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5《搭船的鸟》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7.15KB
约7页
文档ID:614505532
15《搭船的鸟》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_第1页
1/7

《搭船的鸟》第1课时教案学科小学语文年级册别三年级上册共1课时教材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授课类型新授课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观察与发现”主题范畴文章以儿童视角描写了一只翠鸟偶然搭船而行的奇妙经历,语言生动形象,充满童趣通过“我”在雨天乘船途中对翠鸟细致入微的观察,展现了大自然中动物与人类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本文结构清晰,段落层次分明,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重要载体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识字能力,能借助拼音独立阅读短文,但对细节描写的关注力仍较弱,容易忽略文中关键信息他们好奇心强,喜欢生动有趣的故事,对鸟类等小动物有天然亲近感然而,部分学生缺乏系统观察经验,难以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事物特征因此,教学中需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和多感官体验,引导学生从“看”到“察”,从“听”到“思”,提升其观察品质与语言表达能力,突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障碍课时教学目标文化自信1. 通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的认同感。

2. 在观察与表达中体会生活中的诗意,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语言运用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翠鸟”“捕鱼”“悄悄”等关键词语,并能在情境中灵活运用2. 学会抓住外形、动作、神态等要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简要描写,提升书面表达能力思维能力1. 能结合上下文推断“搭船的鸟”为何会出现在船上,发展逻辑推理与合理想象能力2. 在对比观察中发现翠鸟与其他鸟类的不同之处,培养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能力审美创造1. 通过品读优美语句,感受文字描绘的画面美,提升审美感知力2. 尝试仿写一段关于动物的小片段,发挥创意,展现个性化的审美表达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搭船的鸟”这一奇特现象背后的合理性,把握翠鸟外形与习性的关联2. 抓住描写翠鸟外形、动作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难点1. 引导学生从“看到”走向“想到”,由表及里地理解翠鸟行为背后的原因,实现思维跃迁2. 指导学生将观察所得转化为生动具体的语言表达,突破“只会说不会写”的瓶颈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翠鸟图片、视频片段、观察记录单、彩色笔、磁贴卡片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情境导入,激趣引题【5分钟】一、情境导入,激趣引题(一)、播放雨声与船行水波音效,营造氛围教师轻声播放一段模拟雨天江面行船的声音:淅淅沥沥的雨声伴随着木船划破水面的哗啦声,远处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

随后关闭声音,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什么了?如果此刻你正坐在一条小船上,窗外下着雨,你会看到什么?”引导语:今天我们要一起坐上一条小船,去经历一场特别的旅行——不是去游玩,而是去发现一个神秘的朋友它没有翅膀飞来,却悄悄上了船,还待了好一会儿才离开你们猜它是谁?(二)、出示课题,揭示谜底板书课题:《搭船的鸟》提问:什么叫“搭船”?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预设回答1:“搭船”就是顺路坐船,像我们搭公交车一样预设回答2:可能是这只鸟自己跑来的,没花钱就坐上了船教师补充:是啊,这可不是普通的鸟,它是一只翠鸟!它怎么上的船?为什么会上船?我们一起来读课文找答案吧!(三)、展示翠鸟真实照片与动态视频,引发好奇教师打开PPT,依次呈现翠鸟的高清特写图:蓝绿色羽毛、红色喙、金色眼圈、细长的腿紧接着播放一段30秒的翠鸟捕鱼视频——只见它静静停在树枝上,突然俯冲入水,瞬间叼起一条小鱼,迅速飞回枝头提问:“你们觉得这只鸟厉害吗?它最特别的地方是什么?”引导语:原来,它不仅长得漂亮,还会潜水捕鱼!难怪它敢搭我们的船,说不定它是在追鱼呢!接下来,请大家翻开课本第67页,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只鸟是怎么上船的?它在船上做了什么?1. 静心聆听雨声与船声,闭眼想象画面。

2. 积极参与问答,大胆猜测“搭船的鸟”是谁3. 观看翠鸟照片与视频,专注观察其外貌特征4. 自主朗读课文,勾画关键句子,初步了解故事情节评价任务倾听专注:☆☆☆想象丰富:☆☆☆观察细致:☆☆☆设计意图通过多感官沉浸式导入,激活学生的听觉、视觉与想象力,建立“雨天乘船—偶遇翠鸟”的真实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借助真实影像资料,帮助学生建立对翠鸟的直观认知,为后续深入理解文本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为什么搭船”的思考轨道,埋下悬念,推动学习动机二、初读感知,扫除障碍【8分钟】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由朗读,圈画生字词要求学生手拿铅笔,逐段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红笔圈出不认识或难读的字词,如“搭”“蓑”“衔”“悄”“翠”“锦”“鳞”“泛”等并标注拼音,尝试拼读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蓑”(suō)的发音,“衔”(xián)的声调,“悄”(qiǎo)的韵母,“鳞”(lín)的后鼻音提示:有些词语看起来简单,其实很关键,比如“搭船”“悄悄地”“衔着小鱼”——这些词藏着秘密哦!(二)、分组认读,纠正易错音将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负责一段课文,派代表领读,其他同学跟读并纠错教师重点强调:- “蓑毛”:指蓑衣般的羽毛,注意“蓑”读作suō,不要读成shāo;- “衔着小鱼”:表示用嘴叼着,不是“含”或“拿着”;- “悄悄地”:形容动作轻缓,不能大声说话,读时语气要轻。

每组读完后,教师用磁贴卡片将词语贴在黑板上,形成“词语墙”三)、集体齐读,梳理情节脉络请一位学生带领全班齐读全文,其余学生边听边用手指跟着节奏,感受语言的韵律美提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预设回答:一个小男孩在雨天坐船时,看见一只翠鸟悄悄地落在船舱上,后来它飞走前衔着一条小鱼教师总结:这是一次意外的相遇,也是一次美丽的观察现在我们来深入看看,这只翠鸟到底长什么样?1. 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尝试拼读2. 分组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完成“词语墙”任务3. 集体齐读,感知全文内容4.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初步建立事件框架评价任务字音准确:☆☆☆朗读流畅:☆☆☆概括完整:☆☆☆设计意图通过分层朗读训练,落实字词教学,强化语音识别与语感培养利用小组合作形式,增强学生参与感与责任感,提高课堂互动效率通过“词语墙”可视化手段,帮助学生构建词汇网络,为后续描写积累语言素材同时,通过提炼核心事件,引导学生建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基本叙事结构意识,为深度解读打下基础三、聚焦外形,细品描写【12分钟】一、聚焦翠鸟外形,品味精准描写(一)、默读第2自然段,勾画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教师提示:“请用横线画出描写翠鸟样子的句子,再标出它的颜色、部位和特点。

学生快速默读,教师巡视,收集典型答案投影展示一位学生的勾画结果:“它有一张红色的长嘴,一对透亮灵活的眼睛,还有一身翠绿的羽毛提问:“这些描写有什么特别之处?你觉得哪个词最让你眼前一亮?”引导语:老师也发现了几个宝藏词语——“透亮”“灵活”“翠绿”透亮”说明眼睛非常清澈明亮,像玻璃一样;“灵活”写出它随时准备行动的样子;“翠绿”则让人联想到春天的新叶,生机勃勃二)、小组合作,制作“翠鸟形象卡”发放每人一张A4纸,作为“翠鸟形象卡”每组领取一套彩色卡纸剪成的部件:红色长嘴、黑色眼睛、绿色羽毛、细腿等任务要求:1. 根据课文描述,用彩色卡纸拼贴出一只完整的翠鸟;2. 在卡片背面写下一句你最喜欢的描写语句,并解释理由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比例协调,例如嘴要长于头,眼睛要大而圆示例作品:学生拼贴出一只头部略倾斜、嘴尖朝下的翠鸟,配文:“‘一对透亮灵活的眼睛’让我觉得它一直在观察周围,好像在找鱼三)、展示交流,深化理解请两组代表上台展示作品,并朗读自己写的句子与理由教师点评:- 这个“翠绿”用得好,让人感受到生命力;- “透亮”这个词太妙了,不只是好看,更是传达了眼神的警觉;- 你们不仅看得仔细,还能说出原因,真棒!引导语:原来,作者不是随便写,而是用心观察,把每一个细节都写得活灵活现。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观察力”!1. 默读第2自然段,勾画外形描写句子2. 小组合作,动手拼贴翠鸟形象卡,完成个性化创作3. 展示作品,分享描写理由,倾听他人观点4. 总结“观察+细节+比喻=生动描写”的写作方法评价任务勾画准确:☆☆☆拼贴合理:☆☆☆表达清晰:☆☆☆设计意图通过“勾画—拼贴—讲述”三步联动,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象的操作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描写技巧借助实物操作,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增强记忆效果小组合作机制鼓励同伴互评与思维碰撞,提升表达与协作能力最终提炼出“观察→捕捉特征→语言再现”的写作路径,实现从“读”到“悟”再到“用”的跨越四、探究行为,揭秘“搭船”之谜【10分钟】一、探究行为动因,揭开“搭船”真相(一)、回顾第3自然段,思考“它为什么搭船?”教师提问:“这只翠鸟明明可以飞,为什么要坐船呢?它真的只是‘搭’吗?”引导语:我们先来看这段话:“它静悄悄地站在船头,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注视着水面追问:它在看什么?它为什么这么安静?预设回答1:它在找鱼!预设回答2:它怕惊动鱼,所以不敢动教师补充:没错!翠鸟是捕鱼高手,它需要耐心等待而船在水中慢慢移动,正好成了它理想的“观察平台”。

二)、情境模拟:我是小翠鸟教师扮演船夫,学生扮演翠鸟,进行角色扮演小游戏规则:1. 学生蹲下,双手举过头顶做翅膀状,轻轻站稳;2. 教师慢速摇晃“船”,模仿水流波动;3. 学生保持不动,双眼紧盯前方,小声说:“我在找鱼……”4. 当教师突然喊“鱼来了!”时,学生立刻做出“扑棱”动作,飞向指定位置游戏结束后提问:“刚才你为什么不动?为什么一听到‘鱼’就飞?”引导语:这就叫“搭船”——不是偷懒,而是聪明的选择!它利用船的移动来接近猎物,比自己飞更省力,也更容易成功三)、联系生活,拓展迁移提问:“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搭船’的行为?”预设回答1:下雨天我撑伞,别人没伞,我也能蹭一下预设回答2:坐公交时,有人挤进来,其实也是‘搭车’教师总结:有时候,借用别人的便利,也是一种智慧就像这只翠鸟,它懂得利用环境,解决问题,真是个小机灵鬼!1. 回顾第3自然段,思考翠鸟行为背后的逻辑2. 参与角色扮演,体验“搭船”过程,感受观察与等待的专注3. 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搭船”现象4. 归纳“观察—判断—选择—行动”的思维链条评价任务推理合理:☆☆☆参与积极:☆☆☆迁移恰当:☆☆☆设计意图以“搭船之谜”为核心议题,引导学生跳出表面现象,深入探究行为背后的科学原理与生存智慧。

通过角色扮演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亲历”翠鸟的观察过程,加深对“静”与“动”、“等待”与“出击”之间关系的理解结合生活实例进行类比迁移,打通语文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连接,发展高阶思维能力,体现“学以致用”的新课标理念五、升华主题,抒写感悟【5分钟】一、情感升华,书写心灵(一)、齐读结尾段,感受情感温度教师带领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我忽然明白,这是一只多么聪明又可爱的小鸟!”提问:“你为什么觉得它‘聪明’?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