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太坪高级中学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太坪高级中学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工业制造粗硅的化学方程式为:SiO2+2CSi+2CO↑,在这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1∶2                   B.2∶1              C.1∶1              D.5∶2 参考答案: A 略 2. 下列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 稀硫酸    B. 硫酸铜溶液    C. 氢氧化铁胶体    D. 酒精溶液 参考答案: C 胶体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稀硫酸、硫酸铜溶液、酒精溶液均是溶液分散系,氢氧化铁胶体是胶体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答案选C。 3. 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SO2气体和CO2气体,下列有关比较的叙述中,说法正确的是 ①分子数比为11:16 ②密度比为11:16 ③体积比为16:11 ④原子个数为11:16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参考答案: B 【分析】 根据质量相同计算出两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结合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计算并比较体积、密度、分子数关系. 【详解】①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SO2气体和CO2气体,其物质的量之比为44:64=11:16,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分子个数之比,所以分子数之比是11:16,故正确; ②两种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64g·mol-1:44g·mol-1=16:11,故错误; ③相同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相同,则体积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为11:16,故错误; ④每个分子中含有原子个数相同,所以其原子个数之比等于其分子个数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11:16,故正确; 故选B。 4. 已知X+、Y2+、Z-、W2-四种离子均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于X、Y、Z、W四种元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X>Y>Z>W    B. 原子序数:Y>X>Z>W C.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Z>W>Y>X    D. 金属性:X>Y,还原性:W2->Z-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X+、Y2+、Z-、W2-四种离子均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X、Y处于同一周期,原子序数Y>X;Z、W处于同一周期,且处于X、Y所在周期上一周期,原子序数Z>W,所以原子序数Y>X>Z>W。A.Z、W处于同一周期,且处于X、Y所在周期上一周期,原子序数Y>X>Z>W,同周期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所以原子半径X>Y,W>Z,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所以X>Y>W>Z,故A错误;B.X、Y处于同一周期,原子序数Y>X,Z、W处于同一周期,且处于X、Y所在周期上一周期,原子序数Z>W,所以原子序数Y>X>Z>W,故B正确;C.X、Y处于同一周期,原子序数Y>X,则原子最外层电子数Y>X;Z、W处于同一周期,原子序数Z>W,则原子最外层电子数Z>W,X、Y形成阳离子,Z、W形成阴离子,所以最外层电子数Z>W>Y>X,故C正确;D.X、Y处于同一周期,形成阳离子,原子序数Y>X,所以金属性:X>Y;Z、W处于同一周期,形成阴离子,原子序数Z>W,所以非金属性Z>W,非金属性越强,阴离子还原性越弱,所以还原性:W2->Z-,故D正确。故选A。 5. 下列物质中,可以跟甲烷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KMnO4溶液     B、溴蒸气      C、强酸          D、强碱 参考答案: B 略 6. 下列反应中,离子方程式为H++OH﹣=H2O的是(  ) A.CH3COOH+NaOH═CH2COONa+H2O B.HNO3+KOH═KNO3+H2O C.H2SO4+Ba(OH)2═BaSO4↓+2H2O D.2HCl+Cu(OH)2═CuCl2+2H2O 参考答案: B 解:A.醋酸为弱酸,在离子反应中保留化学式,不能用H++OH﹣=H2O表示,故A不选; B.为强酸与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的离子反应,可用H++OH﹣=H2O表示,故B选; C.硫酸钡不溶于水,在离子反应中保留化学式,不能用H++OH﹣=H2O表示,故C不选; D.Cu(OH)2为弱碱,在离子反应中保留化学式,不能用H++OH﹣=H2O表示,故D不选; 故选B. 7. 对于相同物质的量的SO2和SO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                B.分子数之比为1∶1 C.原子总数之比为1∶1           D.质量之比为1∶1 参考答案: B 略 8. 实验中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用试管取出试剂瓶中的Na2CO3溶液,发现取量过多,为了不浪费,又把过量的试剂倒入试剂瓶中   B.Ba(NO3)2 溶于水,可将含有Ba(NO3)2 的废液倒入水槽中,再用水冲入下水道   C.用蒸发方法使NaCl 从溶液中析出时,应将蒸发皿中NaCl 溶液全部加热蒸干   D.用浓硫酸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时,浓硫酸溶于水后,应冷却至室温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 参考答案: D 略 9. .用1 L 1.0 mol·L-1的NaOH溶液吸收0.8 mol CO2,所得溶液中CO和HCO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 A.1∶3  B.1∶2    C.2∶3    D.3∶2 参考答案: A 略 10. 下列各组中化合物的性质比较,不正确的是                                              A.酸性:HClO4>HBrO4>HIO4          B.碱性:NaOH>Mg(OH)2>Al(OH)3 C.稳定性:PH3>H2S> HCl         D.非金属性:F>O>S 参考答案: C 略 11. 下列物质中,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的是 A.氯水                            B.次氯酸钠溶液     C.漂白粉溶液                        D.氯化钙溶液 参考答案: D 略 12. 反应A+3B==2C+D在某段时间内以A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1mol·L-1·min-1,则此段时间内以C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  A.0.5 mol·L-1·min-1                     B.1 mol·L-1·min-1          C.2 mol·L-1·min-1                         D.3 mol·L-1·min-1 参考答案: C 略 13. 下列物质中不能跟乙酸反应的是     A.紫色石蕊溶液   B.乙醇           C.乙醛           D.碳酸氢钠溶液 参考答案: C 14.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 A.铁粉跟稀硫酸反应Fe+2H+=Fe2++H2↑ B.氧化铝和稀硫酸反应  O2﹣+2H+=H2O C.氢氧化钡溶液跟稀硫酸反应   Ba2++SO42﹣=BaSO4↓ D.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Cu+Ag+═Ag+Cu2+ 参考答案: A 【考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分析】A.Fe和稀硫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硫酸亚铁和氢气; B.氧化铝是氧化物,要写化学式; C.漏写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D.电荷不守恒、转移电子不守恒. 【解答】解:A.Fe和稀硫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硫酸亚铁和氢气,离子方程式为Fe+2H+=Fe2++H2↑,故A正确; B.氧化铝是氧化物,要写化学式,离子方程式为Al2O3+6H+=3H2O+2Al 3+,故B错误; C.漏写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为2H++2OH﹣+SO42﹣+Ba2+=BaSO4↓+2H2O,故C错误; D.电荷不守恒、转移电子不守恒,离子方程式为Cu+2Ag+═2Ag+Cu2+,故D错误; 故选A. 15. 从海水中提取下列物质,可以不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 A. Mg    B. NaCl    C. Br2    D. K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A、海水中含有镁离子,从镁离子变成镁单质,则必须是化学变化,故错误;B、海水中含有氯化钠,通过蒸发就可以得到氯化钠,不涉及化学变化,故正确;C、海水中含有溴离子,通过化学变化变成溴单质,故错误;D、海水含有钾离子,通过化学变化变成钾单质,故错误。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如图所示,a、b均为活塞,可控制气体的通过和液体的加入,实验前活塞均已关闭(仪器的固定装置已省略).请选择最适宜的试剂,利用下图,把一定量的CO2和CO混合气体中的CO2和CO分离. 可供选择的试剂有:浓硫酸、稀硫酸、浓盐酸、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试液. (1)甲装置的烧瓶中盛放的试剂是      ,分液漏斗中盛放的试剂是      ; (2)乙装置的瓶中盛放的试剂是      . (3)打开活塞a时,分离出来的气体是      ;要得到另一种气体时,正确的操作是      . 参考答案: 1. 氢氧化钠溶液;稀硫酸      2. 浓硫酸     3. CO;关闭a,打开b,换气体收集装置接收CO2 考点: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  分析:由实验装置可知,甲、乙分别为除杂、干燥装置,则甲中NaOH溶液吸收CO2,乙中浓硫酸干燥CO,从而分离,然后利用分液漏斗中的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CO2,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由实验装置可知,甲、乙分别为除杂、干燥装置,则甲中NaOH溶液吸收CO2,乙中浓硫酸干燥CO,从而分离,然后利用分液漏斗中的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CO2, (1)由上述分析可知,甲装置的烧瓶中盛放的试剂是氢氧化钠溶液,分液漏斗中盛放的试剂是稀硫酸,故答案为:氢氧化钠溶液;稀硫酸; (2)乙装置的瓶中盛放的试剂是浓硫酸,可干燥气体,故答案为:浓硫酸; (3)打开活塞a时,分离出来的气体是CO;要得到另一种气体时,正确的操作是关闭a,打开b,换气体收集装置接收CO2,故答案为:CO;关闭a,打开b,换气体收集装置接收CO2. 点评:本题考查混合物分离提纯,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性质差异及装置和试剂的作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截止到1999年,人们已经发现了113种元素,是否可以说我们已经发现了113种原子?为什么? 参考答案: 否。这是因为一种元素可能存在几种核素,即几种原子,故原子种类远远多于元素种类。 略 18. 下面是s能级、p能级的原子轨道图,试回答问题:  (1)       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_________形,每个s能级有_________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_________形,每个p能级有_________个原子轨道。 (2) s电子原子轨道、p电子原子轨道的半径与什么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1)球、1、纺锤、3、(2)随能层序数增大而增大 19. 某不锈钢(主要成分为Fe)样品中含有铝、铜等(其它成分忽略),为了测定该合金中铁的含量,有人设计如下工艺流程:     (1)滤液C中溶质含有_       _ (写化学式); (2)如何验证滤液A中含Fe2+,而不含Fe3+____    _____。 (3)对所得Fe2O3固体称量得质量为b g,计算该样品中铁元素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