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和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和答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矛盾的斗争性的问题中,包含着对抗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在人类历史中,存在着阶级的对抗,这是矛盾斗争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无论在奴隶社会也好,封建社会也好,资本主义社会也好,互相矛盾着的两阶级,长期地并存于一个社会中,它们互相斗争着,但要待两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的时候,双方才取外部对抗的形式,发展为革命。炸弹在未爆炸的时候,是矛盾物因一定条件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的时候。待至新的条件(
2、发火)出现,才发生了爆炸。认识这种情形,极为重要。它使我们懂得,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而使人民获得政权。共产党人必须揭露反动派所谓社会革命是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等等欺骗的宣传,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革命论,使人民懂得,这不但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整个人类的历史和苏联的胜利,都证明了这个科学的真理。但是我们必须具体地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情况,不应当将上面所说的公式不适当地套在一切事物的身上。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有些矛盾具有公开的对抗性,有些矛盾则不
3、是这样。根据事物的具体发展,有些矛盾是由原来非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对抗性的;也有些矛盾则由原来是对抗性的,而发展成为非对抗性的。共产党内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如前所说,在阶级存在的时候,这是阶级矛盾对于党内的反映。这种矛盾,在开始的时候,或在个别的问题上,并不一定马上表现为对抗性的。但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这种矛盾也就可能发展为对抗性的。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告诉我们:列宁、斯大林的正确思想和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的错误思想的矛盾,在开始的时候还没有表现为对抗的形式,但随后就发展为对抗的了。目前我们党内的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没有表现为对抗的形式,如果犯错误的同志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那就不会发展
4、为对抗性的东西。经济上城市和乡村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在中国的国民党统治区域里面,那是极其对抗的矛盾。但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面,在我们的革命根据地里面,这种对抗的矛盾就变为非对抗的矛盾,而当到达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这种矛盾就会消灭。列宁说:“对抗和矛盾断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这就是说,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摘自毛泽东矛盾论)材料二:毛泽东写作矛盾论,主要是批判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在人类认识史上,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两种互相对立的宇宙观。中国古代哲学中也有丰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但在传统的素朴的形态中,这种思想还不能成为现
5、代意义上社会全面变革的指导思想。大约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放眼世界,寻求能够指引中华民族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理论。经过反复探索和尝试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包括马列主义哲学,用这种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学哲学目的明确,就是要用哲学,他把哲学当作认识的工具,把研究哲学称作“工具的研究”。在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基础上,毛泽东确立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早在毛泽东1913年写的讲堂录中就可以看到这样的话“天下万事,万变不穷”“人不
6、能有俄顷不变化者”。毛泽东哲学思想中特别强调的“能动性”观念,据考证,来自孙子兵法的“能为”观念,植根于易经以来的“通变”思维方式。毛泽东说,“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在复杂的矛盾关系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的矛盾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但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会发生变化的。许多学者都认为,毛泽东对辩证法学说最显著的贡献,在于他详尽地阐发了“主要矛盾”及“主要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方面”这两个概念。美国
7、学者施拉姆就认为,“在中国,由于国内形势和与列强的关系都是不稳定的、不可预测的,因此,在一个既定时期内,要确定哪种因素或矛盾是占主导地位的,就不仅仅是个复杂的理论问题,而且是迫在眉睫的策略需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需要意识到特殊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矛盾的含糊性和复杂性,并把这种深刻的认识在实践活动中具体化。他们能否做到这一点,与当时革命斗争的成败关系极大。在矛盾论“结论”中,毛泽东强调,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时,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主要的区别;研究矛盾的普遍性时,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这两点对于我们克服教条主义,至关重要。(摘编自郭湛实践论矛盾论与百年中国历程)1下列对材
8、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的两阶级在同一社会中长期并存斗争,矛盾迟早会产生;在阶级社会中,革命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B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由一方向另一方转化,两种矛盾是否转化取决于事物的具体发展。C青年毛泽东研究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以及马列主义哲学的目的在于应用,他把哲学作为一种认识工具来使用。D施拉姆认为,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中国,判明占主导地位的是哪种矛盾或因素是理论问题,更是策略需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上,城市和乡村在过去可能具有的对抗性矛盾,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会彻底消失。B中国古代有朴素的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思想,但其不能成为现
9、代社会变革的指导思想。C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有源于中国古代著作如易经孙子兵法中的思维方式或观念。D矛盾有不同斗争形式,对抗是其中一种,注意这些形式的区别有利于克服教条主义。3下列选项中,最能作为论据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第一次统一战线时期,中国国民党实行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所以它能成为各阶级的民主革命的联盟。B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党和日本帝国主义存在矛盾,但同时它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内人民并不放松其斗争和压迫。C土地革命之后,拥有土地的地主阶级转化为失掉土地的阶级,而曾失掉土地的农民却转化为拥有土地的小私有者。D中国共产党内一些同志正确思想和陈独秀等人错误思想的矛盾,开始时没有表现
10、为对抗形式,但随后发展为对抗。4材料一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请分别指出一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矛盾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请根据材料,谈谈共产党人在这一过程中的哪些正确的认识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车李樯父亲驾着他的马车再次消失在秋日清晨的迷雾中。当太阳驱散雾霭,你能看清我们的村庄安静地低伏在原野深处,村子里杂树丛生,炊烟氤氲在高过房顶的巨大树冠的叶丛中,为在树杈间捉迷藏的孩子提供着蔽障,它们或直或弯着飘向蓝天,去追寻白云,并像父亲那样飘向远
11、方。鸡和狗在村子里寻食、闲逛,或像孩子们一样追打嬉闹,但没有谁乐意远离,没有谁会像父亲那样毫无眷顾甚至有些迫切地离去。我和妹妹不知道父亲是从哪一条小路离开的。母亲告诉我们,往往是天还没亮,我们尚在睡梦中,他就悄悄起身,蹑手蹑脚地套好马笼头,将用油毡布裹好的干粮、被褥等搬上马车,轻轻推开院门后把马车赶出院子,再回头掩上院门。父亲跨坐到车辕上,扬起他那杆心爱的马鞭,“驾”,父亲轻喝一声,鞭鞘会发出一声还不至于把我们惊醒的脆响。无论他是趁着黑魆魆的黎明,还是身披西天一弯月牙的淡光,从哪一条小路离开,我们都会从母亲那里得知,父亲的去向只有两个方位,一个是西北,一个是东南。每年秋收后一切拾掇停当,到来年
12、开春田野里的麦子开始吐穗期间,父亲都会消失一段时间。他每次回来,母亲都会说,你怎么没死在外边,你死到外边去吧。父亲的马车一度是用来贩运石头的。他把东山开采的石块贩运到我们村或邻近的村子,卖给那些需要盖新房子的人家。用石头砌地基,比容易粉蚀的青砖好,所以打算翻盖新房的人家,都会事先购买一批石头堆砌到自家院子前。砌地基时再请来石匠,将那些大小不一、棱角参差的石块整饬成方石、条石,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形状。吴大伯就是父亲带到我们这个小村庄的石匠。他白天干活,晚上摇身一变,变成一位说唱艺人。他的自行车上除了驮着铁钎、长柄和铁锤,后座上还挂着一条发黄的旧布袋,里面有一面牛皮鼓、一根打鼓棒和一对月牙形铜片。
13、父亲说,那对铜片叫鸳鸯板,成双成对,不能分开。两块铜片夹在左手的五指中,互相撞击,便发出清脆悦耳的和音。到了晚上,父亲会帮吴大伯在秋收后的打麦场上架起牛皮鼓,村人们纷纷拎着小板凳来到打麦场,坐到吴大伯对面,借着月光巴巴地等着。吴大伯呷一口茶水,清清嗓子,左手举起鸳鸯板,右手扬起打鼓棒,咚,叮当当,叮当当,“闲言碎语休多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那些年吴大伯说唱的一部水浒,就足够糊弄一村庄的人了。戏才唱到半截,整饬石头的工作就结束了,他便会卷起铺盖,奔向别的村子。有人央托父亲,等老吴闲下来再把他请来嘛,好歹把剩下的大半拉子唱完!父亲承担着吴大伯助手的角色,安排食宿,各家起点谷子,凑成半袋子,绑到吴大
14、伯二八大杠自行车的后座上。有人说父亲其实是吴大伯的弟子,但母亲并不赞成这些,她对父亲说,瞎弄什么,人家来挣了钱,还驮一口袋粮食回去,你落个什么,有那工夫还不如去一趟东山,多倒弄一车石头。父亲并不搭理母亲,总是一句“你懂个屁”,便拍拍屁股出去了。终于,父亲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家伙,一只脸盆大小的牛皮鼓、一根打鼓棒、一对鸳鸯板、一副鼓架。他悄悄叮嘱我,这是从一个死去的老说唱艺人家里淘来的,不要告诉母亲。他有时会让我跟在身后,帮忙抱着鼓架来到村东头的大芙蓉树下,背靠树桩支好大鼓,“咚”的一声,父亲向饭后的村人发出好戏即将开场的信号。“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吞了吴”母亲仍然不赞成这些,瞎弄
15、什么,又没人给你一个子儿、一瓢谷子,有那工夫还不如去一趟东山。父亲仍是那句话,你懂个屁。在我们村庄所处的整个大锅笼罩的天底下,父亲时常背着双手,一个人走向村外的麦田。他的身影在那几条小路上交错出现,有时在露水挂满叶梢的清晨,有时在彩霞漫天的黄昏,春夏秋冬,风雨或飘雪中,他的身影显得孤单,没人能理解他心底挣扎着的那份孤独。有时我会跟在他身后,没什么话说,只是左蹦右跳地在小路两边的杂草丛中捉蚂蚱,用一根狗尾草把那些蚂蚱串起来,带回家喂给鸡儿们。不知从哪天起,人们盖房子时兴起轧钢筋浇水泥的地基,没有人家再需要石头。父亲的马车常常空载而归,一些嵌进车板夹缝的石子儿默然无声,硌疼了父亲和母亲的眼神。他的
16、大车闲置下来,多半闲置在西南角的草棚下,失去了往日的尊严。他那条用麻线缠成手柄的马鞭,鞭杆由三根竹条咬合编织而成,鞭鞘是根韧劲十足的牛筋线。当父亲挥起鞭子,赶着大车前往东山,那鞭鞘的嘶啸声是令母亲安心、令我和妹妹敬畏的声音。但现在父亲没理由再去东山了,那鞭声听上去也变得喑哑无力,不再如往日那般悦耳。从西北方向骑车而来的吴大伯再也没有出现过,父亲打听到他常去东南的一个市镇,具体是哪个市镇,谁也不知道。父亲搬出那套闲置已久的马具,掸去上面的灰尘,牵出一身纯栗色皮毛的高头大马,为它修好脚掌,驾上马车便出发了。每年秋收后,他都要离家出走,在外游荡整整一个冬天。有人说他去寻找师傅,有人说见过他在十里八乡游走说唱,也成了一个像吴大伯那样的说唱艺人。我常常爬到村口那株高大的柳树上,眺望远方,期待看见父亲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