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茶叶能溶解吗课题茶叶能溶解吗单元第一单元学科科学年级二年级教材解析《茶叶能溶解吗》是第一单元《溶解》的第三课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茶叶在水中的变化情况,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溶解的概念,区分可溶解与不可溶解的物质在此之前,学生已对溶解现象有了初步认识,如看到过食盐、白糖等在水中溶解的现象本课时通过对茶叶的研究,不仅能巩固之前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发现有些物质在水中不会像食盐、白糖那样完全消失,从而加深对溶解本质特征的理解,为后续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等内容奠定基础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茶叶为研究对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中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明确茶叶由多种物质组成,知道茶多酚等可溶于水、纤维素难溶于水,能说出溶解的关键特征,了解茶文化内涵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泡茶、晒茶水等实验,建立“现象→猜想→验证” 的思维,能区分溶解与不溶解的特征,突破“非溶即不溶”的误区3.探究实践:能规范完成泡茶、过滤、晒茶水实验,准确记录颜色、味道等变化,通过资料卡解读成分差异,描述茶叶部分溶解的现象4.态度责任: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养成规范实验、如实记录的习惯,激发探究生活中溶解现象的兴趣,树立传统文化认同。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茶叶冲泡后的颜色、味道变化;理解“茶叶部分溶解”(可溶物质扩散,难溶物质留存);知道2种可溶与难溶物质名称难点区分“溶解的物质”与“未溶解的茶叶本身”;理解“部分溶解”的本质;规范操作过滤实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环节一、问题与猜想1.播放视频《中国茶史-茶的来历》2.交流: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喝茶历史出示图片: 3.常见的茶叶有绿茶、红茶、黑茶等,用它们泡出的茶水颜色也不一样出示图片:提问:茶叶到底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学生了解茶文化通过茶文化视频建立科学探究与传统文化的情感联结,在培养民族自豪感的同时自然引出科学问题讲授新课环节二、探究与结论活动1.根据溶解的特征,设计实验探究茶叶能不能溶解在水中质1.材料超市:透明杯子、茶叶、水、玻片、滴管2.实验步骤:先在杯子里倒入适量的水,然后放入茶叶,观察茶叶的变化,用搅拌棒搅拌后再观察等1)品尝茶水(2)把茶水拿到太阳下晒(3)反复冲泡茶叶,观察茶水的颜色和味道3.实验现象:预设:茶水的味道和茶叶本身的味道一样,说明有物质溶解在水中预设:把茶水拿到太阳下晒,茶水里确实有溶解的东西因为水干了以后,玻片上有茶渍留下。
预设:茶叶反复冲泡后,茶水的颜色和味道都越来越淡了,但茶叶最终也没有像盐一样“消失”说明能被溶解的物质越来越少,茶叶没有被溶解预设:既有溶解的特征,又有不溶解的特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查查资料吧4.科学研究发现,茶叶中含有茶多酚、维生素、色素、葡萄糖、果糖等,这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使水变色、变味茶叶中还含有大量纤维素等物质,它们很难溶解在水中5.小结:茶叶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其中有的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的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环节三、反思与评价1.哪些现象说明茶叶中有物质溶解在水中?请在括号里打“ ✓”茶叶使水变色( ✓ ) 茶叶不会消失( ✓ )茶水干后留有茶渍( ✓ ) 茶叶味道甘醇( ✓ )2.课堂练习评价通过精选测评题,PPT展示,对学生进行课堂检测,了解学生课堂掌握情况3.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种方式 环节四、应用与迁移1.材料超市:透明杯子、水、蜂蜜、柠檬、西瓜、芒果、菠萝、百香果、杭菊、茉莉花、茶叶2.制作过程很多水果和花也含有能溶解的物质,可以用来制作香甜可口的水果花茶,让我们试试吧①水果切丁,放入壶中②放入杭菊、茉莉花③煮开放凉,加入蜂蜜、茶水。
④水果花茶做好了3.小贴士:注意安全,防止烫伤环节五、阅读与新知1.茶艺指有关泡茶、饮茶和以茶款待客人的技艺,包括选茶、用水、泡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营造等方面,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2.播放视频《茶艺冲泡流程》3.布置作业:回家制作一份水果花茶,请家人品尝,并根据大家的提议改进环节六、单元小结教师活动6 1.单元要点出示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知识要点 2.实践与检测 把少量不同物体放入水中,用筷子搅拌,再放置一段时间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给它们分类,并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讨论 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选择学生动手制作学生讨论自己知道的茶艺学生讨论归纳 学生讨论完成练习设计“品尝-蒸发-反复冲泡”三重验证实验,引导学生建立多维度判断溶解现象的证据意识用选择判断题将零散现象归纳入“颜色/味道/残留物”三维度溶解判断框架将茶叶溶解认知迁移到花果溶解情境,验证“不同物质溶解性不同”的核心概念揭示茶艺中蕴含的物质溶解原理(如水温对茶多酚溶解的影响),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双向滋养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知识要点,形成结构化认知;自主设计分类标准并说明理由,有助于发展基于证据的科学评价能力。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茶叶能溶解吗》茶叶 → 溶解部分 → 茶汤(颜色/味道) ↘ 不溶解部分 → 茶叶残渣教学反思(一)成功之处:茶文化导入激发兴趣,“初泡 — 晒茶 — 过滤”三步实验层层递进,有效突破“部分溶解”难点,学生能准确区分溶解现象,作业完成质量高,文化渗透自然(二)存在不足:约 1/4 学生过滤操作不熟练(滤纸贴合不佳);对“茶多酚” 等术语理解模糊;实验记录中“味道描述”词汇单一(多为“香”)三)改进措施:提前用动画演示过滤步骤,制作“成分卡通卡”(茶多酚画成小水滴);准备“味道词汇卡”(清甜、醇厚);课后开展“过滤小比赛”强化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