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4992577 上传时间:2021-10-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精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精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精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精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关系探析李红芹I(黔西南州委党校兴义 562400)【摘 要】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及其价值观念的最高体现。传统文传化中的“和 谐”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积淀,中国统文传化在天人关系、人际关系等方 面包含着丰富的、独具特色的“和谐”元素与智慈。因此,充分汲取和运用中华民族创造的 智慧,以社会总体协调发展为出发点,树立和谐思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弘扬“以人 为本”的理念;以全球化为背景,融合各民族文化;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创新传统 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和谐社会纵观古今中外历史文

2、化,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就是建设一个富足祥和的社会。而且,中 西方的不同论著中也皆含有“和谐”的思想诉求:在古代中国,周礼中有“以和邦国, 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精神倡导,儒学中有“中和位育”、“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与建 立“大同社会”的基木夙愿等,在西方,古有柏拉图“公正即和谐”的政治学论断,近代有 空想社会主义“和谐制度”的理想追求等时至当今,社会的和谐依然是人类向往的一种 理想状态,具有时代性、前瞻性与创新性的“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构建的提出则断 然昭示出“和谐的精神诉求是我们党与国家在构建国家与社会关系上,以及处理国际间关 系交往中不断追求的一个崇高而又神圣的目标:党的I六大明

3、确提出“建立和谐社会”,实 现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更推进一步,将其纳入体现党的执政 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说,古之传统思想与今之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渊源关 系。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底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巨大思想宝库,“和谐”思想源远流长。中国传统 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主张天人和谐,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重视人际关系的和 谐。“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的理想迫求,是其价值观的最 高体现。(-)“天人合一”思想构成中国哲人天人观的主旋律。“天人合一”思想追求天、地、人整体和谐、交融、协调与按日然规律办事。在中国

4、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大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各有不同地论述过“天人合一,这一思想 构成中国哲人天人观的主旋律:如老了主张“顺天说”,荀了倡导“制天说”,易传提出 天人调谐说等,但总的来说,“天人合一”论强调规律与行动的和谐性,认为人的行为以实 现天道之求为己任,应体现宇宙大化之流行,强调人与自然的一致性,认为天道与人道、人 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与和谐统一。人与白然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之一。只有合 理地利用日然,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才能不断维持和发展,人类社会才能与自然共生繁荣与协 调发展,才能适时、适地满足代内需求,实现代际公平。“天人合一”思想为如何构建和谐 社会提供了一种方向上的意义与思

5、考。(-)“中和”思想-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源流。易传中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里的“厚德载物”就含具有“和”的内 涵与理念。儒学强调“以仁为体,以和为用”,其间包含有中和协调的核心思想理念,如孟|作者简介:李红芹(1973-)女讲师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研究生毕业专业方向:政治学 了有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苟了曰:“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 和,而百事不废”;孔子的学生有若斯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中和” 思想成为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源流。2500年前西周太史史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夫和 实生物,同则不继”,它强调的“和”乃是事物的对立统一

6、,是一种“和而不同”,言即,不 同的事物按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方可产生新事物,而相同的事物则不能够长期持续地发展下 去。传统文化的“中和”思想为构建什么样的和谐社会提供了一种思想借鉴。(三)“大同社会”古近代中国执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社会形式。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大同和平等的理想。儒家重要经典礼记?礼运中指出:“大道之 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了其了,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 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 闭,是谓大同这种“大同社会”强调选贤任

7、能,社会秩序安定有序,人际关系团结诚 信和睡,人人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生活富足,社会供养有力,成为中华民族执着迫求 和向往的理想社会形式。不仅古代如此,近代以来,康有为追求的是大同,孙中山的理想也 是“天下大同二“大同社会”为构建怎么样的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基本架构。(四)“王道思想”传统文化人文关怀的思想重心所在。春秋战国时期,孔了在继承周公以来的思想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 “王道思想”,孟了继 承和发展了孔了的王道思想,荀了则将其提到了更高一种境界。这一思想强调以民为木,认 为君臣关系乃是一种平行的关系,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关心平民疾苦,以不忍 之心爱民,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水

8、可载舟,也可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思想 包含有重要的人文关怀之意,认为“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仁政” 说的立足点。为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为什么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宗旨上的意义和思考。在新的形 势下,我们赋予这一思想以时代价值,将对于党和国家如何落实“以人为木”、“执政为民”, 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真正实践爱民、利民、为民和富民的宗旨,仍具有可供借鉴的理 论与实践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毕竟是中华民族连绵发展的文化命脉,造就了中华古老 文明的经久不衰。而且,在与其他文化的接触、碰撞中,也II益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与超 越民族界限的世界价值取向。近儿百年来,一直处于强

9、势地位的西方文化价值取向在某种程 度上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与人际关系失衡等人类生存难题。尤 其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社会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因受其影响而出现诸多的社会不和 谐因素。这越来越使人们廿益认识到,对立、冲突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和谐共处、相 容发展、协调合作才是正确的选择。为此,人们开始把目光投10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掀起了一股股的“新东方文化”研究热潮,期许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积淀来协调 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也开始逐渐萌生。可以说,构建和谐社 会思想的提出是力图改变和扭转传统文化式微与社会关系失衡局面的必然结果。

10、二、传统文化式微与社会关系失衡要求做出“和谐”发展战略选择(-)传统文化式微中华民族繁衍了几千年,其间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文化终究是最深层的决定力量。 但是在近代,传统文化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没有能够与时俱进,传统思想文化的地位被削弱。 而且,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也悄然登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由于西方文化侣导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主人与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和掠 夺。尽管这种科学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西方科技发展,但由于其在本质上的反自然剥夺 了自然木身所具有的发展权,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正如恩格斯所 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

11、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 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 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由此可见,西方文化不断融入的 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导致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政治取向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 文化发展式微。试想一个没有价值观与文化支撑的社会,秩序与稳定能否维持也是个大问题。 诺贝尔奖得主1988年在巳黎发表的一个宣言也不能不令人重新来审视与思考传统文化,他 们这样说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那就必须I门I到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孔子那 里去汲取智慧。因此,要围绕社会和谐发展不断创新传统文化

12、,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这 是实现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需要,也是积极创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从而 实现社会和谐乃至世界和谐的重要战略选择。(二)社会关系失衡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随着我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的LI益多样化,社 会利益也必然发生分化,产生新的利益群体,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不断涌现。在这个 政治、经济、思想急剧变革的时期,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趋于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人们不再盲目崇拜和畏惧权威,不再屈从或被动服从政府机构输出的政策、条令,而是从自 身利益的角度现实、理性地去思考和判别自己的利益,有的甚至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 时,道德沦丧也相伴随行,

13、这些都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影响。可以说,新世纪以来的中国 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的同时,也是各类社会矛盾比较集中、冲突加 剧的矛盾凸显期,如道德滑坡,贫富差距口益扩大、贫困、失业等社会病症和社会裂痕诸种 矛盾问题,城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口益突出,社会关系失衡,不和谐的因 素空前加大。面对市场经济所产生的上述诸多问题以及当今社会所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危机, 让人不得不进行深深思索:怎样处理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根木上消除上述不和谐因 素与问题?这还需要照顾到各阶层群众的特殊利益,需要主张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 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

14、和谐社会的成功构建。和谐社会在一定意义上是针对西方的经济发展涵盖社会发展的现代模式弊端而提出的。 它是指人与日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由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以及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和谐社会 构建的过程也就是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矛盾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人类 社会理想的共性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统一,是一个历史的、辩证发展的过程。 中国特色离不开中国的特殊国情与文化传统,就此种意义上而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 是脱离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底蕴。为此,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深入 研究、发

15、展和整合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批判继承中外思想文化遗产,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综 合创新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先进文化。三、以整合创新传统文化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开放与博大的容纳情怀,它哺育、滋养了中华民族几T年的文明。 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的文化大繁荣与交流,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社会进 步。当前我国正在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与“一国两制”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一些制度的建设,都源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传统文化的有益成果应该而且必须用来为我们 的现代化国家建设和服务。尽管其不可能给我们提供解决现在及未来种种问题的现成答案, 但其却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

16、源,其中所蕴含的“和谐”思想,诸如:“己 所不欲,勿施予人”,“修己而不责人”,“无为而无不为”等思想,对于化解矛盾、消除冲突、 协调关系、促进发展意义很大。这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为此,有必要在广泛吸收 古今中外一切有益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为构 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第一、创新传统“和谐”思想,以和谐思维为导向促进社会总体协调发展。和谐思维 并不排斥矛盾,和乃不同事物之和,即多样性的统一与平衡。只有达到多样性的平衡才能实 现“和实生物二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以协调、平衡的方式稳步推进,以 求得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和而不同”的社会,其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从而达到 总体上的和谐。为此,要充分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思想,反对 文化霸权主义,突破单一文化思维模式,树立和谐的思维观念,以和平促发展、以发展谋合 作,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