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最好的资料给最好的自己!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赏析时间:20XX年X月X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赏析 时间:2021-08-05 09:53:50 更多图片(2张)此诗是唐朝时期的皮日休创作的七言绝句,记载于《全唐诗》卷六百十五此诗运用了比喻,联想的修辞手法, 咏物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表达了中秋佳节赏月之情作品名称: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创作年代:晚唐作品出处:《全唐诗》文学体裁:七言绝句作者:皮日休分享作品原文天竺寺⑴八月十五日夜桂子⑵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⑶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⑷掷与人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天竺寺:今称法镜寺,位于灵隐山(飞来峰)山麓⑵桂子:特指为桂花,本质是樟科植物天竺桂的果实⑶露华新:桂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⑷嫦娥:多种说法,有说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等白话译文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创作背景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阴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
诗人创作此诗正是在中秋的夜晚,联想到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而此刻正是诗人东游之中,也正是诗人意气风发之时,所以在如此佳节,又是诗人得意之时,以此背景,诗人创作了此诗作品鉴赏文学赏析第一句,描述了桂花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场景,交待了诗人所处的时间是中秋之夜,奠定了全诗是充满了轻松,了联想的基调第二句,诗人捡起殿前的桂花,桂花的颜色洁白而新鲜,阐述了诗人是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也表明了诗人此时在人生道路上是顺畅的第三句,通过传说透露出了诗人对桂花的怜惜,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阐述了诗人是热爱自然,怜惜自然的第四句,感叹到桂花飘落是因为传说中的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通过丰富的联想,烘托出诗人是拥有包含万事万物的心境的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综合此诗,神话传说中吴刚学仙有过,遭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伐桂树,其树随砍随合,所以必须不断砍伐,却始终砍不倒这棵树但此诗并不如其它描写中秋诗作一般凄凉,凋零,或是额怅、哀绵,全诗给人的感觉是轻松自在,毫无忧愁的虽只描写了一幅“夜赏月桂图”,却让读者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赏桂。
内容是诗人的联想,却不让人觉得有空虚之意巧妙的联想反而为“寂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不禁让人对古人的中秋佳节浮想联翩名家点评《节日诗词 》:诗人抬头望月,感慨万千想象着嫦娥已厌倦了月宫中的寂寞生活,仍然怀念人间还将月宫中的桂花撒向她眷恋的人间,意境优美《千里共婵娟 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隐括了相关的神话传说,再现了难解的千古之迷既给了这个佛教圣地蒙上了空灵神妙的色彩,更艺术地反衬了作者中秋佳节赏月探胜的喜悦之情《中国历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明是神话传说,明是离奇想象,却偏以质朴语言肯定语气煞有介事地从正面叙出,寓虚于实,寓假于真使小小桂子染上了神秘色彩这首小诗也别具情味《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第4辑》:皮日休来到天竺寺,却是为了赏桂,而联想更是独具匠心作者简介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常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今湖北天门人(《北梦琐言》),汉族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
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他曾经编纂自己的著作《文薮》他曾经中过进士,当过太常博士官,后来参加黄巢起义,任翰林学士致自己的励志语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握现在、就是创造未来,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所谓的成功,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浪花,从不伴随躲在避风港的小表演,而始终追赶着拼搏向前的巨轮天道酬勤,加油,加油,再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