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高考通用课件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79754627 上传时间:2024-08-27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高考通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专题十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高考通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专题十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高考通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专题十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高考通用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专题十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高考通用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高考通用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高考通用课件(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史(浙江选考专用)考点一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1.过渡时期总路线(1)提出时间:1953年。(2)主要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2.“一五”计划的实施(1)依据: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主要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考点清单(3)主要成就工业化建设:“一五”期间,建

2、成了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2)内容a.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b.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c.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3)意义: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特别提示三大改造的实质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二、中共八大的召开1.时间:1956年。2.内容(1)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先进

3、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明确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意义: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在中共八大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起来。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过程(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轻率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2.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3.影响(1)“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

4、大破坏。(2)19591961年,国家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4.“八字方针”(1)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2)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名师点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1)“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在于:必须注意处理好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否则会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在于:要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能混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不同历史阶段,不能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四、“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1.

5、破坏:“文革”动乱从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据估算,“文革”十年中的国民经济损失约为5000亿元。2.启示(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保持社会安定,及时抓住发展机遇。拓展延伸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失误的原因(1)客观原因:人们对错综复杂的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及革命、建设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2)主观原因a.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b.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得不到认真执行,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发扬,对党的领导干部缺乏严格监督。c.没有正确处理“左”倾

6、、右倾错误。长期以来,注意了反对右倾错误,但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知识归纳19561976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点二考点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1.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2)内容a.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b.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c.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3)影响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

7、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b.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实质: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旧的农业耕作模式,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2)实施:安徽、四川等地首先放宽政策,试行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初见成效。在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迅速推广。(3)作用: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3.国有企业改革(1)

8、背景: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内容: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3)内容a.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b.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二、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特点1.形成过程(1)基本国策: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基本国策。(2)经济特区a.设立:对外开放首先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b.意义: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

9、革的“试验田”。(3)沿海开放城市a.设立: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b.意义: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4)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5)浦东的开发开放: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2.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

10、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3.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知识拓展1.理解经济特区的“特别”(1)经济特区的“特别”之处在于:建设资金来源以吸收外资为主,经济形式以“三资”企业为主,产品销售以外销为主,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有多项税收、土地使用、劳动力使用等优惠政策。(2)经济特区发挥的作用也很“特别”a.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b.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田”。c.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是党中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同时借鉴世界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开放,利

11、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的经验等。(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在经济各环节、各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以获得最大效益。(3)从发展市场经济而言,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通过对外开放,让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真正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3.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与鸦片战争后的“开放”的主要区别考点三考点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1.“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1)“南方谈话”a.背景:20世纪80

12、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b.时间:1992年春。c.内容: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中共十四大a.时间:1992年10月。b.内容: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a.时间:1993年11月。b.内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c.

13、作用:一大批国有企业开始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2)中共十五大a.时间:1997年9月。b.内容: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指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意义(1)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促进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对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具有重要意义。(2)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知识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示意图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

14、调整二、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6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2)核心内容: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15、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国外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3.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3)

16、结果: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三、比较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题一“一五”计划史料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史料2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很艰巨很繁重,史料研习史料呈现也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完成这个过渡时期的总任务,除了恢复时期的3年以外

17、,大概还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即大概需要3个五年计划。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候,都应该按照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逐步地实现。李富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年7月5日)史料解读史料1论述了“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借鉴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史料2阐述了“一五”计划任务艰巨,需要较长时间逐步实现,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内在关系。论从史出根据以上信息,归纳“一五”计划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分析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答案提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重工业基础

18、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关系: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说,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改造服从社会主义工业化,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又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主题二经济体制改革史料1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史料

19、2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史料呈现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史料解读史料1论述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中可以揭示出生产关系变革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超越生产力的状况及其发展要求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史料2阐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0、的主要弊端。指出了僵化的模式造成管理上政企不分,劳动者缺乏生产积极性,因此必须改革经济所有制形式及管理体制。论从史出根据以上信息,归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具有什么特点。答案提示特点: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题三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及影响史料呈现史料1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90年,决定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随着贯穿欧

21、亚的第二座大陆桥在阿拉山口接轨,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摘自金勇进主编数字中国史料解读史料1反映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以时间为线索,说明了对外开放的地点和范围。史料2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图中数据的变化说明改史料2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论从史出1.依据史料1,归纳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2.分析史料2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答案提示1.史料1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开放的特点。2.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