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老师,您好课题老师,您好单元第一单元学科美术年级三年级教材分析湘美版(2024)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快乐的班集体》以 “集体情感表达” 为核心主题,《老师,您好》作为单元中的关键一课,承接 “认识班集体成员” 的前期内容,聚焦 “师生情感联结”,是培养学生美术表现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的重要载体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呈现三大板块:一是 “情感感知” 板块,通过展示不同场景下师生互动的插画(如老师作业、带领学生做游戏、课后谈心),引导学生回忆与老师的温暖瞬间,建立 “用美术表达对老师的爱” 的意识;二是 “技法探究” 板块,介绍 “人物肖像画” 的基础要素(脸型、发型、五官特征、服饰细节),并提供 3 种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表现形式 —— 线描、水彩笔涂色、拼贴画,每种形式均配有步骤示意图(如线描从轮廓到细节的绘制步骤、拼贴画的材料选择与粘贴方法);三是 “创意实践” 板块,展示学生优秀作品(如《认真批改作业的王老师》《带我们做手工的李老师》),并设置 “小任务”:观察老师的外貌与日常动作特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一幅表现老师的作品,同时写下一句想对老师说的话从学情适配性来看,三年级学生已具备基础的线条运用与色彩搭配能力,但对 “人物特征捕捉” 仍存在难度(如难以准确表现五官比例、发型与服饰的独特性)。
教材通过 “简化步骤”“多元表现形式” 降低学习门槛,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为个性化创作留出空间此外,教材将 “美术创作” 与 “情感表达” 深度结合,不仅培养美术技能,更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感恩身边的人,契合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的美术教育理念教学目标(一)图像识读1.能观察教材中师生互动插画与学生优秀作品,说出画面中 “表现老师特点” 的关键元素(如发型、眼镜、常用服饰、动作姿态);2.能看懂教材中不同表现形式(线描、水彩笔、拼贴画)的步骤示意图,区分每种形式的视觉特点(如线描的线条疏密、水彩笔的色彩层次、拼贴画的材质质感)二)美术表现1.能运用教材所学的 “人物肖像画” 基础技法,准确捕捉老师的外貌特征(如圆脸 / 方脸、短发 / 长发、有无眼镜),用线条或色彩画出老师的头部与上半身形象;2.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线描、水彩笔、拼贴画),结合老师的日常动作(如握笔批改作业、微笑招手、抱书本),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做到画面构图饱满、细节有特点三)审美判断1.能欣赏教材中的学生优秀作品,说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及其原因(如 “我喜欢《带我们做手工的老师》,因为它用拼贴画表现出老师温柔的样子,材料很特别”);2.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说出 “哪里表现出了老师的特点”“哪里可以改进”,初步形成对 “人物肖像画” 的审美认知。
四)创意实践1.能在教材示范的基础上,加入个性化细节(如老师办公桌上的绿植、胸前的工牌、手中的教案),让作品更具故事性;2.能在作品旁写下一句想对老师说的话(如 “谢谢老师每天帮我讲题”),将美术创作与文字表达结合,丰富情感传递的形式五)文化理解1.理解 “用美术作品表达情感” 是一种常见的文化交流方式,知道通过绘画、拼贴等形式赞美身边的人,是对他人的尊重与感恩;2.感受师生情感是班集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愿意用美术作品记录班集体中的温暖瞬间,增强对班集体的归属感重点1.掌握教材中 “人物肖像画” 的基础技法:能通过观察,用线条勾勒出老师的脸型、发型、五官位置(如眼睛在脸型中间偏上、鼻子在脸部中央、嘴巴在鼻子下方),并表现出老师的外貌特点(如戴眼镜、留马尾辫);2.能选择教材中的一种表现形式(线描、水彩笔、拼贴画),结合老师的日常动作(如批改作业、讲课),完成一幅有细节、有情感的作品,并搭配一句感恩话语难点1.克服 “人物五官比例不准” 的问题,避免出现 “眼睛画得过高 / 过低”“脸型与发型不匹配” 等情况,准确表现老师的外貌辨识度;引导学生将 “情感” 融入创作,避免仅关注 “画得像不像”,忽视通过细节(如老师的微笑表情、温柔的动作)传递对老师的喜爱与感恩之情。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情感导入:“我的老师小回忆”1.情境提问:教师手持教材 P6 - P7 的 “师生互动插画”,展示给学生看,提问:“同学们,看看教材上的这些图片,你们有没有想起和老师之间的小故事呀?比如老师帮你解答过难题吗?带你玩过有趣的游戏吗?”(给学生 1 - 2 分钟思考时间,鼓励举手分享);示例引导:“老师先分享一个故事:上次小明同学忘记带画笔,李老师把自己的备用画笔借给了他,你们有没有类似的温暖经历?”2.情感共鸣:请 3 - 4 名学生分享后,教师总结:“老师就像我们班集体里的‘大朋友’,每天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着教材一起,用美术的方式画出我们心中的老师,对老师说一句‘老师,您好’,好不好?”3.教材引入:翻到教材 P8,指着 “学生优秀作品” 说:“大家看,这些小朋友已经用画笔表达了对老师的爱,有的画了老师批改作业的样子,有的画了老师带他们做手工的场景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一学他们的方法,创作属于我们自己的‘老师画像’从教材插画切入,结合学生真实的师生互动经历,激发情感共鸣,让学生明白 “美术创作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同时自然引入教材中的优秀作品,为后续学习提供直观参考。
讲授新课环节一、新知探究:“学画老师的小秘诀”第一步:观察老师,找特点(对应教材 P9 “观察与发现”)教材内容解读:教材 P9 展示了 3 位不同老师的头像特写,标注出 “圆脸 + 卷发 + 眼镜”“方脸 + 短发 + 微笑”“长脸 + 马尾辫 + 酒窝” 等特点,提示 “观察老师时,要注意脸型、发型、五官和特别的标志(如眼镜、酒窝)”互动教学过程:① 教材引导观察:教师将教材 P9 的图片投影到大屏幕,提问:“同学们,看看教材里的这三位老师,他们各自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呀?”(学生回答:有的戴眼镜、有的留短发、有的有酒窝);② 现场观察实践:请学生仔细观察本节课的任课老师(或提前准备的其他老师照片),用 “我看到老师的脸型是______,发型是______,还有______(如眼镜、酒窝)” 的句式分享观察结果;③ 特点记录:发放 “观察记录表”(如下),让学生快速填写,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准确捕捉特点(如 “老师的眼镜是黑色边框的”“老师喜欢扎低马尾”):观察项目老师的特点脸型圆脸 / 方脸 / 长脸发型短发 / 长发(马尾辫 / 披肩发)五官有无眼镜、有无酒窝、眉毛形状其他标志常用的头饰、工牌、衣服颜色第二步:学技法,画轮廓教材内容解读:教材 P10 用线描步骤图展示 “从脸型到五官” 的绘制过程:①画脸型(用流畅的曲线画圆脸,用直线 + 折线画方脸);②定五官位置(在脸型中间画一条横线,眼睛在横线上方,鼻子在横线下方中央,嘴巴在鼻子下方);③画发型与细节(根据观察画出发型,添加眼镜、酒窝等)。
互动教学过程:① 分解示范:教师对照教材步骤图,在黑板上分步示范:l “第一步,画脸型:像教材图①一样,如果老师是圆脸,就用像‘鸡蛋’一样的曲线画;如果是方脸,就用‘长方形’的轮廓, corners(角)稍微圆一点,避免太尖边说边画,让学生跟着在草稿纸上练);l “第二步,定五官位置:教材图②告诉我们,眼睛在脸型中间偏上的地方,我们可以先画一条横线,把脸型分成上下两部分,眼睛就画在横线上鼻子在横线下面正中间,嘴巴在鼻子下面,这样五官位置就不会乱啦!”(用粉笔在黑板的脸型上画辅助线,学生模仿);l “第三步,画细节:像教材图③一样,根据我们刚才观察的结果,画出老师的发型 —— 如果是马尾辫,就在后脑勺画一个‘小尾巴’;如果戴眼镜,就在眼睛上方画两个椭圆形的镜片和镜架② 纠错指导:展示教材 P11 “常见错误图”(如眼睛画得过高、脸型与发型脱节),提问:“大家看看这些图里的错误,你们在画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呀?比如有的同学把眼睛画在了脸型的最上面,看起来就像‘外星人’啦!”(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草稿纸,纠正错误,教师重点指导五官位置不准的学生);小组互查:将学生分成 4 人小组,互相查看草稿纸上的 “老师轮廓”,用教材中的标准(脸型准确、五官位置合理、有发型)给出评价,说出 “哪里画得好”“哪里需要改”。
第三步:选形式,添细节教材内容解读:教材 P12 - P13 分别介绍了三种表现形式:①线描(用不同粗细、疏密的线条表现细节,如用细线条画头发丝,用粗线条画衣服轮廓);②水彩笔(先勾线,再用鲜艳的色彩涂色,注意颜色搭配,如老师的衣服是蓝色,头发是黑色);③拼贴画(用彩色卡纸、毛线、布料等材料剪贴,如用毛线做头发,用卡纸剪眼镜),每种形式均配有材料清单与步骤图互动教学过程:① 形式讲解与体验:线描:教师展示教材中线描作品,讲解:“线描不需要涂色,靠线条的‘粗细、疏密’表现特点,比如画老师的头发,用密一点的细线;画衣服的褶皱,用粗一点的线条大家可以在草稿纸上用不同的线条练一练学生尝试用铅笔练线条疏密);水彩笔:拿出教材中的水彩笔作品,说:“水彩笔要先勾线,再涂色,涂色时要顺着一个方向涂,不要涂出轮廓外比如教材里的老师衣服是黄色,我们可以先涂衣服,再涂头发和皮肤,注意皮肤要用浅粉色,不要用太深的颜色教师示范涂色方法,学生用彩色铅笔在草稿纸上试涂);拼贴画:展示教材中的拼贴画材料清单(彩色卡纸、剪刀、胶水、毛线),讲解:“拼贴画需要先在卡纸上画出老师的轮廓,再用剪刀剪下来,然后用毛线贴头发,用小纸片贴眼镜。
大家可以摸摸桌上的毛线和卡纸,感受一下材质学生触摸材料,初步构思如何用材料表现老师特点);② 形式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手边的材料,选择一种表现形式,在 “创作计划表” 上打勾,教师对选择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建议(如 “喜欢涂色的同学可以选水彩笔,喜欢动手剪贴的同学可以选拼贴画”);③ 细节添加指导:结合教材 P14 的 “细节小贴士”(如 “可以画老师手中的教案、桌上的粉笔盒”),提问:“除了老师的外貌,我们还可以在画面中添加什么,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是老师呢?”(学生回答:教案、粉笔、黑板、学生作业本),教师补充:“这些细节能让作品更有故事性,就像教材里画老师批改作业的作品,旁边画了一摞作业本,特别生动!”环节二、创意实践:“我的老师画像”教材内容解读:教材 P15 明确创作任务:“选择一种表现形式,画出老师的外貌和日常动作,在作品旁写下一句想对老师说的话,完成后和同学分享你的作品 并给出 “创作小提示”:①画面构图要饱满,老师的形象在中间;②动作要符合老师的日常(如批改作业、讲课);③话语要真诚互动教学过程:任务布置:教师对照教材 P15 的任务,清晰说明要求:“今天的创作任务有三个小要求:第一,用我们学的技法画出老师的样子,还要画出老师常做的动作,比如老师经常握笔批改作业,就可以画老师坐在桌子前,手里拿着红笔;第二,选择你喜欢的形式完成作品,线描、水彩笔、拼贴画都可以;第三,在作品的空白处写下一句想对老师说的话,比如‘老师,您辛苦了’。
创作指导:学生开始创作,教师巡视,针对不同表现形式给予指导:对线描学生:“可以用粗线条画老师的衣服轮廓,细线条画衣服上的花纹,让线条有变化”;对水彩笔学生:“涂色时要均匀,老师的皮肤用浅粉色,不要和衣服颜色混在一起”;对拼贴画学生:“剪卡纸时要小心,毛线贴头发可以一段一段贴,更自然”;同时提醒学生参考教材中的优秀作品,遇到困难可以翻看教材步骤图问题解决:对 “画不出动作” 的学生,教师出示教材中 “老师动作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