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建筑材料调查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41522043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宫建筑材料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故宫建筑材料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故宫建筑材料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故宫建筑材料调查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故宫建筑材料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宫建筑材料调查(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宫正是一个巨大的建筑艺术瑰宝。建筑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非常丰富,包括空间、形 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正是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造型美。 下面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欣赏故宫建筑艺术的造型美。空间,是建筑的基本形式要素,建 筑主要通过创造各种内外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巧妙地处理空间,可以大大增强建 筑艺术的表现力。 故宫的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铺陈 展开的空间序列。故宫总体分为南部的前朝和北部的后寝两部分。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 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贺、接见群臣和举行 大型典礼的地方。三

2、大殿建在高 8 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须弥座式三层平台上,四周环绕着石 雕栏杆,气势磅礴,为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其中太和殿 是故宫中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的一座最大的古代木结构殿宇。北半 部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殿、 皇极殿等,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与后妃、皇子和公主们居住、举行 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 由天安门、端门、午门的前序、太和门的过渡、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潮、再经 过乾清门的过度到乾清宫的高潮,最后以御花园结尾几个部分组成,抑扬顿挫一气贯通。 形体,主要指

3、建筑物的总体轮廓。故宫的建筑气势恢弘,规模巨大。南北长 961 米,东西 宽 753 米,占地 72 万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 16 万多平方米,现存房屋 8700 余间。四周 环绕高约 10 米的城墙和宽 52 米的护城河。城墙四周各设城门一座,南面午门,是故宫的 正门,北面神武门,东面东华门,西面西华门。故宫整个建筑空间变化丰富,体量雄伟, 外观壮丽,有主有从,显示出庄严肃穆、唯帝王独尊的宏大气势。比例,主要是指巧妙处 理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建筑中长宽高的比例,凹与凸的比例、虚与实的比例等, 都直接影响到建筑美。 故宫整体建筑的比例和谐令人赞叹。以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最显著的特征屋顶

4、形式为 例,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的屋顶就各不相同。太和殿则是重檐庑殿顶, 中和殿为四角攒尖顶,保和殿则是重檐歇山顶。不同屋顶形式的运用,除了封建等级观念 的影响外,也使这三座紧密相连的宫殿,在建筑形象上通过明显的对比而显得更加鲜明。 尤其故宫的四座解楼,其屋顶结构更为复杂、奇巧,各部分比例谐调,檐角秀丽,造型玲 珑别致,从而成为北京故宫的象征。均衡,主要指建筑在构图上的对称,包括建筑物前后、 左右、上下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均衡对称常常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增加崇高的美感。 故宫作为一个完整的建筑群非常均衡对称,其中每座建筑物都是在一条由南到北的中轴线 上展开,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是

5、高大的太和殿,以此为中心由南向北伸展。 故宫宫殿建筑布局沿南北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节奏,指通过有规律的变化和排列,利 用建筑物的墙、柱、门、窗等有秩序的重复出现,产生一种韵律美或节奏美,正是在这一 点上,建筑和音乐具有同在的共同之处,因而人们把它们分别说成是凝固的音乐和流动的 建筑。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就曾经专门研究过故宫的廊柱,并从中发现了十分明 显的节奏感与韵律感,从天安门经过端门到午门,就有着明显的节奏感,两旁的柱子有节 奏地排列,形成连续不断的空间序列。色彩,也常常构成建筑特有的艺术形象,给人们还 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难忘的印象。北京故宫主要建筑的黄色琉璃瓦顶金碧辉煌、朱红色的

6、柱子与门窗、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青绿色略点金的建筑彩画,在白色台基的衬托下,使建 筑物各部分轮廓更加鲜明,色彩别具一格,从而使建筑物更加富丽堂皇。 在建筑上使用这些强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作为建筑物的有机组成部 分,对创造建筑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可以起到为建筑物增辉添彩的作用。故宫的建 筑十分注意屋顶的装饰,不但在屋角处做出翘角飞檐,饰以各种雕刻彩绘,还常常在屋脊上增加华丽的走兽装饰。甚至故宫内各种门上九九排列的门钉,作为装饰也具有十分浓郁 的民族文化内涵。总之,正是通过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多种因 素的协调统一,才形成了故宫建筑艺术特有的空间造型美。殿

7、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 伟。故宫的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 经典之作。汉白玉:故宫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坐落在八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气 势雄伟,最引人瞩目的汉白玉莫过于保和殿后的云龙石雕,其构图严谨、形象生动,堪称 我国古代石雕艺术中的瑰宝。云龙石雕长 16.57 米,宽 3.07 米;厚 1.70 米左右,重 250 吨,这么巨大的石雕完全使用一块汉白玉雕琢而成,这在让人啧啧称赞的同时,也不禁纳 闷:即使现代交通如此发达便利,运送这么大一块石头也绝非易事,古人是怎么运来的呢?这汉白玉的产地,离故宫不算远,就在北京西南的房山房山的大石窝镇

8、。明朝运 送石料有四种方式:人力、畜力、旱船、冰船。其中人力和畜力只能运送重量较小的石料 或石制品,到了吨级别的石料就要用另外两种方式了;“旱船”运石料,路必须十分平坦, 在石料之下垫圆滚木,以人力或畜力拉拽,滚木一般用枣木、榆木、槐木等坚硬木材制成, “冰船”指的是冬季在运送的途中每隔一里挖一口井,泼水成冰,将巨石置于坚硬木架上 再于冰面上滑行。 重 250 吨的云龙石雕就是通过“冰船”运送的,征用民夫 2 万人,调集上千骡子,数十 天才运到京城。运送这块巨石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对其进行雕刻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据说大石窝的雕刻师们为了雕刻此石,夜以继日,最后竟有人累死在雕刻现场。永乐皇帝

9、特封此巨雕为“镇宫之宝” 。 房山大石窝的石料开采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汉代。所以历代封建王朝,特别是明清所修建 的宫殿、寺庙、陵寝、桥梁以及其他大型建筑所用的汉白玉大多是从房山大石窝采运的。 房山大石窝汉白玉以其白如雪、坚如玉、清丽淡雅、庄重伟岸而成为高雅宝贵的象征。 楠木 高贵典雅的背后往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在为建造故宫采集原材料的画面中,有这么一 幕:官员和百姓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四川湖广等地原始森林的险峻之处,每前进一步,都会 遇到树篱藤蔓杂草的重重拦阻,需要欢刀、短斧等工具在前面劈荆斩棘开道。伐木者经受 身体上的痛苦、疲劳、饥渴还是小事,原始森林里的各种毒蛇害虫随时可能攻击,豺狼虎 豹也时常

10、出没,这些都给伐木者带来极大的困难和危险。后人形容为“入山一千,出山五 百” 。如此艰险,为的就是采伐当地有名的楠木。 楠木是一种极高档的木材,其美丽淡雅的色泽、坚硬密致的材质、优美匀整的纹理、湿 润柔和的质地以及收缩性小、遇火难燃、不挠不裂、耐湿不腐有幽香等特点都使其成为古 代木建筑的上乘选料。这些生长在原始森林中的庞然大物被运到北京,以贴金沥粉缠龙为 饰,摇身一变成为支撑太和殿的七十二根大柱,直径最大的达一米以上。这么粗壮的木材, 又是怎么从四川运到北京的呢? 我们继续上一幕的画面。经过千难万险将楠木采伐并拖到水边后,用毛竹、粗麻绳结成 结实的木筏,携楠木经金沙江向北漂流,在宜宾附近汇入长

11、江,然后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 交汇之处的扬州暂泊,再沿大运河北上京城。抵达京东通州张家湾后,再上岸搬运至崇文 门外神木厂加工。 明史宋礼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初帝将营北京,命取材川蜀。礼伐山通道,奏言得 大木数株,皆寻丈,一夕自出谷中,抵山上,声如雷,不偃一草。朝廷以为瑞” ,而后永乐 皇帝一高兴。将发生这一事件的山封为“神木山” ,山上的楠木自然就是神木了。清乾隆帝还特意为此作了一曲神木赋 ,这又是后话。 现在您已经看不到这些漂来的楠木柱子 了,因为清朝在重修太和殿时,已经全部用产自东北的松木代替。原因是经过明朝的砍伐, 楠木这种珍贵物种已是少之又少,加之楠木长大成为栋梁之材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12、可谓良 材难求,再用整木制作大殿的柱子已成奢望。在 1999 年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 名录中,楠木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金砖 大家都知道太和殿又名金銮殿,这是源于铺墁在地上的金砖而得名。金砖,表面为淡黑、 油润、光亮、不涩不滑,尺寸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不只太和殿,保和殿、中和 殿的地上也铺着这种把宫殿衬托得更雄伟壮丽的方砖。这里我们要澄清,金砖可不是金子 做的,但是贵如黄金,因为其制作手续之繁杂、工艺之精细使其价值倍增。除了责如黄金 之外,叫金砖还有一个原因:这种砖只能运到北京,供皇帝使用,开始叫“京砖” ,慢慢地 由谐音演化成了“金砖” 。 金砖的制作过程相

13、当复杂,先后有选土、练泥、澄浆、制坯、阴干、熏烧诸多工序。单 是选土这道工序,就有掘、运、晒、推、舂、磨、筛共 7 道工序。成砖之后,要求“叩之 有声,断之无孔” 。从中可见金砖的制造工艺之高。 所以我们可以说金砖就是用泥土以特殊加工的方法制造的细料澄泥砖。然而皇宫用的金 砖也不是哪都能制造的它们都来自苏州陆慕(古称陆墓)御窑村一带。这是因为御窑村 一带土质细腻,颗粒细,杂质少,可塑性大,澄浆容易,制成的砖质地坚硬密实。2005 年 御窑村金砖制造工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苏州制好的金砖再取道京 杭大运河送到北京,抵达京东通州金砖码头之后上岸。现在已经看不到当年金砖码头人头 攒动

14、、热闹非凡的画面了。在军阀混战、日寇侵华、解放战争中,金砖码头以及上文提到 的张家湾码头都遭到破坏,加之后来通州城区的垃圾逐渐堆积在河畔,因此码头慢慢就废 弃了。 贡砖 撑起整个皇宫磅礴气势的殿基是用山东临清的贡砖建造的。贡砖,顾名思义,就是“进 贡”给皇帝的砖,想必一定十分坚硬。确实如此。由于临清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壤细腻, 富含铁质,当地俗称“莲花土” 。用这种土烧制的砖。异常坚硬,密度比一般的砖大 3 倍。 1992 年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用现代科学仪器回弹仪测试,合格的临清贡砖比石头还硬。贡砖的制造工序自然也是十分复杂,如同金砖一样也要经过诸多工序,其中脱坯是整 个工序中最累、最难掌控的一

15、道工序。先在砖模里铺一层湿布,然后从踩好的泥堆上取下 一块重约七八十斤的泥团,经过反复摔揉加工,最后用力摔入砖模中,其中最难掌握的是 泥团的大小和用力的大小,要保证砖模的四角四棱填满匀实,不会因泥团太小而需要添泥, 否则砖坯入窑后烧不成一体,脱制好的砖坯晾干后,即可装窑烧制。 古时烧制贡砖的 窑也称作“官窑” 。在临清当地至今有“打架上官窑”之说,因为在当时不论你闯了什么祸 事,只要躲入官窑即可平安无事。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馆陶县人,因杀人跑到官窑,说 自己力大无穷,什么重活都能干,要求留在官窑,窑主便答应了。不久馆陶县知县得知此 人下落,索要凶犯。窑主说“此人在我这里干活,已三年没回家了,不

16、会杀人” 。县官只好 作罢。这个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窑户的一定的特权以及皇家对贡砖烧制的重视。 贡砖是怎么进京的呢?临清地处大运河之畔,当然也是通过大运河送到北京。上文提到的 楠木、金砖以及临清的贡砖都是借助大运河完成了它们的使命,因此后人说“先有大运河, 再有北京城” 。虽然带有一定夸张成分,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运河对于北京城的营建、 兴旺所起的重要作用。 介绍了这些,现在您也许已经感慨于故宫真是一座集中了多少代人的经验和智慧的宝库, 然而在偌大的皇宫里,还有数不胜数的地方,比如小到贡砖之间的黏和剂的制造、材料的 采集,金光灿烂的琉璃瓦、各种瓷器字画等要是说起来,又是另一番文章。可以说多少代 劳动人民生产劳作的经验总结,多少匠人日日夜夜的辛勤劳作,又有多少人为此殚精竭虑、甚至牺牲生命,才成就了举世无双的故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