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一人留学多国现象研究-基于数据统计的分析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40622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中国一人留学多国现象研究-基于数据统计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近代中国一人留学多国现象研究-基于数据统计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近代中国一人留学多国现象研究-基于数据统计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近代中国一人留学多国现象研究-基于数据统计的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近代中国一人留学多国现象研究-基于数据统计的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代中国一人留学多国现象研究-基于数据统计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中国一人留学多国现象研究-基于数据统计的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近代中国一人留学多国现象研究基于数据统计的分析 摘要:在近代中国的留学运动中,有不少留学生先后或同时留学两个甚至两个以上不同国家,形成一种特殊现象和一个特殊群体。基于数据统计的分析,这一群体既保留有一般留学生群体的结构特征,也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并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迁而不断流动,大致是从日本到欧美国家,从其他国家到苏联,以及在欧美国家之间移学。这些留学生为国苦读,获得较高的学位,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人留学多国现象是近代中国国家贫弱在留学生身上的畸形表现,对此进行关注和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曲折的留学史和理解辛酸的留学生,也可为当今中国的留学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2、关键词:一人留学多国,留学生,群体结构,近代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留学生奔赴东西洋,探索救亡图存之道。其中,有不少先后或同时留学两个甚至两个以上不同国家,形成近代中国留学史上一种特殊现象和一个特殊群体,值得关注。目前学术界尚无关于这种现象的专门探讨,并在涉及留学多国之个体时,有将之简单归于留学某一国者,亦有根据需要择其一国而论者,似有不妥。本文不揣浅陋,从周棉主编的中国留学生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马祖圣编著的历年出国/回国科技人员总览(1840-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以及徐友春主编的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增订版)等辞典中统计出734个符合条件

3、的留学生文本,拟基于数据统计的分析,对此现象进行研究,力争归纳出一人留学多国群体的结构特征,动态考察这一群体的国家流向,并对其进行评价,祈请方家指正。一、一人留学多国群体的结构特征据笔者对统计出的734个符合条件的留学生文本进行归纳分析,发现他们具有如下结构特征。(一)从时段上来看,连绵不断、持续上升、跨时段者较多第一,连绵不断、持续上升。这种现象与近代中国留学史同时开始,并贯穿其中,从未间断。与“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同行赴美的黄宽,应是该群体中的第一位。黄宽(1828-1878),广东中山人。1847年赴美留学,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Monson Academy)。1848年毕业后,转入

4、英国爱丁堡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dindburgh)医科,获医学博士学位。1留美幼童中也有这样的身影。曾溥(1854-1889),广东朝阳人,第二批留美幼童之一。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毕业,后又至德国弗赖堡大学(Albert-ludwigs-Universitt Freibvrg)留学。2此后,留学运动迅速展开,一人留学多国者随之增多。据统计,晚清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内,该群体人数持续上升,分别为:75人、215人、268人。之所以如此,主要因为已留学者始终具有再次留学的优势。1916年,教育部颁布选派留学外国学生规程,“曾经留学外国大学、高等专

5、门学校、高等师范学校本科毕业者”3即是来源之一。南京国民政府初建,中央大学区选派欧美留学生暂行办法规定国外著名大学毕业者,可有机会酌免考试。4尤其直接的是,转国留学政策的正式出台和逐步松动,为留学生更换留学国家提供了便利。1931年,国民党中央派遣留学生管理会鉴于请求转学、转国的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通过中央派遣留学生转学转国办法,规定“欲由甲国学校转入乙国学校者,须在甲国大学毕业,并将其毕业证书呈经本会核准后方得转国”,中央补助的津贴生亦同此办理。5到了1933年,教育部公布国外留学规程,规定公费生只要获得教育部的许可,即可变更留学国别。6第二,跨时段者较多,主要分为先在晚清时期留学,又在时期

6、留学;先在时期留学,又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留学两种情况,分别为53人、58人。这与上文提到的和南京国民政府提高留学资格有莫大关联。另外,一些特殊的留学名目也增加了这种比例。实行“稽勋留学”,不少辛亥革命时期回国的留学生趁机转学他国,著名者有李四光、任鸿隽、吴玉章、李景枞、萧友梅、王世杰等人。南京国民政府则有资遣“革命功勋子女”留学的传统。如1928年,国民党元老廖仲恺之子女廖承志、廖梦醒分别要求由日本转往德国、意大利,均经议决通过。7(二)从性别上来看,女性32人,约占总人数的4.4%,男性占绝对多数传统中国“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等观念盛行,女性走出国门已属不易,留学多国更是奢谈。这也

7、与当时国内外教育制度有关。例如,对一部分想继续深造的女性来说,日本留学只能算是准备阶段。“这是因为当时日本在法律上还没有确立女子可以入大学的制度,在学制上男女分校,女子学校到高等专门教育为止。从20年代起日本有些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但本科对于女生开放的学校很少。”8杨荫榆即是如此,她曾留学日本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回国后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1916年经教育部派遣,赴美进修。(三)从籍贯上来看,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如图1所示,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四省即达353人,约占48%。这不仅与沿海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开放时间较早,人们观念先进,以及由这些因素合力造就的留学时间早、留学生基数大

8、等有关;而且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更是紧密相关,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一人留学多国需要更大的财力支持和较小的家庭负担。湖南、四川、河北、江西则因留法勤工俭学生而占较大比例。据一项关于1862名留法勤工俭学生的统计,四川居首,占总数的25.1%;湖南次之,占18.5%;此外,广东占13.5%;江西占12.4%;河北占7.9%。9五省总计占77.4%。后来,部分勤工俭学生转至苏联,成为一人留学多国者,上述五省的比重因之较大。整体而言,这样的籍贯分布也与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若合符节。抗战前夕,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曾对清末以来回国留学生中的4933名进行调查,江苏、浙江、广东、河北、湖南、福建、四川、江西八省共计

9、3624人,占74.2%;其他各省(含未详)仅1309人,占25.8%。10165比较发现,一人留学多国群体与之完全匹配。图1 近代中国一人留学多国群体地域分布图说明:1.均以出生地为准。2.上海包括在“江苏”内,北京、天津包括在“河北”内。(四)从留学国家的个数来看,与留学生人数呈反比例分布留学两国、三国、四国者分别有638人(占86.9%)、83人(占11.3%)、11人(占1.5%)。留学五国者最少,仅陈寅恪、孙克基2人。从具体的留学国家来看,该群体共留学28个国家、1581次,人均约2.2次;同时又主要集中于美国、欧洲、日本、苏联等国,有近一半的学生曾经留学美国,留学英、日、德、法4个

10、国家的均在三分之一左右,与近代中国国别留学史的内容相一致。情况详如表1:表1 近代中国一人留学多国群体留学国家表国别具有该国留学经历人数占总人数比国别具有该国留学经历人数占总人数比美国34446.9%比利时425.7%英国26035.4%加拿大375.0%日本22831.1%奥地利334.5%德国22730.9%瑞士314.2%法国22430.5%其他719.7%苏联8411.4%说明:1.一人前后多次留学同一国家者,按一次计算。2.“占总人数比”,是指具有该国留学经历人数占总人数(734人)的比例。3.“美国”不包括留学檀香山的2次,“苏联”不包括留学俄国的2次。(五)从留学学校来看,多集中

11、于美国、欧洲、日本的著名高校如表2所示,第一,在可统计到的数据中,留学学校总数和总次数方面,美国最多,超过欧洲国家与日本一倍上下;苏联学校总数低于比利时、瑞士,仅高于奥地利、加拿大,而总次数高于这些国家。如果计算每校平均次数,则苏联最高,加拿大次之,英、美、法、德等国依次排列,日本排在其后。在信息未详人数上,法国因留法勤工俭学、日本因留学生太过泛滥而居于前列。表2 近代中国一人留学多国群体留学学校表国别留学学校总数总次数(不含未详)校均次数信息未详人数留学代表学校人数占具有该国留学经历人数比美国1024154.135哥伦比亚大学5816.9%哈佛大学5215.1%芝加哥大学298.4%加州大学

12、(含分校)236.7%英国522304.444伦敦大学9436.2%剑桥大学238.8%牛津大学238.8%爱丁堡大学186.9%日本671993.050东京帝国大学3414.9%早稻田大学3013.2%德国682173.239柏林大学8738.3%法国471603.487巴黎大学7734.4%苏国14815.87东方大学3440.5%中山大学2529.8%比利时15332.29布鲁塞尔自由大学716.7%鲁汶大学614.3%加拿大5255.012多伦多大学1951.4%奥地利10262.67维也纳大学1751.5%瑞士15302.05日内瓦大学722.6%说明:1.一人前后留学同一国家同一学

13、校多次者,按一次计算;同一国家不同学校者,重复统计。2.“具有该国留学经历人数”,参见表1。第二,就代表性学校而言,整体上比较集中于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前苏联的东方大学(y T Ba)和中山大学( T a Cy a)实属例外,这是由于此两所高校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为中国学子设立的。从比例上来看,维也纳大学(University of Vienna)、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柏林大学(University of Berlin)、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巴黎大学(University of Paris)均在本国内独占鳌头,甚至高达50%以

14、上。其中原因较为复杂,维也纳大学、多伦多大学是因为国内鲜有齐肩并列者;柏林、伦敦、巴黎大学则与留欧学生频繁转学有关,而伦敦大学居于英国之首,可能也与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门槛较高有关。美国、日本没有这种情况,原因亦不尽相同。美国名校林立,各有千秋,留学生转校便利,遂不能形成一枝独秀之局面;但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仍然略高,实因“吾国各省及清华所派之官费生,又南洋公学之实习生,大部分均集于此”11。日本则是因为中国留学生整体水平较低,进入高校者较少。(六)在所学主要门类、学科、专业方面,文实各半,范围极广据笔者对统计到的具有详细信息的600个文本进行统计,情况详如表3。第一,统计出的所学专业次数高于文本数,说明留学生存在更换专业的现象。第二,门类方面,文、实各半。学科、专业方面,实类以工科为最多,理科其次;文类以法学、经济学居首,但各专业较为均衡。第三,医学、军事学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日渐加强。以军事学为例,一人留学多国之留学生至美、日、苏、德、法、英等六国51所军事院校学校,所学除笼统的陆军、海军、空军外,还有步兵、炮兵、骑兵、坦克、参谋、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