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 第5课 走近科学家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家开展科研活动的主要方式,如查阅文献、实验、实地考察等;知晓科学家在科研中面临的环境、设备、周期等方面的困难;能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如智能、高铁等的作用;掌握科学家的重要品格,如爱国、勇于质疑、坚持不懈等2.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案例、小组讨论等活动,提升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科学知识,将科学家精神与自身生活相联系3.感受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和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对科学的兴趣;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的意识,培养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明白普通人也能参与创新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科学家的科研付出与探索精神:认识科学家开展的实验室研究、南极科考等科研活动,及面临的极端环境、设备限制、周期长、协作难等困难,体会科研艰辛与探索精神2.掌握科学家的核心品格:通过邓稼先、屠呦呦等案例,明确其胸怀家国、勇于质疑、坚持不懈等品格,能结合实例说明这些品格的作用3.认识科技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现智能、高铁等生活中的科技应用,理解科研成果对生活的改善,明白科学家并不遥远,科技在身边二)教学难点1.内化科学家精神并转化为自身行动:三年级学生对抽象精神理解较浅,需引导其从科学家事迹中,将奉献精神转化为对科学的兴趣,如主动观察自然、思考生活问题、尝试小探索等,此为教学难点。
2.理解 “普通人也能创新” 的内涵:学生易认为科研只是科学家的事,需通过小学生发明智能垃圾桶、工人改良工具等案例,打破这一认知,让其明白普通人用心观察、动手尝试也能创造,树立 “人人可创新”意识3.将科学品格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需让学生将科学家的 “爱国、坚持、质疑” 等品格,与自身认真完成作业、不放弃难题、敢提不同想法等行为关联,而非仅停留在敬佩层面,这是需突破的难点三、教学方法与课时安排1.方法:情境教学法(模拟法庭)、案例研讨法(结合 PPT 真实案例)、图示分析法2.课时:2课时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科学家科研场景图(实验室、南极科考队、考古现场等)、科技产品实物图(高铁、无人机等)、科学家事迹视频(邓稼先、屠呦呦等)2.活动材料:“科学家品格卡片”(印有科学家事迹及对应品格)、“科技探秘任务单”(记录生活中的科技应用)3.实物道具:放大镜、简易实验工具(如烧杯、放大镜),用于模拟科研观察活动4.拓展资料:本地科学家故事、学生发明案例,辅助课堂讨论五、教学过程(一)导入:科技点亮生活1.情境提问:(1)出示智能、高铁、无人机的图片,提问:“这些物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它们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2)引导学生思考:“背后有一群人在默默探索,他们是谁?”(引出 “科学家” 主题)。
2.单元导语渗透:小结:“科学技术让生活更美好,而科学家就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科学家,了解他们的故事二)探索未知世界的人1.观察科研场景,体会困难(1)展示图片:科学实验室、南极考察队、考古挖掘现场、青藏观测站2)小组讨论:“科学家在这些地方研究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3)总结:环境恶劣(酷寒、缺氧)、设备限制、研究周期长、协作难度大等2.模拟体验:科学家的 “坚持”(1)活动: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一片树叶的纹理,限时 2 分钟记录细节2)分享感受:“刚才的观察累吗?科学家需要日复一日做更复杂的实验,他们为什么能坚持?”3.聆听科学家心声(1)播放短视频(科学家访谈片段),提炼关键句:“科技创新能促进人类进步,很有成就感大自然的奥秘吸引我不断探索2)提问:“如果你们是科学家,研究中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表达对科学的向往)三)科学家的品格1.故事分享:家国情怀(1)讲述邓稼先的故事:“放弃美国优渥条件,隐姓埋名研制原子弹,临终前仍牵挂祖国核事业2)讨论:“邓稼先为什么愿意付出这么多?”(引导理解 “爱国、责任”)3)拓展:钱学森、黄旭华的事迹(简要介绍)2.案例分析:追求真理(1)钱三强的故事:“在国际会议上质疑权威,通过实验证明新发现。
2)屠呦呦的故事:“经历 190 次失败,最终研制出青蒿素3)小组合作:用 “品格卡片”(如 “勇于质疑”“坚持不懈”)匹配科学家事迹,并举例其他科学家(如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3.总结品格板书:爱国担当、严谨求实、勇于探索、无私奉献四)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15 分钟)1.科技就在身边(1)展示图片:无人机播种、复兴号高铁、智能垃圾桶2)小组任务:“用 3 分钟找找教室 / 家里的科技产品,说说它们的用处如投影仪、冰箱)2.走近科学家的机会(1)提问:“你们见过科学家吗?”(引导分享:电视节目、科技进校园活动等)2)活动:“我的科学梦”—— 写下想对科学家说的话(如 “您的发明真棒!”“我也想当科学家”)3.普通人的创新(1)举例:小学生发明智能垃圾桶、工人改良洗衣机2)讨论:“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什么?”(创新不分年龄,只要留心生活)五)课堂总结与拓展1.回顾收获(1)师生共同梳理:科学家的工作、品格、科技与生活的联系2)强调:“科学家精神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比如认真观察、积极思考2.布置作业(1)实践:“科学小探索”—— 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记录 3 天的变化2)分享:收集一位科学家的故事,下次课小组交流。
六、板书设计走近科学家1.探索未知: → 克服困难(环境、设备、周期)2.宝贵品格: → 爱国、质疑、坚持、奉献3.就在身边: → 科技改变生活(高铁、无人机)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需关注学生对 “科学家品格” 的理解深度,可增加更多贴近生活的案例(如本地科学家故事)实践活动的时间可适当延长,让学生更充分地体验科研的 “严谨” 与 “乐趣”课后可通过 “科学角” 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持续激发探索兴趣通过以上设计,将 “认知—体验—情感” 相结合,让三年级学生在生动的活动中理解科学家精神,感受科学的魅力,落实 “从小培养科学素养” 的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