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合肥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联考试卷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市合肥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联考试卷 Word版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肥一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2.答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
2、题卷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语言的诗化,正如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语法,一是它的词汇。以前者为基础的如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的可以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使得语句更精炼、更自然、更解放;而后者则是它的丰富的词汇。这些词汇是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所谓诗的词汇,并非在生活的词汇之外另外有什么词汇。诗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诗品说:“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
3、些话至少说明了最平常的真理。而诗坛的普遍繁荣,正是要建立在这最平常的真理之上的。所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种丰富而健康的生活气息,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可是一般生活语言中的词汇怎样能成为富于诗意的词汇呢?这仍然是与实际生活分不开的。中国封建社会从汉帝国发展到唐帝国,生活内容五百年来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只是更成熟地走向封建社会所能达到的高峰而已。在这样长年累月的生活中,累积了生活经验,也累积了生活感受,仿佛一个住了几十年而没有剧烈变化的家乡,其中一木一石,都能唤起生活中的丰富的感受和联想。“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
4、马度阴山。”这个“月”、这个“关”、这个“山”,从秦汉一直到唐代,其中累积了多少人的生活史,它们所能唤起的生活感受的深度与广度,有多么普遍的意义!正是这样,这首诗才能如此形象地典型地被歌唱出来。且不说一首完整的诗,就仅仅“关”“山”“月”三个字连在一起,也会产生相当形象的联想。这难道不是唐人普遍的感受吗?至如“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个“柳”又是何等地为生活所熟悉。然而诗化的过程也不单纯是生活的熟悉,正如上层建筑与基础的关系一样,一个民族心理和特征的形成,虽决定于它的生活,也渊源于它的文化传统。从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古诗十九首的“青青
5、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柳”的形象开始是偶然地而非很普遍地在诗中出现。然而“柳”已经与“春天”、与“游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逐步深入人的情感世界。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陶渊明则自称为五柳先生,王恭则被人称道为“濯濯如春月柳”。而“柳”在诗中大量的出现,则仍要到北朝折杨柳歌辞出现之后。接着隋、唐进入了统一,随着春风得意的时代,随着游子以至边塞的生活,“柳”就成了生活中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联想,它是生活也是诗的语言。直到今天我们还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生活谚语。这样诗与生活的反复交织充实着、丰富着诗的词汇,唐代诗人们以豪迈的生活信念、对新鲜事物的敏
6、感,吸取着、创造着这些词语,这就使诗歌的语言步入更为鲜活广阔的天地。(摘编自林庚唐诗的语言,有删减)材料二:所谓诗的语言,可以从两方面看:从内容上看,有些散文的语句充满了诗意,可以说是诗的语言;从形式上看,有些诗句就只能是诗句,如果放到散文中去,不但不调和,而且不成为句子。这里讲的诗的语言,是指后者说的。叶圣陶先生给我的另一封信里说:“诗之句型,大别为二。一为平常的句型,与散文及口头语言大致不异。一为特殊句型,散文决不能如是写,口头亦绝无此说法,可谓纯出于人工。我以为凡特殊句型,必对仗而后成立,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也。若云名岂文章著,老衰官合休,则上一语为不易理解,作者决不肯如是写律诗中
7、间两联,属于平常句型者固不少。而欲以诗意构成纯出人工之语言,自非使之对仗,纳入中间两联不可。此所以特殊句型将为对句也。易言之,因有对仗之法,乃令作者各逞其能,创为各种特殊句型,句型虽特殊,而作者克达其意,读者能会其旨。推而言之,骈文之所以能成立,亦复如是。至于词,则以其有固定格律,亦容许创为特殊句型我久怀此意,未尝语人,今兄台从畅论诗词格律,用敢书告,请观有道者处否。”这是非常精辟的见解。叶先生所谓特殊句型也就是我所谓诗的语言的一种。本来,古人在散文中就用对偶的手段来使语言既精炼而又免于费解,有的骈体文很有诗意,作者在文中利用对仗来制造诗的语言。在律诗中,像叶先生所举的“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8、”的例子还有许多。诗词有了固定的格律,可以容许特殊句型,试以毛主席的诗词为例“一唱雄鸡天下白”,“六亿神州尽舜尧”等句,就都是诗的语言。散文的词句最忌生造。在诗中,生造词句当然也不好,但是诗人可以创造一些,要做到新而不生。诗句要求精炼,要求形象,词与词的搭配不一定要跟散文一样,例如李商隐的另一首无题:“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一寸”和“相思”“一寸”和“灰”,在散文中都搭配不上,但是他在诗中用上了,读者只觉得这句话很精炼、很形象,而并不觉得有任何不自然的地方。诗的语言是美的语言,诗人们不断地创造诗的语言,不断地丰富祖国语言的词汇。诗的语言虽不能原封不动地搬到散文里,但是诗中的整齐的
9、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往往为散文所吸收,所借鉴。(摘编自王力语言的形式美,有删减)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语法上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的可以省略等发展,促进了诗歌语言的诗化。B. 生活中丰富的感受和联想能促进词汇的诗化,但词汇诗化的过程也不单纯是生活的熟悉。C. 从内容上看,诗的语言与散文没有不同;从形式上看,有些诗句放到散文中不成句子。D. 叶圣陶认为诗歌的特殊句型一定是对句,即使是特殊句型也能达其意,让读者会其旨。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引用诗品中的评论是为了说明诗歌来源于现实生活这一最平常的真理,诗坛的繁荣也离
10、不开这一真理。B. “关”“山”“月”三个字连在一起能产生形象的联想,是因为诗歌的语言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丰富感受。C. 诗句要求精炼形象,作者可创作特殊句型,而散文的词句最忌生造。虽要求不同,但散文中也能有诗化的语言。D. 诗人的不断创造、生活感受的积累都在不断丰富、充实着诗歌的词汇,使诗歌的语言步入更为鲜活广阔的天地。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B.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C.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D.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4. 两则材料都在探讨诗歌的语言,其侧重点有何不同
11、,请简要概括。5. 材料二中说:“诗的语言虽不能原封不动地搬到散文里,但是诗中的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往往为散文所吸收,所借鉴。”请据此对以下语句作简要分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答案】1. C 2. B 3. A 4. 材料一主要论述唐诗语言的词汇,主要说明诗歌语言词汇源自生活,又在文化传统中进一步诗化,引起更加丰富的联想。材料二主要谈论诗歌语言的形式美,侧重阐释不同于寻常散文语言的特殊句型。 5. 从结构看,“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
12、候”,这三个句子结构相同,形式统一,极具整齐之美。语句以一串排比开头,以长短结合的问句结尾,节奏上有急有缓,读来轻重起伏,具有抑扬之美。词语“去了”“枯了”“谢了”,重章叠句,借物起兴,反衬时光匆匆、逝去无痕。回旋往复,韵味十足,具有回环之美。【解析】【导语】两则材料探讨了诗歌语言的特征与作用。材料一关注于诗词的语言对生活和文化的反映,强调生活词汇如何通过文化积淀和诗人创造而诗化;材料二则侧重诗歌语言的独特形式及其美感,强调诗的语言在句型、节奏、对仗等方面的特殊性,并对散文有所借鉴。整体来看,这两者均强调诗歌语言在艺术表达中的独特价值与影响。【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C
13、.“从内容上看,诗的语言与散文没有不同”错。材料二中,原文“从内容上看,有些散文的语句充满了诗意,可以说是诗的语言”,是有些充满诗意的散文语言可以说和诗一样,但不是所有的都相同。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理解信息的能力。B.“是因为诗歌的语言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丰富感受”错。根据材料一“这个月、这个关、这个山,从秦汉一直到唐代,其中累积了多少人的生活史,它们所能唤起的生活感受的深度与广度,有多么普遍的意义!正是这样,这首诗才能如此形象地典型地被歌唱出来”可知,其原因是这三个字累积了很多的历史,能唤起的生活感受的深度与广度,具有普遍的意义,而并非“诗歌的语言”。故选B。【3题详解】本题
14、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语言的诗化包括语法和词汇两个方面,诗的词汇是在诗歌创作实践和生活中形成的,生活语言中的词汇可成为富于诗意的词汇,这与实际生活以及文化传统都分不开。A.诗中的“譬如朝露”的比喻形象生动,词汇来源于生活感受(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体现了语言诗化中词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适合作为论据。B.主要是运用想象,侧重于奇幻的场景描绘,对于体现语言诗化与生活以及词汇形成过程的联系不明显,不太适合作为论据。C.重点在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没有突出语言诗化的过程,即词汇如何从生活中形成富有诗意的表达,不太适合作为论据。D.主要是通过用典来表达世事变迁的感慨,没有很好地体
15、现语言诗化过程中生活与词汇的关系,不太适合作为论据。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材料内容的能力。材料一围绕着“唐诗的语言”展开。材料首先指出语言的诗化包括语法和词汇两个方面,接着重点论述词汇部分。说明词汇是在诗歌创作实践和生活中形成的,强调诗歌词汇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之后论述诗的词汇与生活的关系:说明唐诗词汇是从生活中来的,反映着时代生活。之后论述生活积累对词汇的影响,提到中国从汉帝国到唐帝国的生活变化不大,长期的生活积累了经验和感受,体现出唐诗词汇的意义深度和广度与生活积累密切相关。最后以“柳”为例,论述文化传统对词汇诗化的作用,展示了唐诗词汇不仅源于生活,还在文化传统的传承中不断诗化,引起更加丰富的联想。综上,材料一主要论述唐诗语言的词汇源自生活,又在文化传统中进一步诗化。材料二围绕着“语言的形式美”展开。材料开头先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的语言进行界定,明确指出这里要论述的诗的语言是从形式角度而言的,即有些诗句在形式上只能是诗句,放到散文中会不协调甚至不成句子,从而引出后文关于诗歌语言特殊形式方面的讨论。然后阐述特殊句型的相关见解。接着举例说明特殊句型在诗词中的表现,之后对比诗与散文的词句运用,再次突出了诗的语言在形式上与散文语言的不同,强调诗的语言独特的形式特点。最后强调诗的语言形式美对散文的影响,诗中的整齐美、抑扬美、回环美等形式美往往能被散文所吸收、借鉴,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