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优秀作文解析

上传人:g****z 文档编号:595787193 上传时间:2024-12-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地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优秀作文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各地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优秀作文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各地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优秀作文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各地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优秀作文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地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优秀作文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各地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优秀作文解析福建省漳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人民日报“夜读”说:“蹉跎只能感动自己,行动才能打动别人。”现代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说:“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上述材料让你有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写作提示】(一)材料解读材料引用了两句话,解读材料重点是解读这两句话的含义。人民日报“夜读”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虚度光阴,任由时光流逝却毫无作为

2、的行为只能感动自己,只能自欺欺人,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改变现状,才能打动别人。傅雷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实际行动比其他的论证方式更有说服力,无论是个人的成长、事业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都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是空洞的幻想,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材料引用的这两句话都指向了一个关键词“行动”,学生可围绕“行动”来立意,可以阐释实际行动的重要性和意义,也可以谈论如何付诸行动,提升自我,实现梦想。(二)参考立意以行动为笔,书写人生华章;以实际行动追求目标,不被蹉跎岁月束缚;一切进步与成功都离不开行动;等等。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

3、,根据要求写作。人应该具备两个觉悟:一是勇于从零开始,二是坦然于未完成。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参考立意】从零开始,须勇敢;尚未完成,要坦然;不念过往,从零开始;重视过程,忽视结果。广东肇庆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人说,我站在书里看实际的生活。又有人说,我站在实际的生活中观看书本。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

4、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写作指导】这是一道二元思辨的材料作文题。首先,要理解材料中的三种观点,一种人站在书里看实际生活,一种人站在实际生活中看书,还有一种人是区别于这两种方式去处理阅读与生活关系的。第一种观点强调书中知识、道理(也可理解为前人经验)的重要性,它是指导、检验我们生活的重要依据。选择用书中的经验和道理指导生活,强调了模仿、学习、理解、运用的重要性,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会导致对自身体验的忽略,用书中的经验和道理验证生活,容易造成自我缺失、教条主义等问题。第二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相反。站在实际生活中看书中的经验和道理(前人经验),更强调对自

5、我生活的体验和审视,即以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审视来观照知识、文化与思想。第三种观点可以是综合以上两点之长而灵活使用,也可以是其他,虽然显得更加辩证地看问题,却有可能写成“骑墙派”的“中立主义”或者不及要领的简单拼接。本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思辨性,学生可以从三种观点中选择一种观点来谈,也可以比较前两种观点的优劣,整合出一个合适的观点并加以论述。对于特别有想法的同学来说,或许会批判题中两种相互碰撞的观点而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但这必须建立在深刻把握自我体验(经验)与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论述。【参考立意】从第一种观点的角度立意:以书为向导,让实际生活更有质量;书里有千秋经验,书外是万般体验;以书辅行,也

6、要感受生活的美好。从第二种观点的角度立意:以生活实践为基础,辨书中道理的真伪;从生活中思考,从书本中求证;以生活体验为表,以书本深度为里。从第三种观点的角度立意:书里书外都应是生活的真实体验;书本既要总结生活的过往,也要指向生活的未来;审慎选择生活与书本的交集或合集。2024年秋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英国著名诗人雪莱曾说,“如果你过分珍爱自己的羽毛,不使它受一点损伤,那么你将失去两只翅膀,永远不能再凌空飞翔。”读了以上材料,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要求:题目自拟,角度自定;文体明确,不得

7、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不得泄露个人信息。23.【写作提示】诗人雪莱善于在诗歌中借助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人生情怀和追求。诗歌中的物象,往往是一种人生的暗喻。阅读此材料,不难看出“羽毛”是指一个人的“名誉”“名声”,“凌空飞翔”是指实现人生的梦想,关键词是“过分珍爱”。围绕这些相关的词语,认真地揣摩理解,才能寻找到合适的立意角度。【参考立意】构思上,我们可以选择“珍爱与损伤”来思考该如何珍惜自己的名誉,也可围绕“过分珍爱与挫折”来探寻人生路上“过犹不及”的失望,还可以考虑“如何正视羽毛”来辩证分析。角度的选择上,可以“见仁见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是,如果选用“战胜挫折”“面对困境”“敢于选择”

8、等角度,则是有所偏颇,不符合文意,在构思考虑时一定要慎重。广东省韶关市2025届高三综合测试(一)语文试题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人们总是希望创造奇迹,但奇迹发生的可能性是极低的。那么,你还会努力去创造奇迹吗?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题目解析】这是一道材料极简、具有思辨色彩的作文题,题型与2024高考新1卷作文题类似。考生须阅读题目给出的材料,根据材料进行联想和思考,然后写一篇文章。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

9、求。一、作文题的“材料”本套试卷的写作题材料由两句话组成。“人们总是希望创造奇迹,但奇迹发生的可能性是极低的”这句话,指出了愿望与现实的矛盾,即事与愿违,但这不是材料的重点,我们应聚焦于“奇迹发生的可能性是极低的”这一使人愿望落空的“残酷”事实。第一句话陈述了一个基本事实,第二句话以第一句为基础,提出了问题。这个“问题”,要求考生写一篇文章来回答。“那么”则意味着你已经知道了这个“真相”,而“你还会努力去创造奇迹吗?”则把话题导入“努力与奇迹”这一对核心概念。材料以问句作结,结合引导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知,写作并不能局限于简单的“会”与“不会”的选择,而要重在答案背后的现

10、象分析、重在“联想和思考”。本题题面文字简洁但又意蕴丰富,聚焦的是青年成长可能面临的人生困局,但不同于泛泛地讨论“努力与成功”之类的常见主题,试题设问的指向非常明确,然而思路又是开放多元的,给考生写作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努力与奇迹”是“努力与成功”的升级版,它探讨的不是“努力不一定成功”的简单命题,而是“明知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事,还值不值得你去努力”。换句话说,这道题是探讨“你是否要去做一件大概率会失败的事情”,这样做有价值吗?意义在哪?放弃会不会更好?换一个赛道是不是更明智选择的背后,是你的认知和态度,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作文题的“引导语”作文引导语中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

11、思考”,对“以上材料”应进行整体认知,不要简单割裂。作文题引导学生从给定的材料中进行“联想和思考”,应该紧扣“奇迹发生的可能性是极低的”这一前提,“联想”自己所了解的与之相关的事实和现象,并进行“思考”,写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联想”和“思考”是互相渗透的,包含“联想”的事实、现象和“思考”的过程、结论,可以偏多于“联想”,也可以侧重于“思考”,也可以既“联想”又“思考”。三、作文题的写作“要求”作文题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材料和引导方向,写一篇文章,具体要求有: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和不少于800字等。这些都是常规要求,就不作具体阐释。四、关于文章立意材料的问句,必须在作文里作出

12、回应,用一整篇文章来回答。考生对作文题提出的“你还会努力去创造奇迹吗”的“问题”可以有多种回答。肯定性的观点、否定性的回答、辩证性地分析“会”“不会”“不确定”(未必、也许、可能会)等,任何一种回答,只要言之成理、思想健康,都可以。作文不是要学生简单地回答问题是“会”还是“不会”,而是要亮观点,讲道理,看其观点的论证能否以理服人,文字表达能否准确、顺畅、精彩。参考立意:1.奇迹是奢望,何必要错付2.只管努力创造,莫问奇迹来否3.既积极拥抱奇迹,也理性付出努力江苏省徐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四、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巴菲特曾说:“我

13、们公司成功的秘诀不是善于解决难题,而是善于远离难题。”远离难题是否比善于解决难题更值得提倡?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四、写作(60分)(一)审题(1)解题:本作文材料由名人名言、对其的追问两部分构成。两个关键词“善于解决难题”和“善于远离难题”,清晰明确。话题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立足个体的修身成长和价值实现,切入熟悉,语料平和,把握容易。一般来讲,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的一些难题,这时候应该怎么办?两种回答:一是“善于解决难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

14、山行”,不远离不回避,想尽各种办法致力解决难题;二是换一种思路“善于远离难题”。此时,我们需要对第二种思路具体分析。首先,最上乘的办法,是把工作做在前面,防微杜渐,“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把有可能出现的难题提前避免掉,远离它。其次在难题出现之初,初露端倪的时候“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解决起来难度较小也较容易也可以说是一种“远离”。最后就是难题已经出现,不可避免的时候,依然可以效仿庖丁“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的做法,避免和“大軱”硬碰硬,表面上善于远离难题,实际上也是善于解决难题。材料的前一部分是一个确定的关系判断,即走向成功的途径要“善于远离难题”。第二部分句对前面的肯定

15、判断的发问,远离难题是否比善于解决难题更值得提倡?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不确定的关系判断。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无法给出简单、确定的答案。有时候可以回答“是”,有时候也可以回答“不是”,写作过程就是对这个判断进行肯定和否定的回答。如果只能看到肯定的一面,说明考生思维单一,没有考虑到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另外,材料中“是否比更值得”这里需要有一个把二者进行比较的思维过程,如果写作中能对二者进行适度地比较,则更佳。真实的生活中,我们拒绝做“单向度的人”,就必须训练这种辩证思维。这不仅对学生的思想有一定启示意义,也对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会有一定的帮助。当然,材料中的巴菲特的身份是商人,他的话语核心指向利益,所以会提倡

16、“远离难题”;但青年学生还是要考虑更高层面,例如民族大义,国家利益等等,所以面对难题时需要敢于解决难题的勇气。即便一时难以解决选择远离,绝不是选择逃避,而是提升能力之后再来解决它。写作任务中的“你”提醒考生在行文时要凸显自己的身份意识,写出“你的”独特的“联想与思考”,不能仅仅是演绎材料。因此,是否有真情实感、是否有逻辑关联、是否有思维深度,是判定作文品质的关键要素。明确文体体现出对文本意识的强化。这意味着考生虽然可以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选择最擅长的写作形式,但无论选择何种文体均应符合相应的文体特征。(2)参考立意:远离难题比解决难题更易于成功远离难题比解决难题更需要智慧远离难题比解决难题更具性价比解决难题比远离难题更需要硬实力无法远离难题,就致力解决难题挑战难题更显勇气与智慧远离难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难题能远离难题就远离,能解决难题就解决湖北省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