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江西师大附中 鹰潭一中 宜中学等重点中学高三联考 理科综合试卷及答案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23MB
约36页
文档ID:411398456
江西师大附中 鹰潭一中 宜中学等重点中学高三联考 理科综合试卷及答案_第1页
1/36

江西师大附中 鹰潭一中 宜春中学等省重点中学联考理综试卷师大附中:涂德新(物) 周 玮(化) 罗荣荣(生)鹰潭一中:陈明华(物) 冯春雄(化) 苏 玲(生)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F-19 Na-23 Mg-24 Al-27 S-32 Cl-35.5Ca-40 Fe-56 Cu-64 第I卷(选择题,共126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淀粉、纤维素和糖元都是储能的多糖物质B.摄入人体的N元素可用于构成ATP、磷脂和脂肪等C.葡萄糖、胰岛素、淋巴因子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D.递质、激素和酶发挥一次作用后都将失去生物活性2.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马铃薯块茎捣碎后的提取液中不能检测出蛋白质B.用药物阻断蛙屈肌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刺激传出神经,肌肉能收缩C. 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中,用澄清的石灰水可准确判断其呼吸方式D.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以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各种群的数量3.下图1表示某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DNA含量的变化;图2表示该动物的某组织切片显微图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DE段的一个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单体B.图2中的细胞①正在发生交叉互换C.图1中BC段的一个细胞中可能含有1条或2条X染色体D.图2中细胞②分裂结束后形成极体和次级卵母细胞4.甲、乙、丙及NAA等植物激素或植物激素类似物的作用模式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之间具有拮抗作用B.乙、丙最可能代表赤霉素和生长素C.用NAA形成的无子果实属于不可遗传变异D.甲、乙、丙在细胞中大量合成后去调节生命活动5.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具有不同的抗原,给大鼠同时注射两种沙门氏菌,一定时间后从大鼠体内分离出浆细胞,把每一个浆细胞单独培养在培养液中提取并分别保存该大鼠的血清(生物体内的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每一个浆细胞的单独培养液,随后的实验中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不同浆细胞的培养液混合,将出现特异性免疫反应B.向大鼠的血清中分别加入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只有一种细菌出现凝集现象C.将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同时加入一种培养液中,最多只有一种细菌出现凝集现象D.大鼠的血清与浆细胞的单独培养液混合后,前者含有的抗体与后者含有的抗原将发生免疫反应6.下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丙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CO2消耗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来表示B.人工生态系统中CO2的消耗量与释放量关系往往不符合上图C.由图示关系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正在上升D.碳循环在甲、乙、丙构成的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7.下列有关环境方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采取“静电除尘”、“燃煤固硫”、“汽车尾气催化净化”等方法,可提高空气质量B.采用天然石材装修家居,可减轻室内甲醛污染但会导致一定量的放射性物质的污染C.汽油中添加含铅化合物Pb(C2H5)4,可提高汽油的抗爆震性能,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D.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的含量,PM2.5值越高,大气污染越严重8.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编号实验内容实验目的A室温下,用pH试纸分别测定浓度为0.1mol·L-1NaClO溶液和0.1mol·L-1CH3COONa溶液的pH比较HClO和CH3COOH的酸性强弱B向含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加入少量BaC12固体,溶液红色变浅证明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C向10mL 0.2 mol/L NaOH溶液中滴入2滴0.1 mol/L Mg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后,再滴加2滴0.1 mol/LFeCl3溶液,又生成红褐色沉淀证明在相同温度下的Ksp:Mg(OH)2 >Fe(OH)3D分别测定室温下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SO3与Na2CO3溶液的pH,后者较大证明非金属性S>C9.X、Y、Z、W、R属于短周期主族元素。

X的原子半径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Y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m,次外层电子数为n,Z元素的原子L层电子数为m+n,M层电子数为m—n,W元素与Z元素同主族,R元素原子与Y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比为2:1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X与Y形成的两种化合物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均为1∶2B.Y的氢化物比R的氢化物稳定,熔沸点高C.Z、W、R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顺序是:R>W>ZD.RY2、WY2通入BaCl2溶液中均有白色沉淀生成10.某同学用沉淀法测定Na2CO3和NaOH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分数,有关叙述如下①可以使用MgCl2溶液作沉淀剂,使OH-转化为氢氧化镁沉淀 ②检验CO是否完全沉淀的操作方法是取上层清液,向其中继续滴加沉淀剂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继续生成 ③用BaCl2溶液代替CaCl2溶液作沉淀剂,优点是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 ④用BaCl2溶液代替CaCl2溶液作沉淀剂,优点是CO能100%转化为沉淀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都正确11.下表是在相同温度下三种酸的一些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酸HXHYHZ浓度(mol/L)0.120.20.911电离度0.250.20.10.30.5电离常数K1K2K3K4K5A.在相同温度,从HX的数据可以说明:弱电解质溶液,浓度越低,电离度越大,且K1>K2>K3=0.01B.室温时,若在NaZ溶液中加水,则c(Z-)/ [c(HZ)• c(OH-)]的比值变小,若加少量盐酸,则比值变大C.等物质的量的NaX、NaY和NaZ的混合,c(X-)+c(Y-)-2c(Z-)=2c(HZ)-c(HX)-c(HY),且c(Z-)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其中14、15、16、17、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的得6分,选错的得0分;19、20、21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4.物理学中的许多规律是通过实验发现的,下列说法中符合史实的是( )A. 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B. 牛顿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发现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C. 奥斯特通过实验发现了电流的热效应 D. 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出了静电力常量15. 某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加速度传感器研究某一物体以初速度2m/s做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并在计算机上得到了前4s内物体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以物体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在1s末速度方向改变;B. 物体在3s末速度方向改变;C. 前4s内物体的最大速度出现在第3s末,大小为3.5m/s;D. 物体在第2s末与第4s末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也相同;16.为了让乘客乘车更为舒适,某探究小组设计了一种新的交通工具,乘客的座椅能随着坡度的变化而自动调整,使座椅始终保持水平,如图所示。

当此车减速上坡时(仅考虑乘客与水平面之间的作用),则乘客( )A.处于超重状态B.不受摩擦力的作用C.受到向后(水平向左)的摩擦力作用D.所受合力竖直向上17.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基本的粒子即所谓“夸克”组成的.两个强作用电荷相反(类似于正负电荷)的夸克在距离很近时几乎没有相互作用(称为“渐近自由”);在距离较远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很强的引力(导致所谓“夸克禁闭”).作为一个简单的模型,设这样的两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力F与它们之间的距离r的关系为:式中F0为大于零的常量,负号表示引力.用E表示夸克间的势能,令E0=F0(r2-r1),取无穷远为势能零点.下列E-r图示中正确的是( )18.两个电荷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的带电粒子a、b分别以速度va和vb射入匀强磁场,两粒子的入射方向与磁场边界的夹角分别为30°和60°,磁场宽度为d,两粒子同时由A点出发,同时到达B点,如图所示,则( )A.a粒子带正电,b粒子带负电 B.两粒子的轨道半径之比Ra∶Rb=∶1C.两粒子的质量之比ma∶mb=1∶2 D.两粒子的速度之比va∶vb=1∶219.火星表面特征非常接近地球,适合人类居住.近期,我国宇航员王跃正与俄罗斯宇航员一起进行“模拟登火星”实验活动.已知火星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2,质量是地球质量的1/9.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是g,若王跃在地面上能向上跳起的最大高度是h,在忽略地球、火星自转影响的条件下,下述分析正确的是( )A.王跃在火星表面受到的万有引力是在地球表面受到的万有引力的2/9倍;B.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4g/9;C.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是地球第一宇宙速度的2/9倍;D.王跃以相同的初速度在火星上起跳时,可跳的最大高度是9h/4。

20.如图所示,a、b间接入电压u=311sin314t(V)的正弦交流电,变压器右侧部分为一火警报警系统原理图,其中R2为用半导体热敏材料制成的传感器(当温度升高时,其阻值将减小),所有电表均为理想电表,电流表A2为值班室的显示器,显示通过R1的电流,电压表V2显示加在报警器上的电压(报警器未画出),R3为一定值电阻.当传感器R2所在处出现火情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A1的示数增大,A2的示数增大B.V1的示数不变,V2的示数减小C.A1的示数增大,A2的示数减小D.V1的示数减小,V2的示数减小21.如图所示,离地H高处有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给物体施加一个水平方向的作用力F,已知F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F=F0-kt(以向左为正,F0、k均为大于零的常数),物体与竖直绝缘墙壁间的动摩擦因数为,且F0>mg时,物体从墙上静止释放,若物体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当物体下滑后脱离墙面,此时速度大小为,最终落在地面上。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