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生产基地规划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2190075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3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稞生产基地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青稞生产基地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青稞生产基地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青稞生产基地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青稞生产基地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稞生产基地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稞生产基地规划(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项目概要一、项目名称: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规划书二、项目主管单位:青海省农业厅三、项目建设地点:青海省海北州、青海省海西州、青海省海南州、青海省玉树州、青海省黄南州、青海省海东地区、青海省西宁市。四、项目实施时间:20032005年五、项目技术依托单位:海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青海省农科院作物所六、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4830万元,分三年实施,平均每年161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1400万元、地方配套210万元,国家总投资为4200万元、地方配套630万元。第二章项目背景和必要性第一节项目提出的背景青稞,属禾本科,大麦属,裸大麦。大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在世界各主要农业

2、区的农事记载和考古发现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涉及到大麦文字论述或实物收录。特别是因其具有耐旱、耐瘠薄、生育期短、适应性强、产量稳定、易栽培等优异种性,使大麦在人类社会文明和农业科技较原始的过去,以及生态、生产条件仍相当不良的边远地区,成为被人们所普遍承认的先锋作物而广泛种植,对人类的自身健康和社会的文明与发展起到重要的开拓性作用。尽管在17世纪以后,大麦在世界范围内的主食地位逐渐被小麦所取代,但由于大麦所独具的早熟性、强适应性多用途,至今仍就是部分地区和国家,如前苏联、欧洲和美洲等到北部地区,以及土耳其、伊拉克、蒙古等国局部地区的主要食用作物。大麦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地区辽阔,但青稞的种植则集中分布

3、于青藏高原的青海、西藏两省区及甘肃、四川紧靠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区。青海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古属羌地,以牧为主,农业生产规模小而不发达。但在青海两大古文明遗址乐都柳湾遗址和诺木洪遗址出土的遗物中皆发现青稞籽粒,距今约4160-2980年,足见当时的先民已开始种植和食用青稞。在青海境内。南自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娘囊欠县(北纬约3211),北到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连县(北纬3811),西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阿拉尔(东纬9031),东至民和县下川口(东径10256),地跨6个纬度,12个径度,海拔1650-3900高差范围皆可种植青稞,即凡有种植业的地方,就可进行青稞栽培,甚至海拔3700米以上地区,绝大

4、部分作物均不能栽培,而青稞却能正常生长成熟。目前,青海青稞栽培面积长期保持在80100万亩,仅次于小麦、油菜而居第三位,是青海六大作物之一。因此,在青海种植业中,作为种植结构和产品构成中的重要部分,其生态和生产地位无可替代。我国青藏高原的青海、西藏两省区的藏族同胞长期以来以裸大麦为唯一喜食作物。藏族同胞将青稞制成“糌巴”作为基本食物普遍食用,成为肉、奶之外人体必需营养成分的重要补充。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的今天,虽然食物供给更加丰富多彩,但作为一种基本生活习惯,食用糌巴已成为藏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长期延续下去。青稞还是酿造青稞酒的主要原料,因其甘甜醇美、无污染,为酒类中的上

5、品,普遍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为顺应经济一体化发展潮流,各地区以优势互补、资源置换为基础,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区域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方针。青稞作为少数几种青海独有、特别适应青藏高原恶劣生态条件、拥有广大消费群、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与栽培地位的作物,完全具备生态、生产、社会、市场方面的基本特性而成为青藏高原一大特色农作物,值得予以强化培植,加快发展。尤其伴随经济进步、食品和饲料等相关加工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青稞消费增长趋势还将日益增强,青稞仍然是我省人畜食物链上重要物能给源,仍就是作物生产体系中小麦等作物的重要补充。在倡导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宗旨的种植结构调整中,在加强生态建设实

6、施退耕还林草的基本国策下,青稞栽培面积虽渐有萎缩,青稞种植与生产的基本地位是不会动摇的。相反,通过单位面积生产水平和商品青稞供给能力的提高,将更有助于增加农牧民收入,更有助于退耕还草工作的落实。但是长期以来,青海的青稞生产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生产技术落后,基础设施不良,投入少,灾害多,防灾抗灾能力弱,生产水平低而不稳,总产水平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对农牧民生活和青稞加工产业带来诸如多不利影响。但因传统饮食习惯和生产区域狭窄限制,解决青稞短缺问题,不能依靠调入大米、小麦等来解决,只能依赖科技水平的提高、新型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青海青稞特色种植的稳定与发展来满足青稞

7、需求。在此背景下,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提出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是非常适宜的。第二节 项目建设必要性一、建设青稞生产基地是发挥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资源和种质资源优势,发展青藏高原特色农业的需要。青稞具有早熟、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等优异特性,特别是突出的耐寒性,能良好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种植上限高达3700米。至今,在28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和自然及生产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青稞基本成为主栽作物,甚至是唯一的禾本科栽培作物。另据研究,青藏高原的大麦变异类型最为多样,种群最为丰富,在国内所统计的8298份大麦品种中,青藏高原裸大麦品种占43.6%,近缘野生大麦几乎都来自于该地区,在收集的1321份

8、野生资源中占97.2%。据此认为,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野生大麦是最原始的大麦类型,其经过一系列的基因型过渡,而演变成栽培大麦,应是中国近缘野生大麦及其栽培种的起源中心之一。因此,青稞在青藏高原具有雄厚的生态和生理基础,生态及农业地位独特,属高原极限农业的标志性作物,将其作为青藏高原特定生态下的特色作物、优势作物,建设优质青稞生产基地,有利于发挥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资源和种质资源优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二、建设青稞生产基地是巩固青稞产业基础,发展地方经济的需要青稞是“青稞酒”的主要原料。“青稞酒”则是青海各地区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稞酒”酿造成为地方工业中发展

9、最为迅速的行业,仅1978年至1995年的17年间,其产量即由0.22万吨增加到1.6万吨,直接耗粮由0.66万吨增至6万吨,年均递增38.7%,而且仍在以平均每年8.4%的速度递增。几家大型酿酒大户既是青稞产业的龙头,也是地方财政的支住企业,已形成体系完整、规模宏大、社会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的产业化体系。但目前青海青稞种植面积和总产水平不断下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牧民生活和生产需求,青稞生产基地的建设将使全省青稞主产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水平大幅提高,有效地缓解青稞供需矛盾,加强青藏地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也将为青稞食品业和饲料加工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三、建设青稞生产基地是

10、确保藏区人民粮食安全,促进社会安定与民族团结需要青稞的营养丰富,富含人体所必需的18种氨基酸、淀粉和多种维生素,其中蛋白质含量8-10.85%,赖氨酸含量0.4-0.51%,淀粉含量48.0-53.4%,蛋白质含量与赖氨酸含量均高于小麦和大米。在藏族同胞的饮食结构中,青稞被制成炒面和糌巴,成为最基本的日常食品,而且几乎是唯一食类食品,是肉、奶食品的重要补充,非其它粮食作物所能替代。青海青稞因质量上乘,除供本省消费外,一部分还销往西藏等省区。但目前全省牧区牧民人均青稞消费水平仅18公斤,远低于西藏自治区人均75公斤的消费水平,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迫切需要增加粮用青稞的有效供给。青稞生产基地的建

11、设可较好解决这一问题,进而对确保藏区粮食消费持续供给将起到重要作用,对促进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四、建设青稞生产基地是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多年来对青稞重视程度普遍不如其它作物,生产中普遍存在品种混杂退化,良种繁育体系和综合服务体系不健全,栽培方式落后,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民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粗放等问题,造成产量长期低而不稳。部分地区仍盛行撒播、轮歇、烧灰、一种一收、靠天吃饭,耕种技术近乎原始,严重制约着青稞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危及到后续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有悖于其独特的生态、生产和产业化地位。青稞

12、生产基地的建设将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促进项目区青稞生产水平、种植技术与供给能力的均衡提高。五、建设青稞生产基地是促进区域供需平衡、减少经营成本的需要项目建设区基本位于偏远落后的农牧交错地带,更接近于青稞的纯消费地区。如青南地区的河南、泽库、治多、杂多、曲麻莱、甘德、久治、玛多和达日等牧业县,是藏区聚居地,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多属国家贫困县,每年要调入大量的粮食,对交通运输和粮食经营造成巨大资源和成本压力。以玉树州为例,1990年该州调入粮食3050万公斤,除省上财政补贴外,由州财政负担的运杂费(西宁结古)就达1034万元,粮食经营企业亏损293万元,两项合计1327万元,超过当年全州财政收入(

13、1284.9万元)的3.3%,若能提高该地区和毗邻地区的青稞生产能力和自治率,不仅能更有效地保证粮食供给,且能节省大量的财政支出和运销成本。六、建设青稞生产基地是促进项目区乃至全省生态建设的需要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因位居“江河源头”,区域水源涵养功能显著,生态地位突出,青海已成为国家生态战略实施要地。保护和建设好青海的生态环境,不仅对本省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整个黄河和长江流域的生态稳定具有深远影响。本项目四个实施区:环湖农牧区、青南农业区、东部农业区和柴达木绿洲农业区,分别由于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等突出生态问题,下成为全省生态

14、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区域。其中的青稞种植区,因传统地位于各农业区的边缘地带,生态、生产条件更为低劣,是退耕还林草、实施生态建设工程的重中之重。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基础设施的改善,部分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及其生产水平的提高,或可以促使部分劣质的边际耕地有效退出农作体系,实行退耕还草,加入生态建设工程。青稞产量的提高还将伴随综合生物产量同步增长,可以扩大饲料饲草来源,减轻草场载畜负荷,生长季内青稞高大茎杆和密闭农田则具有较强的防风、固土、保水功能,因而有利于本省生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生态区植被的就地保护。综上所述,青稞基地的建设有助于青藏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满足加工业原料供给,增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安定,推动

15、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区域间粮食供给平衡,是十分必要的。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本项目建设以提高青稞生产能力为中心,通过对研究、繁育、推广体系的加强,尽快培育出高产优质青稞新品种,并增强供种能力,推广普及高产高效的先进农业技术,以提高亩产量,达到增加总产量的目标。第二节建设目标一、项目建设目标本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青稞生产基地20万亩,平均单产增长12%,良种化率达到90%。按照科技为先导,龙头企业带动设施建设为主体的方针,以上规模、高起点、高效益的要求,通过优良品种培育与引进、良种繁殖体系建设、标准化农田建设、农机具配套建设、高产示范区建设、农技推广体系、青稞质量监测体系等

16、工程建设,实现基础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与设施,实现良种生产与技术服务体系基本配套,综合生产能力可持续、稳定提高,推动全省青稞生产良性发展。同时可充分利用青海“冷凉”型资源优势,达到建立特色农产品基地的目的,并充分体现青稞生产示范推广的作用,使之成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技术领先、体系配套、效益显著、能够促进项目区农牧民快速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进步的示范性工程。二、项目建设基本原则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并早见效、见实效,达到预期目的,在规划、设计、实施过程中坚持以下建设原则。1、遵循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统一实施方案的四统一原则。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区建设、注重实效的原则。3、坚持科技为先导、有效改善基础设施与生产条件、提高科技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生产安全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