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精品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品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精品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品鉴(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精品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品鉴教学设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13课的一篇课文,节选自水浒传第九回,集中展现了林冲命运的转折点。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观察与批判”,所选小说是有较强社会批判性的作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讲的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故事,具有反映时代特征、揭露不公正的社会现实的重要意义,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创作背景,通过探究人物和社会环境间的关系进而把握其深刻的思想主题;注意感受小说反映社会的深刻性,学习其批判性的眼光;同时注意小说作品向内和向外的两个深刻性,理解人物与
2、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孤立地欣赏人物形象,也不空洞地看待批判性。课堂实录01导入学习师:同学们,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很多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第六单元选取的经典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吸引了无数读者,影响着后世许多作家的创作,也给予我们至深的力量。今天我们就通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来洞察人性,观照现实,指引人生。02精读文本,探究与发现活动一:细读文本,洞察人性。师:在阅读小说时我们通常会借助故事情节来了解人物形象。这篇小说有哪些故事情节呢?生:主要有沧州遇故知、买刀寻仇敌、接管草料场、杀敌山神庙。林冲被发配到沧州后遇到了他曾经救助过的李小二,李小二无意间得知陆虞候好像要害林冲,林冲知晓后上街买刀想杀陆谦,但
3、没有找到陆谦。后来林冲去接管草料场,出门买酒回来后发现草厅塌了,只好去山神庙借住,恰巧听到陆谦三人谋害他的事情,就把三人都杀了。最后他“出庙门投东去”。师:请大家从文中找找依据,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林冲是什么样的人。生:林冲把这几个谋害他的人都给杀了,可以看出他是疾恶如仇、敢于反抗的。生:林冲救助李小二,说明他还是一个扶危济困的人。生:林冲接管草料场就想一心好好地当差,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生:他在李小二店里很为他们着想,所以他也是一个朴实善良的人。生:我觉得他还是个谨慎小心的人,去买酒前把火炭盖了,把门拽上。生:最后报仇杀敌的时候可以看出他是刚烈勇武的。生:从他知道高俅设计陷害自己却
4、还觉得是自己不小心冒犯了别人可以看出来,他是比较软弱的,安分守己。生:他也是一个果断机敏的人。听说有人要害他,立马就去街上买了尖刀,前街后巷地去找人。活动二:发现异常,探究悖论。师:请同学们根据分析,在老师提供的坐标图上绘出林冲的情绪曲线图,呈现其情绪变化,并在图中标出所对应的林冲的性格和命运变化,然后思考:其中有什么非同寻常之处?(学生绘制、标注。)生:沧州遇故知,他有些激动,但情绪不是很高,还处于一个忍让、顺从的状态。当听说有人来害他时,情绪是往上升的,这时他是冲动和愤怒的。到后面三五天都没发现什么异常,再到接管草料场,情绪有一个回归。再到山神庙发现是别人恶意谋杀他,他的情绪从低端往上升,
5、而且升的速度非常快。最后奋起反抗时,到了一个最高点。生:林冲刚被刺配到沧州时,情绪是最低的。遇到故知,情绪有所上升。后面李小二将陆虞候的事告诉了林冲,他就去买刀,这里应该有一个情绪的小高峰。但没有找到仇敌,所以这个小高峰是没有到达顶点的,而且他后面“也自心下慢了”。后面接管草料场,情绪变化也不大,是一种委曲求全的心态,所以我画得比较平稳。然后他在山神庙偷听到阴谋,情绪变化非常大,所以我把斜率画得大一点,直接就到达了最高峰。杀人后他的激动有所消解,所以稍微往下画了一点,但不是特别低。师:我们发现林冲情绪变化的大致趋势是从相对平静到激动,然后回落,又到最激动,然后在“投东去”时又稍微平复了一些。师
6、:正如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前期他一直都在隐忍,可是到了杀敌山神庙的时候,林冲不忍了,他的性格变成了什么?生:狠。师:我们从文中“大怒”“心下慢了”“搠倒”“一剜”这些关键词能看出林冲情绪的变化,同时也可以发掘出他性格上的变化:从前期不断地忍,到后期的狠。那么他的人生轨迹是怎么变化的呢?生:一开始他是八十万禁军教头,被陷害之后变成了发配沧州的囚徒,然后接管草料场,最后落草为寇。投影图片:师:你有没有从林冲身上发现一些非同寻常之处?讨论探究:你发现了什么非同寻常之处?这些非同寻常之处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生:俗话说:艺高人胆大。我们之前就讲林冲非常勇猛,武艺高强,他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面对
7、高衙内、陆虞候的迫害,却一再隐忍,忍无可忍,又从头再忍。生:可是他既然忍无可忍,从头再忍,那就应该一忍再忍,为何最后又怒杀了陆虞候?生:我看到的非同寻常就是结合上面曲线图,当林冲隐忍时,他的人生轨迹反而是下降了的。正常来说的话,假如一个人只想安稳过日子,那应该就是一种平稳的状态,但是林冲却表现出了下降。如果再转换性格,变成狠的时候,他是不是应该就上升了呢?但是从图上可以看出,变狠之后,他的人生轨迹就更下降了。从这里可看出,不管林冲性格怎样变,他的人生轨迹都是一落再落的,一次比一次更糟。所以,我在想:这是林冲个人的问题呢,还是他所处的环境的问题?如果一个寻常老百姓不作恶也不犯罪,就想正常过日子,
8、但是他却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美好生活,反而被他所处的环境所逼迫,落到更差的境地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不正常的,甚至是扭曲的,这就会引起善良的、平常的人物的最终反抗。师:在林冲的性格中我们能发现一些悖论,比如他的忍与狠,也能发现不管怎样他的命运都是走向悲剧的。如果他追求的是安稳的生活,那就选择隐忍。可是他选择隐忍的时候也过不了安定的生活;当他选择不忍后,还是过不了安定的生活,无路可走。所以,这并不是林冲的问题,而是他受到了黑暗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可见,人物与社会环境是处于一个共生、互动的关系网中的。活动三:寻本溯源,观照现实。师:作者在安排人物命运时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假如林冲在山神庙没有听到
9、陆虞候的奸计,他的命运会如何发展呢?请你合理想象,续写林冲的命运,体现你的思考。(学生当堂写作并交流展示写作成果。)生:他一跃而起跳出庙中,欲去救火。可大火已燃烧了多时,火光冲天,明晃晃如白昼一般。林冲大惊,忙找水源,无果。他又急着泼雪到那火堆上,也无济于事。烈火燎到他的手,在漫天大火中,他耗尽气力,瘫坐在地上,火光在周身四起。良久,草料都被烧尽,满目萧然。只见雪地上一杆花枪突兀地立着。生:林冲四下张望,心中满是疑惑与慌乱,明明是雪夜,为什么草料场会起火呢?但当下他顾不得那么多,急忙冲进去救火。待大火扑灭,已是第二天清晨。陆虞候早已率领官兵在草料场外准备抓捕他。林冲心有不满,但因无人作证,百口
10、莫辩,万念俱灰,但他心中又记挂着远在京都的妻子,想再见妻子一面。不承想陆虞候却告知其妻早已死去。他心中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爆发,抢过刀,了结了陆谦等人。师:我们发现,哪怕情节巧合发生了变化,人物的命运依然难以改变。请结合施耐庵的生活背景,知人论世,合作探究其原因。生:我觉得是因为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就是想借梁山好汉的这个官逼民反的过程,反映他所生活的时代的乱象。师:施耐庵和林冲所处的社会环境非常相像,他们都受到了黑暗现实的迫害,这和时代是息息相关的。刘勰曾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我们能看到,林冲的命运中寄寓着施耐庵认清事实真相后的思考,是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思索人生出路后作出
11、的尝试。而作品中的人物命运,也总是反映着作者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世相的深刻洞察,体现出作者对于旧世界和丑恶事物的批判意识,有着深刻的社会批判性。03学习总结师:我们在阅读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小说时,可以先梳理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接着分析作品中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最后通过寻找其中的悖论,探究悖论产生的原因,知人论世,进而探究作品反映的社会批判性。师: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经典小说之经典性不仅在于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更在于反映着时代的典型特征,蕴含着作者的深刻思考。如何敏锐地观察、分析、判断社会现实,讲述独特故事,需要我们继续阅读,继续思考,
12、继续写作。希望同学们积极融入生活,去观察,去倾听,去体验,去创造,去成长。04作业布置师:请大家课后完成下列作业(投影):1.在文中找一找精彩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艺术魅力。适当运用细节描写修改课堂写作片段。2.借助本节课的思考方式,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寻找其中的悖论并探究原因。小组合作形成学习成果,准备课上进行交流。名师观察本节课的教学聚焦本单元的学习主任务“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通过“细读文本,洞察人性”“发现异常,探究悖论”“寻本溯源,观照现实”三个活动环节的设计,很好地落实了“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
13、心素养培育目标。老师精心设计了人物情绪与命运的坐标图,以林冲的人生经历为横坐标,情绪起伏为纵坐标,借助该坐标图,学生通过“细读文本,洞察人性”的学习活动,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梳理情节内容,画出了横坐标上的点,初步理清了故事情节。同时要求学生从情节当中找到依据,并用四字词语概括林冲的性格特征,外显初读印象。在该环节中,吕老师重点训练了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在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文本情节内容,绘制出情绪曲线图之后,教师借助其引导学生读图,“发现异常,探究悖论”,将学生对人物命运与社会环境关系的思考引向深入,并通过学生的交流发言,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外显,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最有亮
14、点的是“寻本溯源,观照现实”活动环节。该环节创设情境假如林冲没有撞破陆虞候等人的奸计,那么林冲的命运会不会有所改变,让学生进行课堂创写。该环节实现了以写促思,以写促读。学生在续写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了林冲的命运,明白了其中寄寓着施耐庵认清事实真相后的思考,这是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思索人生出路后作出的尝试。学生也深刻地认识到,看似“人物的命运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交集”,实则这是时代推手之下的必然,从而深刻理解了刘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观点。明晰了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总是反映着作者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世相的深刻洞察,也就理解了小说承担的教化功能,提升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三个活动构成了小说阅读与鉴赏的基本路径与方法,同时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落实了“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要求,读与说并行,读与写互促,学与思并重,不得不说,这是一次深度学习的积极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