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运河精神价值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华文明金名片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87094318 上传时间:2021-07-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升大运河精神价值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华文明金名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提升大运河精神价值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华文明金名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提升大运河精神价值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华文明金名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提升大运河精神价值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华文明金名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提升大运河精神价值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华文明金名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升大运河精神价值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华文明金名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提升大运河精神价值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华文明金名片 一 大运河的精神价值亟待提升中国大运河与万里长城齐名,都是中华文明之集大成者,堪称中华古代文明瑰宝中的双子星。2017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打造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关于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若干思考(调研要报第48期)中建议从国家战略高度审视大运河的功能,以大运河为核心,打造大运河文化带,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标志性品牌。大运河文化带的定位是: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彰显文化自信的地标性工程,中华文脉的重要标志。要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并非易事。这是因为,现在讲长城与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双子星,主要是在物质层面,从体量上讲,但在中华文化中的实际地

2、位,特别是精神价值和国内外知名度,大运河远不如长城。要将大运河打造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亟待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加强研究,深入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功能地位,凝练大运河精神,提升大运河价值。只有大运河真正上升到长城并列的精神文化高度,才能配得上中华文明的金名片,真正“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大运河有着什么样的精神价值?实在很难回答。然而,今天长城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精神价值是人所共知的,我们拟将大运河与长城进行比较研究,由此认识大运河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历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长城和大运河不但是中华物质文明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华精神

3、文明的代表之作。或许有人问,大运河与长城谁的名气更大,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更高,答案是肯定的:“当然是长城!”的确,如今的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形象的不二象征。长城与大运河自古名扬中华,但如今在知名度和受敬仰程度方面,大运河则远逊于长城,虽然古代大运河美誉度高于长城。大运河的物质文明十分鲜明。建筑上的庞然大物,无与伦比的巨大的工程,代表传统农业文明的科学技术,丰富多彩的物质遗产,大运河的水工科技、航运技术,本体的“活”的航道,迄今仍然发挥着航运、供水、灌溉、调水、生态、旅游等综合作用,实用功能无疑超过长城。然而,在精神价值方面,则远逊于长城。近代以后,长城的精神价值得到充分阐发,由此升华,成为中

4、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民族的脊梁,骨肉之躯,令世人向往,“不到长城非好汉”。宇航员在太空中唯一能够用肉眼看到的人工建筑的传说,给长城增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长城代表中国,无可争议,当之无愧是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反观大运河,在精神文化上的价值则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阐述,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关注度,远远不及长城,大运河仍然是一张需要精心打造的金名片。1二 近代长城在精神价值上超越大运河大运河的精神价值,主要是指大运河在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个体或整体所体现的独特精神品格、人文气质和文脉源泉宝库地位。这种精神价值体现在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人们身份认同、国家统

5、一局面形成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体现在促进国际交往、国际话语的传播上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或可概括为大运河及其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神圣尊严和崇拜心理。古代的长城和大运河,在修建的时候,并没有得到人民的赞同,沉重的徭役、劳役负担,给人民带来的往往是灾难。后世的史家和文人笔下,多是负面记载。如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秦汉人对秦始皇修长城的痛斥,对隋炀帝开运河的斥责等。美国学者阿瑟沃尔德隆谈到他为什么要研究长城,怎样研究长城时说:“我认为,修筑长城是一项老百姓并不赞成的政策,而不是一种假设。它几乎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视点,并且应该这样去研究。”2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古代的许多事情,对

6、中央政府而言,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也极力宣传是为老百姓的,但老百姓并不买账,如大运河、长城等伟大工程,在当时都遭到老百姓的反对,也常遭到后人的指责,史家的鞭挞。这是什么原因?统治者的思想和老百姓的思想是不可能一致的。老百姓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他们不愿意因修筑长城、开凿大运河而受到掠夺、迫害,负担无穷无尽的徭役、劳役。而统治者要从维护自身的安全、王朝(国家)的整体利益考虑。然而,任何事物的形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世人观感与后人的观感是不同的,特别是长城与大运河在后世发挥其重要作用之时。前世之功,后人识之。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长城和大运河的形象都在发生变化。或是主观变化,认识改变,所谓“积非成是”;

7、或是新的历史文化的积淀,赋予新的命运、做出的新贡献,使之得到升华,“众口铄金”,彻底改变了长城形象。先说长城。长城形象变化的原因,属于后者。明人王士性指出:“九边延袤几八千里,墩台关口,联以重墙,亦犹长城之遗而讳其名耳。”3研究者认为,“明朝从没有用长城这个术语,而是称之为边墙或边界,因为据说人们对秦朝暴君始皇恨之入骨,明朝人宁可避免使用一个与他有密切联系的术语。”4然而,古代长城形象经过近代的洗礼,已经脱胎换骨。近代以来,长城的精神价值开始超越大运河。首先,在功能价值上,长城不但是防御工程,而且是家园的围墙,甚至是国门的象征。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逊(18371921)19世纪6070年在远东进

8、行了长达十年的旅行和摄影活动,1871年到达北京,登上长城,用他那独具国际眼光的视角拍摄长城,审视长城。他说:“在我看来长城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民族性格。中国人都喜欢给他们的领地加上一道围墙,以求平安兴盛,对他们来说中国永远是中华大地。”5所以,二十九军的长城抗战这样一次局部的战争,竟然带来了全国的巨大反应。长城抗战,某种意义上象征着中国已经面临生存危机,田汉、聂耳创作的电影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反映了这种民族精神,顿时风靡全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退无可退,“每个人被迫出发最后的吼声”,必须全力以赴,慷慨赴死。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被重新激发,“起来,不愿做奴隶的

9、人们,用我们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后来“七七事变”尽管已经在长城以内,但还是点燃了全面抗战的导火索。1949年,义勇军进行曲被选定为代国歌,切实成了新中国的象征,2004年正式作为国歌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毛泽东那句“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诗句家喻户晓;好汉攀登高山,高山与蜿蜒的长城结合,革命英雄主义在长城崇拜中得到升华,都促使长城从物质文化遗产上升为民族文化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的最佳品牌。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修我长城,爱我中国”,点燃了全国的爱国主义激情。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提炼长城精神,长城“雄伟、坚强、不屈的性格”激励人们。“长城精神的实质是什么?我认

10、为就是艰苦奋斗,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长城精神化作了无穷无尽不可战胜的力量。”6甚至出现长城崇拜,“神一般的长城”。其次,在国际知名度方面,长城远超大运河。近代外国人最早阐述了长城的精神价值,他们将长城视为中国的形象,中国的象征。提及中国,无人不首先想到长城,来到中国,无人不想攀登长城。尽管绝大多数人根本不了解长城。1839年摄影技术发明,不久传入中国的通商口岸,照相馆建立。1860年,英意籍战地摄影师菲利斯比特(1833或18341907?)随军拍摄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照片,包括大沽炮台、北京城和圆明园,极为珍贵,但他没有到达长城。7十年后的1971年,英国摄影家汤姆逊坐着骡轿登上长城,最

11、早用照相机拍摄长城南口、居庸关和八达岭长城景观,发表于18731874年在伦敦出版的中国与中国人的影像一书中。该书轰动世界。长城雄姿第一次通过摄影照片形式向世界展示形象。西方艺术家的国际视野使他能够洞察长城的伟大力量,给予崇高的评价。长城是他在中国拍摄的最后一站,也是最出彩的点睛之笔。他说:“如果一本关于中国的画册里面没有长城的照片,那它就不配叫做中国的画册。”尽管当时的长城“给人的印象既不美丽也不壮观”,然而,“不止一个旅行者将长城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工建筑,那些对大金字塔所体现的现代科学理论缺乏了解的人,也会认同这个观点。但是我觉得中国人提起他们的长城还是有比埃及人的金字塔更值得炫耀的地方

12、。修建长城的目的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尤其是当这个国家归于安定的时候,它的作用更加明显。成吉思汗就是在第二道长城前被击退了。长城是秦始皇的最后一项伟大功业,他建的长城有一千五百英里。”这位帝王被称为中国的拿破仑。8长城早在1987年就成为中国申报的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的首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对长城精神、形象的研究也受到重视。最后,在物质形态上,长城独一无二,世界奇观。历史上只有古罗马时代的英伦出现过长城,其长度和体量无法与中国长城相比。在外部形象上,长城巍峨壮丽、气势磅礴,蜿蜒曲折,漫长深邃,从东到西,横亘在中国大地上,人工与自然有机结合,巧夺天工,景观极具视觉冲击力,特别是八达岭、慕

13、田峪、山海关、嘉峪关等长城景观。再说大运河。实际上,对大运河的历史评价,古代就超过长城,这在唐人对隋炀帝开运河的评价中得到充分体现。大运河曾经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高于长城,至少从唐代开始,就有一些外国人到中国,记述了在大运河上的活动,这以日本僧人圆仁和成寻最为著名。中世纪最著名的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游记)中详细描述过大运河,但无片言提及万里长城。然而,近代以后,大运河衰落了,大运河的历史地位和精神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已经远远落后于长城。在许多社会名人的大力呼吁下,直到2004年大运河才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预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之后启动申报工作,2014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造成大运河遗

14、产申报滞后的原因复杂。其一是作为“活着的运河”“流动的遗产”,济宁以南大运河(京杭运河)至今仍在不断被升级改造,服务于国家经济,为民谋利,发挥着现实的航运、调水、城市用水、灌溉、生态及旅游等多种功能,现实社会需求的交织共存,人们忽略了大运河作为人工历史遗产的独特价值。在注重实用功能的时代,人们甚至还怕因申遗而制约其“活”的功能的发挥。“活”的运河的外在形象,就是一条河道平直、风平浪静的水道,与自然河流长江、黄河相比,没有三江并流的自然奇观,也没有虎跳三峡的险峻风光,更没有壶口瀑布排山倒海的气势,缺少自然河流的磅礴气势和旖旎风光,有的只是古运河上的小桥流水、枕河人家、古镇乌棚、商家店铺;新运河上

15、流动的船队、各种桥梁、多线船闸、交道道路及与运河水乳交融的城市,这些景观虽然不乏典雅精致、文化品位,但却难以将其与伟大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怀相联系。其精神人文价值也仅限于陶冶情操,涵养文化,无法与长城的精神价值相提并论。其二,济宁以北的大运河,自1855年黄河改道后就被冲断,长期的洪水泛滥,泥沙淤塞,河道逐渐消失,只留下若隐若现的线形记忆,那些残河断坝,成了垃圾场、污水池,生态环境极其不堪,外在形象如此之差,更何谈伟大遗产的地位。其三,整个大运河一直无法以整体或某一段个体纳入文物或遗产保护对象。长期以来,国际遗产组织对于像丝绸之路、大运河、茶马古道这样长距离、由复杂多样性遗址遗迹集合而成的线形廓

16、道文化遗产,以什么样的形式申报,总体还是拆零,选择有代表性的遗址、遗迹还是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看待,认识还没有统一,拒绝颁发申报许可证。随着国际申遗观念的改变,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大运河终于被列入申遗名单并一举申遗成功。三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努力提升精神价值最近有学者提出“大运河的完全价值观”的概念,“从历史、当代与未来的视角出发,提出大运河的完全价值观,认为其具有四大基本价值: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起到彰显民族身份和促进文化认同的作用;作为区域城乡生产与生活的重要保障,具有输水、航运和灌溉等现实功用的价值;作为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价值,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关键性格局;运河还具有作为潜在的休闲通道的价值,是国民身心再生和教育的战略性资源”9。大运河第一大基本价值就是我们前面指出的大运河精神价值。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云计算/并行计算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