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pptx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582990 上传时间:2019-09-20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2.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pptx(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八年级下册,分段并归纳段意,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主体)可分为两层。,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第二层(34段):“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因景而异。,第三部分(5、6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全文核心)点明作“记”的时间。,(一)小组讨论,1.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2.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

2、为“连”,把“吞”改“接”好不好?为什么?,3.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4.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 势,转入写什么?,(一)小组讨论,5.第3、4段渲染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6.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7.“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古仁人”忧乐观是怎样的?,8.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班级交流,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1.

3、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2.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 “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二)班级交流,(1) 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4.作者

4、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二)班级交流,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5.第3、4段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心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6.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二)班级交流,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5、”。,7.“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8.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骈散结合, 词语富有生命力。,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 相结合的写法。,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背诵全文,体会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叙事: 重修岳阳楼,写景: 巴凌胜状,由景入情: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由情入理: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