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认知与应用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认知与应用策略(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认知与应用策略双减政策颁布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更加注重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文本为核心、以能力为抓手的教学元策略。为了更好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学习规律、实现知识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并肩提升,立足教学培养目标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应运而生。然而,在具体实践之中,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如何平衡有限的常规教学时长与更高水准教学目标之间的协调关系,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如何在教学课堂内外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联动、如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真正掌握核心知识与技能、如何在动态教学中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认知与应用策略,成为亟需回应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
2、确指出,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之一是“增强了指导性”,“学科的课程标准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在评价建议中明确要建立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课程评价体系,指出“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并提出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做法,“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新课标对一线教师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方向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实现课堂教学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实现有效教学,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一、以“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教学“教学评”指一个完整教学活动的三个方
3、面。“教”,指的是教师根据一个最小的语文教学单位的基于课程标准的终极性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设计组织和引导学生达标的学习活动,以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活动;“学”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主动积极展开学习活动,达成学习目标;“评”指的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反馈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后的学习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测教与学的效果,并组织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教学评”一体化的“一体化”可理解为: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运用反馈纠正策略,使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和评价活动组成一个紧密衔接、相互配合的整体,评价活动持续地、紧密地结
4、合在教学活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制约、影响教学活动、学习活动的活动和效果,构成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完整教学活动。我们大概可以给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这样定义:它是指教师在班级教学情景下,围绕某一个最小的语文教学单位(如一篇选文、一次口语交际、一次习作、一次综合性学习、一次快乐读书吧、一个语文园地),根据这个教学单位的基于课程标准的终极性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运用反馈纠正策略,设计如何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达成这个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过程的方案。“教学评”一体化教案是教师设计、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用的文本,是关于学生学习经历的方案。一份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案的基本要素是:1.教学单位的名称;2
5、.教科书分析和学情分析;3.教学目标(学习目标);4.课时安排;5.师或生的课前准备;6.教学过程(学习任务及学习策略、组织学习任务学习的流程和导语、预设学习任务的结果和评价方式方法、教学媒体的使用);7.作业设计(反馈终极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8.板书设计。二、认知“教学评”一体化理论1.“教学评”一致性与“教学评”一体化是属种关系“教学评”一致性与“教学评”一体化这两个概念是属种关系。因为“教学评”一致性涉及两种理解:一是针对教师而言,是指教师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教师是教学质量的监测员,既要引导学生学什么,也要监测学生学会什么。二
6、是针对教师与命题专家而言,是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命题专家的命题、测试应保持目标的一致性。由此可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提出的“教学评”一体化,是“教学评”一致性理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操作概念,学习了解“教学评”一致性的相关理论才能准确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教学评”一体化。2.国外的有关研究及理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而了解学生是否“学会”唯一的途径就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伴随着教学的产生而产生的,它的发展,与教学一样是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展,在经历了传统考试和教育测验两个阶段后,在20世纪40年代以“史密斯-泰勒报告”为标志进入了现代教育评价阶段。在随后的几
7、十年里,经过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的研究实践,特别是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策略”研究,解决了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问题,推动了形成性评价理论的蓬勃发展。随着美国国家课程标准的出台,“基于标准、追求质量”的改革措施实施,形成性评价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教师知道学生“学会了什么”成为可能。于是“教学评”一致性概念及理论逐步形成,推动了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的蓬勃发展。现代教育评价理论认为,“教学、学习、评价是三位一体的关系,评价与教学、学习紧密地绞缠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评价持续地镶嵌在教学、学习的过程之中,而不只在教学、学习终结之后实施;教学、学习、评价三者共享着目标。”“课程标准体现的是国家的育人意志
8、,是国家对该学科的育人价值、学科素养或关键能力的描述。因此教学评一致性要基于课程标准。基于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的前提和灵魂,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活动必须依据、围绕这样的教学目标展开。”判断“教学评”是否一致的依据就是,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围绕一致的教学目标展开。为此有人把“教学评”一致性也称为“目标教学学习评价一致性”。3.国内课改倡导“学生观”“教学观”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掀起了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下新课程体系的一系列理论理念,特别强调要求广大一线教师转变“学生观”和“教学观”的理论理
9、念,明确“教师和学生是教或学的中心人物”。“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等影响学生,即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主体地位的天地,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也就是说,教师是教的中心人物,教师的教就是通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学习任务、问题情境和相关的学习策略,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并提供充裕的时间和合适的活动组织形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人物,成为学习的主体,并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合作展开教导。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去,达成教学目标。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展开一个又一个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过程。学生也只有
10、在这一个又一个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体现了这个理念,它用“语文学习任务群”来呈现和组织课程内容。语文学习任务群是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的。学习任务就是语文实践活动。因此,学习任务是学生的学习任务,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不能讲授学习任务,不能教授语文实践活动,只能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只能是组织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只能是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行为,以切实转变教师自己的学生观和教学观,确保学生学习主体的确立。这样,一堂课的教学环节整体设
11、计思路则为:三、“教学评”一体化应用策略1.遵循“教学活动的逻辑必要条件”“教学活动的逻辑必要条件”是指用以判断何种行为活动为教学,何种行为活动不是教学的基本元素。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教学活动的逻辑必要条件”的元素缺省,教学活动就无法发生实际效应。2009年,由崔允漷教授主编的有效教学根据国内外现代教育评价的研究成果,在之前既有的“教学活动的逻辑必要条件”三个基本元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基本元素,即“关注结果”。把“教学活动的逻辑必要条件”确定为“引起意向明释内容调适形式关注结果”四个基本要素。引起意向。“所有的教学活动的背后,都存在着引起学习意向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意味着把
12、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将立场拉回到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学生身上。换言之,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学无从谈起。”例如,阅读教学的核心在于理解,但一些教师只是给学生灌输教师自己对语篇的理解,并没有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没有指导学生形成所需要的阅读能力。明释内容。教学除了要引起学习的意向之外,还与“学习什么(内容)”与“如何传达(明释)”相关。“为了将学生的意向引向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必须以某种形式向学生描述、说明、解释、演示、示范学习内容。”教师要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和怎样学习。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和怎样学习,才会有意识地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例
13、如,在语文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一课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说清楚为何石头的重量和大象一样,设计了以下学习活动: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明释了学习内容和步骤,让学生根据提示一步一步地完成相应的学习活动。一方面教师利用大标题形成有效逻辑框架,在框架中借助图表与文字呈现具体的教学任务。不难发现,借助“演一演”“问一问”“答一答”“想一想”“议一议”等叠词的反复与排比使用,利用朗朗上口的语音语调将任务核心的动词“演”“问”“答”“想”“议”传递给学生,任务的技能与理解层面展示清晰。另一方面,在具体的任务步骤中,教师围绕着具体的“重量”情景进行挖空与发问,前后呼应,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完成任务,倍增其学习效率。调试形式。“
14、教学活动还必须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法,也就是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方式明示学生所学的内容。”也就是说,一方面,同一个学习内容,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采用适合他们的学习策略、方式方法来组织他们学习;另一方面,不同的学习内容,要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就像学习游泳不能只是纸上谈兵的理论讲解,必须让学生下水操练。因此,“坚持采用不易于学生理解和不适合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就不是教学”。关注结果。“教学行为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脚点在于让每位学生有所得,有所获。因此,教学必须是有意向性的行为,指向任务的达成。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设计的安排,这些活动必须紧紧围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
15、评定。”2.牢牢把握“关注结果”为什么有效教学这本书要把“关注结果”纳入“教学活动的逻辑必要条件”的基本元素呢?除了是根据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使然之外,还因为“关注结果”在课堂教学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保障有效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结果”是一个运用教学评价实现反馈矫正的重要教学策略。按照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教学是一个特殊的控制系统“反馈矫正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教师向学生一端传输信息,然后接受从学生一端的反馈信息,并据此来比较、纠正和调整自己发出的控制信息的质和量,从而达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学生也根据标准对自己发出的反馈信息以及教师比较、纠正和调整后发出的信
16、息作出判断,进行自我反思、调节,提高自己接受教师传输的信息的质和量,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有效的学习。这样,“关注结果”作为反馈矫正策略,用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骤上,以判断该教学过程是否有效;如果无效或有效性低,教师与学生就必须及时采取新的教与学的措施,以确保该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反馈矫正越及时、越全面、越准确,调控就越有效,教与学的有效性就越高。因此,“关注结果”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保障。例如在语文二年级上册一封信一课中,教师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来解决本课的主问题“这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教师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不过最后回到主问题时,有学生回答自己更喜欢第一封信,因为露西在第二封信中撒谎了,她自己明明是不开心的,却要告诉爸爸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