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5单元第15课《道士塔》ppt课件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56633 上传时间:2017-01-24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5单元第15课《道士塔》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5单元第15课《道士塔》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5单元第15课《道士塔》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5单元第15课《道士塔》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5单元第15课《道士塔》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5单元第15课《道士塔》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5单元第15课《道士塔》ppt课件(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第 15课 道士塔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诗海探珠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第15课 道士塔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 ,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注】 休:罢休,双方断绝关系。 参辰:星宿名。参星在西方,辰星 (即商星 )在东方,晚间此出彼灭,不能并见;白天一同隐没,更难觅得。 诗海探珠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赏析 】 这是敦煌曲子词中的一首名作。内容

2、写的是主人公对爱情的祝愿。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想象表达对爱情的坚贞 。词中的想象多样而新奇。主人公一连想到六种自然景物和非现实现象。青山、水面、黄河、参辰、北斗、日头,夸张地强调了爱情永固,诗中的想象广阔大胆,由大地到天空是其想象的空间,由山河到星日是其想象的对象。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以宇宙间最雄伟的景物来烘托爱情,词中主人公正是依据这些自然现象与爱情理想在时间上的相似点,进行想象的 。但未从正面写,却将爱的中止与这些规律的改变联系起来让前者发生在后者之后,由于后者是不会实现的,前者就不会发生。爱情永存的愿望被表现得十分生动有力,体现了从反面写与从正面写的不同效果。诗中的奇

3、伟想象正是由这深情所激发,而想象又使感情表达得更真挚、明朗、坚定、感人。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思考 】 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自己对爱情的执着的?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 提示 】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 坍弛 ( 凛冽 (l n l i ) 箓(l ) 呆 滞(z h ) 歆羡 ( x n x i n ) 憨厚 ( h n ) 婀娜 ( n u ) 蹊跷 (q q i o) 官 邸(d ) 肮脏 (n ) 倒 溯(s )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二、字形辨认 驰 c h 驰骋 弛 c h

4、一张一弛 池 c h 池塘 辙 z h 车辙 澈 c h 清澈 撒 撒网 滔 滔滔不绝 稻 d o 水稻 蹈 d o 舞蹈 喧 n 喧哗 渲 n 渲染 暄 n 寒暄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藩 f n 藩镇 潘 p n 潘姓 番 p n 番禹 纽 n i 纽扣 扭 n i 扭打 钮 n i 按钮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三 、 词语辨析 (1)达观 乐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 乐观: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 。 例: 在两千多年以前 , 庄子对人的生死就能有如此洒脱而又高明的见解 , 能很 _地看待人的生死问题 , 确实是难能可贵 。 从目前的经济大环境来

5、看 , 今年下半年的行情走势将不容 _。 达观 乐观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富裕 富余 富裕: (财物 )充裕丰富 。 富余:足够而有剩余 。 例: 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共同 _道路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 重申以 “ 人民 ” 为核心的发展和分配理念 。 近年来 , 这个市强化措施 , 加大农村 _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力度 , 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 富裕 富余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四 、 词语释义 对牛弹琴: _ 歆羡:_ 达观:_ 讥笑听话的人听不出所以然;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 爱慕 , 羡慕 。 对人生的遭际想得开 、 看得透 。

6、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窗明几净: _ 风餐露宿: _ 糟蹋: _ 形容房间干净明亮 。 几 , 小桌 。 风里吃饭 , 露天睡觉 。 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 也作 “ 糟踏 ” 。 浪费 。 践踏 。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五 、 文学常识 1 走近作者 余秋雨 , 1946年生 , 浙江余姚人 , 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 、 文化史 学者 、 散文家 。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 教多年 , 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 教授 , 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 辞职后 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 。 主要著作有 戏剧理论史稿 、 艺术创造工程 、 文化苦旅 、 文明的碎片 、

7、 秋雨散文 、 山居笔记 等 。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997年被授予 “ 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 ” 称号 , 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 。 所著散文集 文化苦旅 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 , 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 ,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 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 。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往往站在历史的高度 , 以记叙生动感人的史料 , 典故为基础 ,运用具有学者气度的表达方式 , 对人类文明特别是民族文化进行审视与反思 , 文章意蕴深隽 ,语言雅洁 , 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 资料链接 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 。 在甘肃省敦煌县境内东南

8、 25公里处 , 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 , 历经 1 000多年的历史 , 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大宝库 。 光绪二十六年 (1900)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内藏写经书、文书等文物 4万多件。 1905年,俄国人勃奥鲁切夫掠走了一大批文书经卷。 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掠走写本、文书 24箱,织绢和绘画 5箱。1914年斯坦因再次从敦煌掠走 5箱、 600多卷经卷,两次共掠走文书、写本 1万余件。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1908年 , 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精品 , 掠走约 6000多件写本和画卷 。 1911年 , 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从王道士处弄走约 300多卷写

9、本和两尊唐塑 。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 , 并进行洞窟测绘 , 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 1924年 , 美国人华尔纳又用特制的化学胶液 , 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 26块 。 这些盗窃和破坏 , 使敦煌文物受到极大的损失 。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而所有这些损失 , 大部分都与当时莫高窟的主持王道士有关 。 王道士 , 即王圆箓 , 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 , 逃荒到甘肃 , 做了道士 。 几经转折 , 当了莫高窟的家 , 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 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 ,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 2017/1/26

10、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六 、 整体预知 道士塔敦煌石窟的罪人:王圆箓主持糟践艺术毁坏美文物流失,学者愤怒敦煌在中国、敦煌文化在中国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 探究 1 本文共四节 , 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 提示 】 第一部分 , 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了王圆 箓 和莫高窟的关系 。 第二部分 , 叙述了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 。 第三部分 , 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 。 第四部分 , 写中国敦煌研究家们的辛勤工作 , 表达对敦煌历史的忧思 , 同时给世人以警醒 。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 作者为什么

11、说 “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 ? 【 提示 】 敦煌文物被帝国主义掠夺 , 不能仅看成是文物流失 , 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 ,国土主权尚难保全 , 对文化遗产更无暇无力保护 ,灿烂的文化蒙满尘垢 , 珍贵的文物横遭劫难 , 泱泱大国衰微破败可见一斑 。 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 而对于整个悲剧 , 王道士是偶然的 ,但也是必然 , 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剧 ! 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3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 名师点拨 】 作者以沉重的笔调追记敦煌文物的流失情

12、况 , 表明了作者对愚昧 、 麻木的道士和官员的愤怒 , 对文明浩劫的惋惜 。 作者在行文中无论是对比还是反语的运用 , 都交织着对愚昧无知的痛恨 , 对文物遗失的愤怒 , 屈辱与愤懑交织在一起 , 在喟叹中延续着这不了的情结 , 呼唤着国人要保护文物 , 保护国家主权 。 2017/1/26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4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往往将历史的浩叹 、 生命的体验 、 人生的哲思以及丰富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 , 从而极大地拓宽了散文的内容和境界 。 思考作者是如何将四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 【 名师点拨 】 此题旨在引导我们体会余秋雨散文的深刻意蕴以及传达这种意蕴的方法 。 余秋雨从历史中参悟人格,从哲学中发掘诗意,他把握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