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高效课堂”的点滴体会与做法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39477738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化高效课堂”的点滴体会与做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信息化高效课堂”的点滴体会与做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信息化高效课堂”的点滴体会与做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信息化高效课堂”的点滴体会与做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息化高效课堂”的点滴体会与做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高效课堂”的点滴体会与做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化高效课堂”的点滴体会与做法自从XX年4月来到新安街小学,我就深深感受到学校的课堂信息化程度之高是整个硚口区之首。不仅是每个教室配备有信息化教学设备,每个老师有手提电脑工作,而且上课时老师们用的是图文并茂的课件。常规课用课件,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课堂效果当然好。下面我谈谈我对信息化高效课堂的理解与做法。我认为信息化课堂是在以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把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构成教学信息传播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媒体群,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目的。要构建高效的信息化课堂,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2、课堂要构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帮助老师灌输知识的手段,还是帮助学生意义建构的工具;教材不仅是知识的来源,还能有效的成为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对象。2、注重积极的情感投入及成就感的获得有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都需要有积极的情感投入,无论自主学习或是与人协作,都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并获得成就感的过程。无论是在自主学习还是在协作学习过程中,都要非常注重学生的情感投入,要求每一个学生发自内

3、心地参与进来,而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可能取得进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而转化为成就动机,这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地学习。3、广泛的认知范围在现代化的教室里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教材上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接触教材以外知识。信息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要求人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丰富的网上资源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源泉。internet带来的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知识的联网,是古今中外以及全人类智慧的联网,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图文并茂的文献资料。目前国内、国际上有许多优秀的科普网站,如中国科普、北京科普、中国科普博览、大百科全书等。这些网

4、站提供了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军事天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海洋、生命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使学习的信息来源变得更加丰富。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如何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方便快捷地接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4、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指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等五个方面。传统教学不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甚至压抑、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信息化

5、教学要改变这种现象,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始终处于研究、设计和创作的前沿,拥有较大的自主决策权,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新知识。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判断有效的信息化课堂的一个重要依据。5、学科知识的有效运用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终极目标,考试结束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在信息化教学中,关注的是学生能否将课堂里所学的学科知识迁移到其它情境中,能否有效地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带有综合性,需要学生掌握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多角度、多层面地对问题加以阐释。即使是考试或测试,也要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组、整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的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以上是我的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在工作中,我还注意努力多做课件,使课堂40分钟更高效。只是可惜语文老师的课件都是各自为阵,如果能像数学那样资源共享,就更节省人力物力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商业贸易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