添了搅扰。D.“推”字所呈现的情境似乎比“敲”所呈现的情境,更调和一些。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信息筛选的原则“作者认为用推比用敲好的理由”,其次要注意选“不正确的一项”。B项不当。原文是“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B项“破坏了温暖的
5、人情”不当。答案:B考点直击真题演练在筛选整合信息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信息:1.“同一信息”:文章往往在表述同一内容时会变换不同的说法,但这些不同说法体现的信息是一样的;或者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变换一种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和文本中的说法是一个意思。2.“分散信息”:在一篇文章中,解说同一观点的材料可能不集中在同一段落或相邻的段落,可能相距较远;或能支持某观点的句子、名言、例子相距较远。这些信息不聚在一起,但解说的是同一观点。阅读时要善于寻找遥远的信息,并把它们拉近,使其聚在一起。3.“隐含信息”:“隐含”指言在此意在彼,或是作者没有明说,只是隐含在文意内的意思。考点直击真题演练筛选整合文中的
6、信息,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信息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考点直击真题演练第三步,将选项信息
7、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考点直击真题演练(2015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
8、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考点直击真题演练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
9、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考点直击真题演练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
10、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考点直击真题演练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
11、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考点直击真题演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
12、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考点直击真题演练解析:A项,“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错。原文中的表述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即承认“艺术品的接受”是美学问题,只是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答案:A考点直击真题演练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
13、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考点直击真题演练解析:C项,“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与“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二者不构成因果关系。答案:C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如何让作文有文采?本单元写作训练对应的是“表达交流”部分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有文采”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对文章语言的高一层次的要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用词贴切,即要求文章用词恰当、精练、形象。句式灵活,就是句式要富于变化,或对偶,或排比,或
14、整散结合,或反复,或设问等。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文句有表现力,指文句含义深刻、有韵味。我们平时的作文,可以按照这四点要求,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语言的训练。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1.巧用动词,力求把事物写美写活动词不仅能够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还能够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古往今来,人们对动词的使用总是情有独钟。“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春之意境全出;“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噪”和“鸣”起到了动静互化的效果;“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描写出了月光自上而下的洒落,写出了月光轻柔缓和的流动之美。技法指
15、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2.活用形容词,学会绘声绘色绘形灵活运用形容词能把事物描写得生动、贴切,能够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让人充分感知所描写的对象。“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曲曲折折”写尽荷塘的形状,而“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等一连串形容词的运用,则写尽了荷花的风致,也写出了荷塘的优雅、朦胧、幽静之美。这是绘形绘色的典范。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3.多用修辞,尤其是比喻、拟人和排比比喻能让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让平淡的事物变得生动,让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通俗。李乐薇的我的
16、空中楼阁便是运用比喻修辞的范例。“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作者先把山比作眉黛(语出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似乎并无奇特之处,但作者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由此生发开去,带出另一个新鲜的比喻“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可谓独出心裁,熨帖自然。此语一出,使“山”和“小屋”的形象呈现出新颖动人之感。拟人的主要作用是化无情为有情,使之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这样写道:“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排比从来都是一种能让文章熠熠生辉、文
17、采顿生的修辞手法。“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生活中的美景随处可见:校园中寻求知识,是一道富有诗意的美景;家庭中感受亲情,是一道充满温馨的美景;社会中奉献真爱,是一道多彩的美景”语言文采斐然,给人以美的感受。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4.化用、引用古诗词、名言警句和典故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粹,适当引用古诗词,会为你的语言增添文学底蕴;名言警句意义深远,耐人寻味,不失时机地引用或化用名言,会为你的文章增添几分深刻;历史典故都是先贤圣哲们生命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遗产,写作中,有时候下笔千言却不如引用一个历史典故更具有说服力。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5.灵活选用句式,或整或散,参差错落不要单纯
18、使用肯定句,不妨也穿插一两句否定句、双重否定句;不要只是使用主动句,不妨也穿插一点被动句;不要总是使用正常语序,不妨也穿插一些倒装句;不要全使用陈述句,不妨也穿插些许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不要全篇使用短句,不妨也穿插几句长句。例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技法指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写文章,当然要以散句为主,但是全用散句就难免单调、散漫,显不出文采。“物相杂故曰文”(易经系辞),因而散句中要杂以整句。整句庄重有力,匀称谐调,能显出一种整饬美,做到
19、整散结合往往会使语言显得既活泼、参差,又谨严、工整,读来有一种洒脱与精致相结合的美。技法点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2015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注意:题目自拟,观点自定。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技法点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例文:文显其品动人心喜欢一卷
20、诗书在手,或品读“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慵懒与情思,一抹浅淡的远山黛,画出女子的婉丽;或感受太史公笔下暗流涌动的政权争夺,尔虞我诈,险象环生;或带着一颗心和三毛共赴撒哈拉沙漠,体味异域风情。正如古人所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错的,在文章中确实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或潇洒坦荡,或自由不拘。技法点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大凡在文学界受人敬仰的,读者都能找到与文章匹配的词语去概括作者的性格,想来这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它并不是仅从一篇文章中体现,而是渗透在作家一生的写作历程中。初识袁中郎是在满井游记:“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贵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如此潇然山水的才
21、子,想来也是一位人生的哲学家,他自言“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实,这话不但说出了中郎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在那些赞美自然风光的游记中,每一篇都是他对这种生活本色的探寻,他的文章就是他的内心,我们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人格的真,才会让我们的心产生共鸣。技法点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文学贵在思想的碰撞,金代元好问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我们总认为的在人格与文章之间的等号却在这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文章会成为人心的面具,也许我们需要用一双聪慧的眼、一颗睿智的心去辨别。文章是抒发人性的途径,而有时这条道路会被外界因素阻隔,让我们看不真实,
22、文章本身也沦为了工具。郭沫若以一部女神成为中国现代诗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当革命的烈火蔓延整个中国大地时,他的诗便成为了配合革命形势的产物。也许在郭老的骨子里是崇尚自由的浪漫主义,但当他的心被铐上政治的枷锁时,所有艺术的美感就消失殆尽了。曾经写出女神这样唯美诗篇的人,湮没在革命的浪潮中,我们只能扼腕叹息了。技法点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但不管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有一样是不能否认的:文显其品动人心。因为他们能将自己的真当作汤底,用生活的阅历作为主料,以真情实感为辅料,烹饪出一锅令人回味的佳肴。技法点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鉴真和尚刚剃度皈依时,住持让他做了寺里谁也不愿意做的
23、行脚僧。一天,日已三竿,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叫醒鉴真问为什么。鉴真说:“穿破一堆芒鞋,就能做一个能光大佛法的名僧吗?我还是为庙里节省些芒鞋吧!”住持一听,明白了,说:“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吧。”寺前是黄土坡,昨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雨,路面泥泞不堪。艰难走过之后,住持问:“你能找到你刚才留下的脚印吗?”鉴真说:“当然。”住持捻须一笑:“你能否找到你昨天从这条路上走过的脚印?”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昨天没下雨,小僧哪能留下脚印?”住持听了,拍着鉴真的肩说:“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请根据以上文字,写一篇文章。技法点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
24、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标题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这则材料的关键在住持总结性的话语“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中,“泥泞的路”和“脚印”具有比喻义,“泥泞的路”比喻生活的困境和挫折,“脚印”比喻生命的痕迹和深刻的印记。写作时应联系生活或人生,思考为什么“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怎样看待“泥泞的路”。技法点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周国平)我想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的,或者说喧嚣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喧嚣这种现象,也不完全是负面的。(莫言)要求:自选
25、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技法点津例文借鉴写作练习写作提示:此题由两则材料组成。第一则材料是周国平的话。意思是,在这喧嚣的社会中,他选择安静的生活方式,安静地写作,安静地思考,不受外界的喧嚣干扰或诱惑,守得住自己的内心。第二则是莫言在2014年南国书香节上演讲的观点摘录。意思是,这是一个喧嚣的时代,生于斯,长于斯,谁都不能避免直面喧嚣。如何看待这个喧嚣的时代,如何应对这个喧嚣的社会,值得每一个人认真思考。从“内容”层面,可侧重对“安静”和“喧嚣”意义的直接解读;“含意”层面,可以由“安静”和“喧嚣”引申到对现代人生活态度或生存方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