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简介篇一:孔子简介 介绍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其父叔梁纥,其母颜征在是叔梁纥的第三个夫人孔子幼年丧父,其母被迫离家少年孔子是在贫困的家境中度过的但由于他的勤奋好学,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编订整理了我国古代第一部的诗歌总集《诗经》,重要的文献《尚书》,并把鲁国史官记录的《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论语》则是记录他与及再传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其中有许多的话今天仍然有广泛的影响所以宋代的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得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做为中国思想的正统,从此,儒家思想整整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过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
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三)分析课文:(串讲时加点词语尤其要作为重点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译文: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也有讲个人修养问题 (点评:本则论语第一句讲述了学习的方法,也讲述了学习的态度第二句则讲述了学须有友,朋友间虚心互相学习的态度第三句重点阐明了做人的修养 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有竭尽全力吗?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表现吗?老师较我的东西没有去复习吗?” (点评:本则论语主要讲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3、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点评:本则论语讲的是一种学习的方法:知新应该指的是新的体会,也就是加深了认识,另外也指领悟到新的内容。
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点评: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第五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5、译文: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孔子说:“看见贤人便想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要检查自己 (点评:本则论语主要是讲述一种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第六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6、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点评:这则论语主要讲述的学习上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就内容上与第五则相似,学习别人的优点,以别人的缺点作为请教这里可以穿插孔子虚心好学的几个小故事向师襄子学习弹琴《文王操》,向郯子、老聃礼与文化知识。
第七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7、曾子说:“读书的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大度,意志刚强坚韧,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当作自己的责任,负担不也是很沉重的吗?死了以后才停止,路程不也是遥远的吗?” (点评: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孔子曾经专门向他传授孝道,他据此整理了《孝经》,成为儒家“七经”之一后世尊其为宗圣,本段主要是讲述读书人的责任的问题) 第八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8、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天气,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落的 (点评:本段中岁寒的松柏比喻在逆境中能够保持节操的人 第九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9、子贡问孔子说:“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点评:本段主要是讲述做人的道理)篇二: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居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利玛窦在中国实地考察之后,向西方传达的结论是,孔子绝不逊于西方的哲学家,“许多西方的哲学家无法与他相提并论故此,他所说的或所写的,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奉为金科玉律《论语》是孔子生前与弟子答问的语言和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学派最为经典的著作孔子被列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历经2500余年而长盛不衰,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论语》内容涉及到教学、政治、文化、仁义、道德、礼乐、中庸等10卷20篇512条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儒家思想,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生活问题,大能治国,小能治家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论语十则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经常去实习(温习)它,不也是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知识点:“说”通“悦” 意思:高兴 2.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篇三:孔子简介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巨人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鲁源村),享年72岁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品格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各国9个年头,历经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学术贡献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他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名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名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家的核心内涵——仁。
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