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5145985 上传时间:2023-12-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定位】 包身工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第七课。这篇报告文学反映的是在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黑暗势力的压迫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作品记述了当时包身工们悲惨的生活和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写出了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对工人的野蛮压榨和残酷迫害,揭示了“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分析其新闻性与文学性是如何做到有机统一的。同时,要关注到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素养目标】 1.了解夏衍的生平及文章的创作背景,了解报告文学,积累文学常识。 2.抓住文章的行

2、文线索,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 3.鉴赏并学习本文的细节描写、点面结合等写作方法。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学会关注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点面结合和在复杂的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在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黑暗势力的压迫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报告文学包身工反映的就是这样的社会现实。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夏衍(19001995),浙江杭州人,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早年赴日本留学,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著有电影剧本春蚕,话剧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

3、学包身工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集等。 2.了解“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人物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通讯有密切关系,但又有所区别。相同点是都以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区别在于:其一,新闻通讯依附于某一事件,是以事带人;而报告文学是以人带事,事是背景。其二,报告文学有更多的文学色彩,十分注意形象的刻画与细节描写,强调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注意文学手法的运用。 3.相关背景 文章反映的是国民党统治区的黑暗现实。当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衰败,加上地主的剥削,农

4、民生活极为困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孩子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规模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4.解题 “包身工”是旧中国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卖的基本都是青少年,由包工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 5.了解“包身工制度” 包身工是旧中国工厂中实行的一种定期卖身的雇佣制度。首先实行于日商在华的纱厂,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残酷的奴役制度。包身工一般多为农村来的女童工。包工头给予她们的父母或保人极少的“包身费”,订立包身契约。包身期间

5、,包身工没有人身自由,一切听命于包工头,不准回家,不准到其他厂家劳动,全部工资归包工头所有。包工头仅提供极差的食宿条件,她们却要承受长年累月的高强度劳动,有了疾病也得不到及时救治,不少人被折磨致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包身工制度。 三、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夏衍(yn)水门汀(tng)弄堂(lng)褴褛(lnl) 譬如(p)契据(q)铁锭(dng)籼米(xin) 搽粉(ch)蹒跚(pnshn)皮辊(gn)执拗(ni) 2.解释词语。 横七竖八:指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 土头土脑:指行为、举止、服饰等不合时尚。 里应外合:指的是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6、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一听天命:全听凭命运的安排。 (二)初读课文。 【思考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11段):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1222段):描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介绍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第三部分(2347段):介绍包身工劳动的情景,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第四部分(4850段):总结全文。 四、文本研究 【思考1】梳理行文思路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请作分析。 明确课文是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的。首先写四点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表现了她们住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麻木的精神状态

7、,之后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使带工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恶劣形成鲜明的对比。然后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场景,接着进一步追根究源,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用包身工的三大原因。最后是五点钟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虐待。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靠榨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而迅速庞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思考2】赏析语言和技巧 1.赏析文章开头“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包身工们的住所比喻为蜂房,将她们的活动喻为生物的蠕动,一方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她们住宿条件的拥挤、恶劣,另一方

8、面也表明了她们社会地位的低下,没有了人的尊严。 2.文章第二段“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芦柴棒”形象地再现了小女孩瘦弱的形象特征,表明了其受摧残、剥削之严重;而“猪猡”这一称呼更是对包身工们的侮辱,表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作人看待,写出包身工地位的低贱卑微。 3.读包身工吃饭的场面的文段,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细节描写。“一窝蜂地抢”表现的是饥不择食的惶急,是人多粥少的恐惧;“歪着头用舌舔着”“捧着一只空碗”表现了包身工食不果腹的辛酸;“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则写出了她们乞

9、丐般的生活;老板娘“刮”“锅焦、残粥”,“冲”“清水”,用手“搅拌”,“气哄哄地放”等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老板娘视包身工如同“生物”的极端可恶。 这些细节描写写出了女孩子们的可怜,衬托出了那些黑心老板的可恨,透露出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 4.“芦柴棒”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者描写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芦柴棒”运用借代,以身体特征代指人。文中一共提到了三次“芦柴棒”:第一次,由除老板外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名字,写出她那“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的外貌。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作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尽管她“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

10、请求他的怜悯”,但是,剥削者为了不减少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老板也决不放地回去。 “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虐待和侮辱的缩影。作者虽然只写了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文章通过对“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 5.“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两小时不做工作,赶不出一天该做的生活,那么工资减少又会招致带工老板的殴打,也就是分内的事了。”其

11、中加点的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句中加点的词语属于褒词贬用,是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说明无论哪种惩罚方式,其残酷程度是一样的,只不过看上去比直接的殴打更省力,也不那么血腥罢了。表现了作者对带工老板的残酷无情的极大嘲讽和强烈的愤慨。 6.文章最后部分作者由包身工制度引发了哪些联想?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包身工制度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墨鸭的命运。包身工的处境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12、。通过联想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样惨无人道的待遇。包身工的预言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这样的联想,既控诉了资本家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7.第49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8.“黑夜

13、,静寂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黎明象征着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黑夜象征着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9.作者在描写包身工生活时成功用了怎样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明确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 “面”上的描写,主要是人物的群体描写。本文写包身工起床、吃粥、像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 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做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吃早饭、上工的场景,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点”上的描写,主要是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比如文中提到三次的“芦柴棒”。“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虽然只写了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文章通过对“芦柴棒”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宣传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