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统编版(2024)新教材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第11课《我们都是热心人》(教学设计)

徐**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8.55KB
约7页
文档ID:615301021
统编版(2024)新教材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第11课《我们都是热心人》(教学设计)_第1页
1/7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 第11课 我们都是热心人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明确公共生活中热心人的存在意义,熟悉雷锋、“向日葵志愿者” 等典型热心人的助人事迹,了解他们如何传递关爱;同时掌握帮助他人的核心原则,如以尊重为前提、平等对待他人、尊重隐私与意愿等,清晰区分恰当与不当助人行为的差异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能主动发现身边的热心人及热心事迹,清晰表达自身接受或给予帮助的经历与感受;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在不同生活情境中判断他人真实需求,运用正确方法提供帮助,避免 “好心办坏事”3.激发学生对热心人的敬佩之情,树立向雷锋、志愿者学习的意识,愿意在生活中主动践行助人行为;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情感,体会互帮互助对构建和谐公共生活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 “做贴心热心人” 的价值追求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热心人及助人事迹,结合雷锋、“向日葵志愿者” 等典型案例,感受助人行为传递的温暖,激发学生主动向热心人学习、在生活中助人的意愿2.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帮助他人的正确方法与原则,明确需以尊重为前提,平等对待他人、关注真实需求,避免形式化或伤害他人的助人行为,能在实际中运用。

二)教学难点1.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 “无尊重的关心非真正关心,甚至可能造成伤害”,引导学生在具体助人情境中,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尊重他人意愿与尊严,避免因态度或方式不当引发抵触2.引导学生辨别他人真实需求,认识到 “节日扎堆献爱心” 等形式化行为的问题,理解持续、贴合需求的帮助才更有意义,助力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有效助人行为三、教学方法与课时安排1.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借生活情境助学生理解知识;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续编故事、讨论金点子培养协作能力;结合案例分析法与直观演示法,深化认知2.课时:2课时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资源:制作课件,包含雷锋助人、“向日葵志愿者” 帮扶乡村小学等图片,雷锋故事、方明勤工助学、重阳节扎堆献爱心等文字案例,以及 “个子矮拿书”“扶人过马路” 等不当助人情境对话素材,直观呈现教学内容2.活动道具:准备志愿者采访记录表,供学生课后采访使用;制作空白图书捐赠登记表、模拟图书,用于课堂模拟爱心捐赠图书共享活动,增强实践感3.嘉宾 / 视频准备:提前联系 1-2 位身边志愿者,邀请其课堂分享经历;若条件有限,录制志愿者采访视频,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志愿者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公共生活的视频,视频中包含人们遵守交通规则、在公交车上让座、帮助他人指路等场景,也包含有人遇到困难无人帮助的小片段2.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里,你们看到了哪些让你觉得温暖的画面?又有哪些画面让你觉得遗憾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公共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3.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是啊,人人都遵守规则,言行文明,互帮互助,公共生活才会和谐美好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热心助人的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都是热心人》,去认识这些热心人,学习如何做一个热心人二)认识身边的热心人 1.分享身边的热心事(1)教师引导:“在我们的生活中,肯定有很多同学得到过别人的关心和帮助,也有同学主动帮助过别人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你得到过他人哪些关心或帮助?当时有什么感受?你又曾经给过别人什么关心或帮助呢?”(2)给学生 2 分钟时间思考,然后邀请学生举手分享自己的经历,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及时点评和鼓励,如:“你当时一定觉得特别温暖吧!”“你真是个热心的孩子,帮助别人的时候你也会很快乐对不对?”2.了解典型热心人(1)展示雷锋的图片,讲述雷锋助人的故事(如雷锋冒雨送大娘和孩子回家、主动帮战友补衣服等),提问学生:“雷锋叔叔做了这么多热心事,他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学习的榜样呢?”(2)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总结:“雷锋叔叔始终保持着善良、热情的心,无论在什么地方、面对什么人,都愿意主动去帮助别人,他的助人精神感染了每一个人,所以他能成为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3)展示 “向日葵志愿者” 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介绍 “向日葵志愿者” 为乡村小学建立爱心图书室、开展专题讲座和实践活动、带领孩子们参观博物馆等事迹4)提问学生:“‘向日葵哥哥、姐姐’们做的这些事,给乡村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什么呢?如果你们是那些孩子,看到‘向日葵哥哥、姐姐’来了,会有什么样的心情?”(5)学生发言后,教师补充:“‘向日葵志愿者’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和快乐,传递了关爱其实,像雷锋、‘向日葵志愿者’这样的热心人还有很多,他们就在我们身边,用自己的热心事让生活充满温情和友善3.志愿者故事分享(1)邀请提前联系好的志愿者来到课堂,为学生分享自己的志愿者经历,如参与社区服务、环保活动、帮扶困难群体等过程中的故事和感受;若无法邀请到志愿者,则播放提前录制的志愿者采访视频2)志愿者分享结束后,组织学生向志愿者提问,如:“叔叔 / 阿姨,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让你觉得特别困难的事情?你是怎么克服的呢?”“做志愿者让你收获最多的是什么呀?”(三)学习善于帮助别人1.分析不当助人案例(1)展示两个情境对话图片:情境一:一个同学个子矮,想拿书架上层的书,另一个同学走过来说:“嘿嘿,个子矮拿不着吧?我来帮你。

被帮助的同学说:“我自己的事情自己能解决情境二:一个腿脚不方便的人慢慢走路,旁边的同学说:“瞧你走路真费劲儿,看着就难受我扶你过马路,还能快点儿 腿脚不方便的人说:“不用你管,我自己能行!”提问学生:“同学们,为什么故事中两位同学提供的帮助不被对方接受呢?你们觉得问题出在哪里?”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两位同学在帮助别人时,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语气中带有不尊重,让对方觉得自己被轻视了,所以帮助不被接受2.总结助人原则(1)教师展示助人需要注意的要点:①以平等的态度对待需要帮助的人②尊重他们的隐私和意愿③感同身受地了解他们的需求④以友善与真诚的态度帮助他们2)逐点为学生讲解,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如 “尊重他人隐私”,可以举例:看到同学考试没考好很伤心,想安慰他,但不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追问他的分数,而是私下里关心他;“了解他人需求”,可以举例:看到同学不开心,不要直接给他买零食,而是先问问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烦心事,需要什么样的帮助3.探讨实际助人问题(1)展示重阳节献 “爱心” 的案例:一些地方的养老院平时很少得到关注,一到重阳节,各种团体纷纷前来献爱心,老人们既高兴又劳累。

2)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热心肠’能给老人们带来真正的关爱与帮助吗?老人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3)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这样集中的‘爱心轰炸’会让老人们身体吃不消,很难给他们真正的关爱老人们真正需要的是日常持续的陪伴、贴心的照料,而不是只在节日里才有的热闹就像我们关心自己的爷爷奶奶一样,不是只在节日送个礼物就够了,平时多陪他们说说话、帮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才是他们最需要的4)讲述方明的故事:方明因家庭变故想退学,学校老师为他专门设立勤工助学志愿者岗位,补助金其实是老师捐赠的,但老师一直没有告诉他真相,让他在有尊严的情况下接受帮助5)提问学生:“老师们为什么要这样帮助方明呢?这种帮助方式好在哪里?”(6)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老师们在帮助方明时,充分尊重了他的自尊心,没有让他觉得自己是在接受施舍,这种悄悄帮助、维护他人尊严的方式,才是真正贴心的帮助四)实践活动 1.设计志愿者活动方案(1)教师提出任务:“如果学校计划组织一次志愿者活动,你有什么好建议?你想参加什么样的志愿者活动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设计一份志愿者活动方案,方案要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内容、活动时间和地点、需要准备的物品等。

2)给学生 10 分钟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和方案设计,教师巡视各小组,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3)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小组设计的活动方案,其他小组可以提出建议和补充教师对各小组的方案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2.模拟爱心捐赠图书共享活动(1)教师展示准备好的模拟图书和空白图书捐赠登记表,说明活动规则:“现在我们来模拟一次爱心捐赠图书共享活动,请同学们把自己带来的闲置图书(若未带,可在纸上写下图书名称和简单介绍)捐赠出来,填写捐赠登记表然后,有需要的同学可以从捐赠的图书中挑选自己喜欢的图书阅读,阅读完后再归还,让图书循环利用,把爱心传递下去1)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捐赠和分享的快乐,感受帮助他人、传递爱心的意义五)课堂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身边很多的热心人,从雷锋叔叔、‘向日葵志愿者’的事迹中感受到了助人的温暖,也通过分析案例和讨论,知道了帮助别人要讲究方法谁能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2.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热心人,还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善于帮助别人的人。

帮助他人要先尊重对方,用平等、友善的态度,了解对方真正的需求,不做‘好心办坏事’的事就像持续关心老人、悄悄帮助方明那样,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帮助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做一个贴心的热心人,用自己的真诚行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温暖、更美好3.布置作业:(1)采访一位身边的志愿者,填写采访记录表,下节课分享采访收获2)在生活中,主动为身边的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的小事,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下节课与同学们交流六、板书设计10.公共场所的文明素养1.公共场所在哪里: → 常见场所:学校、商场、医院、公园、公交车站……意义:承载回忆、见证成长、方便生活2.爱护公共设施: → 常见设施:分类垃圾箱、交通信号灯、休息椅、健身器械……破坏现象:贴小广告、摇晃长椅、偷窨井盖……危害:影响生活、带来安全隐患保护方法:1.日常爱护,不破坏2.发现损坏,及时反映(消防部门、110、物业等)3.设计警示牌、定期检查…… 3.大家一起来维护: → 遵守公共秩序,展现文明行为:1.升国旗时:肃立、敬礼2.博物馆里:安静、认真听3.乘车时:排队、让座4.大家一起来维护: → 从身边小事做起,营造和谐公共环境七、教学反思本次《公共场所的文明素养》教学,以学生生活为切入点,通过情境续编、故事分享、小组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公共场所与公共设施,理解爱护公共设施的重要性,整体达成了教学目标。

课堂亮点在于紧密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如续编乔乔扭伤脚、薇薇购物等情境,让学生在熟悉场景中识别公共场所,降低认知难度;分享公共场所成长故事环节,有效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深化对公共场所意义的理解但教学仍有不足:一是对破坏公共设施案例的探讨深度不够,部分学生仅停留在 “行为不对” 的表层认知,未充分理解背后对他人生活与安全的影响;二是小组讨论时,个别小组参与度不均,少数学生未主动发言后续教学需优化案例分析环节,增加互动提问,同时加强小组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课堂。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