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经济学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0920866 上传时间:2020-08-02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教育经济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一章—教育经济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一章—教育经济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一章—教育经济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一章—教育经济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教育经济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教育经济学课件(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教育经济学,刘伟芝 QQ:568171918,2,第一章 绪论,是什么? 为什么? 怎样学?,3,思考 1.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什么叫教育经济学) 2.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3.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内容与研究方法 4.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历程。,4,一、是什么样的学科? (一)研究对象 介于教育学与经济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进入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研究。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的总称。,5,不同看法: 1、国外学者的看法 (1)日本学者:是试图从投资的角度研究教育,是着重研究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学

2、科。 (2)欧美学者:是研究人力资本理论的一门学科。 把它看作独立学科,同政治经济学没区别,在现存社会生产关系之外直接研究教育投资与效益问题,研究人力资本问题。 (3)苏联、东欧:是研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作用的表现特点,阐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在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教育中作用的特点,是属于部门经济学非生产领域的部门经济学。 过分强调了生产关系,对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经济相互直接联系与作用有所忽视。,6,2、国内学者的看法 (1)研究教育与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北师大,宏观) (2)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及其规律 (3)研究教育领域内劳动力再生产及其作用,揭示教育与经济关

3、系和规律(王玉昆,微观) (4)研究把教育作为生产性投资,探讨其分配和经济效益 (5)研究智力投资的社会经济功能和经济效果,7,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靳希斌),8,什么是教育? 什么是经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多方面、多层次,其中最本质的关系表现在:一方面,经济及其由经济决定的社会发展,决定着教育的需求和供给,从而决定着教育的发展规模、质量、结构和增长速度。 另一方面,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种熟练程度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促进和推动经济的发展。,9,(二)学科性质 从总体上,属于社会学科范畴。是介

4、于教育学和经济学两门社会学科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 但从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具体分析,它属于经济科学体系,属于部门经济学性质的学科。,10,经济学学科门类框架,11,教育科学学科门类框架,12,(三 )研究任务 1、研究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作用; 2、研究教育领域内基本经济规律所起作用和所表现的特点; 3、研究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相互关系,探讨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力培养、训练和储备的经济价值,预测社会再生产对各种规格人才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需求,计算各种专门人才和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经济报酬;,13,4、研究教育投资、教育成本、教育规模经济、教育经济效率和教育经济效益的原

5、理、原则、计算模式和数量指标,以及具体计量模式和方法,说明它们各自的具体内容与发展规律; 5、研究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14,(四)内容框架(九章) 绪论;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人力资本理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教育服务与教育服务贸易、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教育产权与学校经营);教育投资;教育成本与教育消费;教育经济效率(教育规模经济);教育经济效益(教育经济效益计量公式、计量方法);教师劳动及其报酬;学生资助制度。,15,二、学习教育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一)可提高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促使人们正确认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以及教育

6、内部的一些经济规律,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提高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与经济效益。 (二)可变革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 消费事业?福利事业?行政事业?教育商品化?教育政治化? (三)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资料。 (四)促进教育科学数量化,防止教育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减少浪费,提高教育效率和效益。 (五)为科学地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及规划提供依据。,16,三、如何学习研究 (一)原则 1、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2、理论联系实际 3、批判与吸收相结合 (二)研究方法 1、定性与定量分析法 2、经济分析法 3、调查研究 4、数理统计 5、比较研究法 6、概算法,17,四、学科发展的历程

7、(形成) 1、萌芽时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 (1)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萌芽起点研究的是原苏联斯特鲁米林在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首创劳动简化法。这篇论文是世界上最早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用数量化、定量化的语言专门阐述教育的国民经济意义,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 (2)西欧北美各国最早讨论教育经济意义的论文,首属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沃尔什在1935年写的人力的资本观。,18,萌芽时期的特点: 一是有了论文和专著,而且数量在不断增加。 二是这一时期,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从观察在业劳动者身上来论述和讨论教育的经济意义和价值,还没有更多更深地涉及到教育规划、教育结构、教育计划及

8、财政问题等方面。,19,2、形成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标志:英国教育经济学家韦锥在1962年写的教育经济学(初步形成); 1966年由罗伯逊与韦锥合编、国际经济学会出版的教育经济学论文选集(形成标志) 做出贡献的学者:美国学者舒尔茨和丹尼森等。 (1) 1957年明瑟博士学位论文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及1958年发表的“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说明了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经济受提高的关系,实证地分析了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价值。,20,(2)舒尔茨1959年就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发表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就职演说,是呼吁教育经济学独立的宣言。人力投资一个经济观点一文,阐述了他的人力资本概念;1

9、961年,发表了教育与经济增长;1963年教育的经济价值从而完成了西方首次对教育经济收益的宏观定量分析,因此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 (3) 1960年,德博维发表了教育经济发展的经济意义提出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轮廓。(4) 1962年,英国韦锥写教育经济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教育经济学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经济学命名的专著。,21,(5)丹尼森1962年发表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我们的选择,提出在长期内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20个,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与舒尔茨不同的地方,是把教育因素算在人力资本因素之中,没有把人力看作是独立的因素,从

10、人力资本要素中找教育因素,提出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增长多因素分析法,细致计算了教育的经济价值。他把经济增长的原因,凡能分析出来的都尽量分解出来。 主要贡献,是在具体计算方法上更加细致和确切,对教育经济学进一步数量化、定量化做出了重要贡献。,22,(6)1963年,国际经济学召开了教育经济学专题学术讨论会,这是第一次教育经济学国际学术会议,会上许多学者提交论文,并且决定出版教育经济学选集(1966年罗伯逊和维锥合编),这门学科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公认。 形成时期的特点: 有了教育经济学命名的专著;有了评价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的著作;有了较为细致的计算方法的著作和评价;学科研究

11、的范围和内容也有很大扩展,大量涉及了教育与规划、财政等方面的关系;同时也涌现了一大批教育经济学学者和专家,为教育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3,3、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 试图摆脱人力资本理论的束缚,寻求更新的研究方法,挑战人力资本论的主流地位。 特征:1)研究的内容和范围的拓展。 2)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重视研究教育对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的适应问题。如人口增长与普及义务教育问题;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问题。出现了二代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社会化、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3)在研究工作组织方面,国际性研究组织和研究机构不断增加,许多国家还在高等学校设立专题性研究组织、学会和机构。 4

12、)在具体计算方法研究方面,数量化、定量化以及数学模型设计等计算方法继续被重视,并且有了计算方法方面的专著。 5)国际上许多国家大学里开设了教育经济学课程。,24,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 以下研究内容具有代表性: 高新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研究; 过度教育与生产率研究; 关于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和收入分配研究; 学校规模经济研究; 内生增长理论与教育的外溢效应研究 特点:拓展了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上更趋实证分析和个量分析,25,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 信息时代对教育的影响研究; 具有的内生增长作用深入研究; 教育成本及财政研究; 教育对经济作用的实证研究 特点:进一步开拓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在广度上和深

13、度上均有一定发展。,26,21世纪教育经济学的新发展(趋势)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引入; 教育经济学跨国间的比较研究; 政府行为和社会对教育需求行为研究。 特点:领域的扩展与框架的重构(在不断回答实践所提出的问题的同时,还将注重理论体系的完善。从大的方面讲,教育政治经济学、各级各类教育经济学、教育与经济关系史、可能会成为教育经济学者着力开拓的领域); 研究重点不断转移,理论研究深度不断加强,各项研究进一步深化; 研究者结构的优化与政府支持、干预的加强; 研究方法的重新审度与理论基础的革命。,27,(四)中国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20世纪20、30年代,萌芽(鲜为人知的开端) 20世纪20、

14、30年代,大批爱国知识分子高举“教育救国”大旗,倡导平民教育、生活教育、民生教育,涌现了陶行知、晏阳初等教育家,教育理论研究也一度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中国的教育经济学研究发端于这个时期,主要围绕能否和怎样摆脱中国教育落后面貌,针对教育经费、教育成本、教育财政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开了先河。 (1)1934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古楳中国教育之经济观(是中国首次对学生个人所需要教育费用的研究;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育经济学”这一名词的人。) (2)1935年由上海教育编译馆出版邰爽秋的教育经费问题(是中国第一个对教育经费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 (3)陈友松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教育财政改造,28,2、4

15、0-70年代:停滞 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等历史原因影响。从学科内部讲,缺乏有组织的研究群体,没有学科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也成为学科难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注:由于受抗日战争的影响,刚刚起步的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被迫中断。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们长期排斥甚至鄙视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闭关自守,缺乏与国外的学术交流,另一方面,也由于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教育的经济功能,使得当20世纪50、60年代教育经济学在西方形成发展之时,我们的研究者却在盲人摸象。,29,3、70年代后期:重拾 1965年人民日报发表了第一篇介绍教育经济学的文章; 1978年个别报刊开始登载教育经济学

16、学科介绍性短文,探讨教育经济功能文章; 1979年起,对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基本介绍是接触的开端。 1979年12月邱渊发表了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及现状; 1979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上提出要建立我国的教育经济学;厉以宁等人开始比较研究。,30,4、80-90年代末:形成 (1)引进、吸收、借鉴国外学科:1980年11月,舒尔茨第一次访问中国,作学术报告,介绍人力资本理论。 (2)建立中国教育学倡导阶段 1980年,教育研究发表了千家驹的文章;于光远在经济研究上发表文章关于建立和发展教育经济学的几个问题,积极倡议建立中国教育经济学; 李海在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文章关于建立和发展教育经济学的几个问题,提出了学科建设的具体意见。 (3)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筹备组成立 1980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经济学学术讨论座谈会,选举了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筹备组成员,宣布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筹备组正式成立。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教育经济学术研究团体和组织。 1981年在北京举办讲习班,邱渊首次系统介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