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民间谚语与谜语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60.50KB
约114页
文档ID:588874036
民间谚语与谜语_第1页
1/114

民间谚语与谜语民间谚语和民间谜语1、谚语的范围界限及基本特征   我们先看历史上对谚语的各种解释;《礼记》说:“谚,俗语也”; 《国语·越语》韦注, “谚,俗之善谣也”,《解字》“谚,传言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则说“谚者,直语也 民间谚语与谜语 以上四种说法概括起来的共同点就是:谚语是一种广泛流传的俗语这从总体上指出了谚语的某些特征,但尚未深入其内去全面把握谚语不同于其它语言的质的规定性也就是说没能把握谚语之所以能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俗语的一种主要形式的内在规律与特性 民间谚语与谜语  那么,谚语的内在规律和特征是什么呢? a、从谚语的内容看,它是千百年来人民生活经验生产经验和斗争经验以及传统道德的积累和判断性的总结,一般具有知识性,哲理性和实践性,而反映社会生活、斗争经验和道德情操的谚语,则具有阶级性 民间谚语与谜语 谚语是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具有哲理性,这一特点是十分明显的 杜文澜编的《古谣谚》引《说文长笺》说:“传言者,一时民风土著议论也,故从彦言……观谚言而知寓教于文矣”寓教于文”,它是谚语区别于一般俗语、歇后语以及成语的显著标志(有的谚语与成语相近,相互转化者例外)。

民间谚语与谜语 如汉族流传极广的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众人是圣人”, “一根筷子容易断,一把筷子扳不弯”;同样乌孜别克族谚语中也有“人多智慧多”,“合群的羊,狼也害怕”,“众人的唾液汇成河,众人的呼气变成风”;凉山彝族谚语中有“树多不怕风,人多力量大”,“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独指拣不起豆,单脚走不了路”等等 民间谚语与谜语 这是各族人民经验的判断性总结,它上升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的高度,形象地说明人多智慧多、团结力量大的真理和哲理,而这真理和哲理不是从书本上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千百年来人们从成功和失败正反两方面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民间谚语与谜语  在阶级社会里,谚语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也不免打上阶级烙印,尤其是表现斗争经验、社会生活和伦理道德的谚语,鲁迅指出:“粗略一想,谚语固然象一时代一国民的意患的结晶,但其实却不过是一部分的人们的意思现在就以‘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来做例子吧,这乃是被剥削者们的格言, 民间谚语与谜语 教人要奉公,纳税、输捐、安分、不可怠慢,不可不平,尤其是不要管闲事;而压迫者是不算在内的,某一种人,一定只有某一种人的思想和眼光,不能超出他本阶级之外……谣谚并非全国民的意思,就是为了这缘故” 民间谚语与谜语 凉山彝族长期生活在奴隶社会,受着土司、头人等统治 者的压迫,因此反映受剥削,受压迫以及斗争生活、斗争 经验的谚语特别多,如“绵羊九十九,加上娃子是一百”,“耕牛有吃青草的自由,娃子没有吃饱的权利”, 民间谚语与谜语 “一个鸡头结盟,九条人命丧生”, “土司欠百姓的债,如虎吃了羊;百姓借土司的债,如被毒蛇咬”等等,都是从切身体会中得出的正确判断和理性认识,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民间谚语与谜语 而剥削阶级也总结了经验,甚至编造对已有利的谚语来麻痹,对付被压迫者。

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穷沾富恩,富沾天恩”,“穷生奸计,富长良心”,“万鼓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民间谚语与谜语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贫穷是命,富贵在天”,“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等等,宣扬阶级谓和和宿命论思想,以泯灭阶级仇恨,瓦解人民的斗志 民间谚语与谜语 b.从谚语的形式看,它是以短小精炼生动形象和基本定型的口语句子来表达深遂的内容,音韵和谐,易于记忆和流传  民间谚语与谜语 谚语多是两句成四句,语言朴素,口语化,一般押韵,有的不押韵也音节响亮,不拗口,这就为记忆和流传创造了条件如“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开、来押地是刮金握板,人勤地不懒”,板、懒押an韵这种情况在谚语中是多数 民间谚语与谜语 有一些谚语不押韵,而句子对称,也就构成了音韵和谐的美如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经一事,长一智”等另外有一些谚语既不押韵,也不对称,但它以简练的句子表达某种哲理,念来顺口,也便于记忆和传播,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众人拾柴火焰高”, “浪子回头金不换”等等 民间谚语与谜语 不少谚语还以生动、形象的短语来表达某种深刻的意义。

如“严霜单打独根苗”,“宁交双脚跳,不交眯眯笑”, “不见棺材不落泪”等等都以生动的比喻说明某种道理,有训诫的意义 民间谚语与谜语 c.从谚语的作用看,它是始终伴随着人民的生活,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斗争的工具和最普及最朴素的科技课本凉山彝族十分注重谚语的作用,他们说:“尔比(彝语,即谚语)是话中的盐”,“德古(德古,彝语是彝族家支与头人间调解纠纷的说客)的歪理多,尔比的寓意深”,“老人说尔比,后人长知识 民间谚语与谜语 广大人民从谚语中学到了知识,受到传统美德的教育:如“勤劳苦做般般有,好吃懒做件件无” ,“满壶全不响,半壶响叮当”,教人要勤劳和谦逊宇宙的明灯是红日,人类的明灯是知识”(乌孜别克族谚语)与其贪求意外的财富,不如专心学习一点手艺” (同上)这都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教人尊重知识,努力学习知识,不要有虚幻的妄想 民间谚语与谜语 在谚语中,尤其是天气谚语、时令谚语、生产谚语,它的实践性(实用性)更强,简直就是劳动人民的科技课本如“日没胭脂红,无雨也有风”,“燕子钻天蛇盘道,水缸穿裙山戴帽”等,是靠土法来预测天气, 民间谚语与谜语 对农民、渔民、牧民都很适用,就是现在科技发达了,人们用仪器测量天气,有时也要参考民间的谚语,特别是节令性谚语,如什么节气种什么、收什么。

对农民来说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民间谚语与谜语 如“夏至种芝麻,头顶一棚花”,“霜降不刨葱,越长心越空” (北京),南方有“寒露早,立冬迟,霜降种麦正当时”,“头伏萝卜二伏蒜,三伏里头种荞麦”,“棉花锄七遍,疙瘩长成串” 民间谚语与谜语 把上面三点归纳起来,所谓谚语,是长期以来人民总结社会生活、生产斗争,道德伦理等经验的定型化韵语它具有知识性,哲理性和实践性,其中反映社会生活的谚语具有阶级性,是俗语中精炼而含意深刻、有训诫意义的实用性语种 民间谚语与谜语(2)谚语与歌谣的区别 a.在内容上谚语是经验的结晶具有哲理性,知识性和实践性,有指导和训诫意义;而歌谣重于抒情、写景、叙事它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有的有哲理性和实践性,但多数没有哲理性,也不一定指导实践 民间谚语与谜语“穷人的汗,富人的饭”不种泥田吃好饭,不养蚕花着好丝”财主铜钿,穷人性命”主子晒衣裳,娃子晒脊梁”彝族)“荞子出,饿得哭,荞子熟,倒地头” (彝族) 民间谚语与谜语 “蝗虫不种不植,一味白吃粮食”乌孜别克)这些谚语更精炼,它是生活经验的总结,一针见血地揭示了阶级的对立,具有哲理性,发人深思 b.在形式上,尽管谚语和歌谣都押韵,但谚语比歌谣更凝练、浓缩、概括、短小、精巧,谚语也不象歌谣那样可以更细致地去描绘、铺述和进行反复咏叹。

民间谚语与谜语 C.在流传方式上,歌谣多是通过歌咏流传开来;谚语则着重被引用一般单纯使用的较少,多杂在一定语言环境中使用 民间谚语与谜语  (3)谚语与成语的区别 谚语与成语有一些相同的地方,谚语与成语都是短小精炼的语言,都是固定词组,都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某种哲理性,但它们也有不同之点: 民间谚语与谜语 a.成语比谚语更定型化,约定俗成的范围更大,一般不容许随便换字或颠倒顺序;谚语有一定地方性、民族性,各地方,各民族可以根据自己的的特点加以改变,只在小范围有通行就可以了 民间谚语与谜语 例如“众志成城”这一句表现人民团结起来力量大的成语,不能随意改为“成城众志”或“志众成城”之类,(当然,并列关系的成语有时可以颠倒,如“天翻地覆”变为“地覆天翻”也可以, 民间谚语与谜语 但其它结构不能更换);谚语则不然,同一类的谚语可以更换一些字,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可以说成“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个臭皮匠,变成诸葛亮”等等 民间谚语与谜语  有些谚语带有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尤其是农谚地方性更强;如汉族的谚语“人心齐,泰山移”彝族是“一人能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乌孜别克族是“众人同心协力,可以夷平高山”都是一个意思的不同说法。

民间谚语与谜语 又如农谚南方一般说“春雨贵如油”,内蒙巴盟河套地区却说“别处春雨贵如油,河套春雨庄稼愁” (盐碱地) 民间谚语与谜语 b.成语多为书面语,较生僻;谚语多为口语,较通俗易懂,因能世世代代口耳相传,比成语运用得更广泛,更普遍如成语:“见异思迁”  民间谚语与谜语 谚语“这山望着那山高”或“一山望着一山高” 成语: “因噎废食” 谚语:“不要泼脏水连小孩一起泼掉”或“不要因恨跳蚤连被子一起烧掉” (乌孜别克) 成语:“避重就轻” 谚语:“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民间谚语与谜语 C.成语多是概念,有的还是典故,有的包含着一个具体故事、而谚语是经验的提炼,上升为一种判断、推理或哲理 如“杯弓蛇影”,“画蛇添足”,“叶公好龙”是典故性成语车载斗量”, “陈陈相因”,“断章取义”等是概念性成语 民间谚语与谜语 谚语如“猪嘴里吐不出象牙”,“生姜老的辣,甘蔗大头甜”,“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等等,是由经验上升为判断、推理和带哲理的固定句子 民间谚语与谜语  (4)谚语与俗语、歇后语的区别 谚语是俗语中的一种,但不是所有的俗语都是谚语。

俗语一词,据《苏联大百科全书》所下的定义是:“俗语是一种简洁、形象化的箴言它是一种含意明白、确定,而且往往是夸张的短语……俗语是说话时顺口说出来的,它使言辞更活跃生动” 民间谚语与谜语 俗语是以杂言和散体结构为主的通俗性语言,它多是描述性的,象在成都流行的“巴实”、“敢摸老虎屁股”,“没有后悔药卖”、 “背包袱”、 “找窍门”、“书呆子”等都是俗语俗语本身带有方言性,不是固定句子,也不含什么深刻的哲理意义而谚语一般是总结和传播经验的固定句子,多是说理性的 民间谚语与谜语 歇后语(四川叫“展言子”)也是俗语中的一种歇后”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卷179(郑綮列传)》,可谓“郑五歇后体”开始是一种诗体,后演变为一种语言但歇后语与一般俗语、谚语有别,它的特点是: 民间谚语与谜语 a.歇后语是由前后两个语言片断组成,前一片断是“譬喻”,后一片断是“解答”,但目前有一种趋势,有的人只说前半段,不说后半段即说出前半歇住后半,让人去猜、去领会补出,或自己补出 民间谚语与谜语 如“小葱拌豆腐(歇)一清(青)二白”,“黄鼠狼给鸡拜年(歇)没安好心”耗子钻风箱(歇)两头受气”, “ 猫哭耗子(歇)假慈悲”,“张飞穿针,(歇)大眼瞪小眼”等等。

这显然在语言形式上与谚语和一般俗语直接说出不同 民间谚语与谜语  b.歇后语形象、含蓄、灰谐、幽默,具有趣味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不象谚语那样富于哲理和实践性如,“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串起来的螃蟹——横行不了啦”,“歪嘴婆娘照镜子——当面丢底”,都妙趣横生,不象谚语那么严肃 民间谚语 (5)谚语与格言的区别 格言的语言结构形式是不规则的,有的一句,如“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有的两句,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防民之口,胜于防川”,也有三句、四句的,总之不拘一格,有的押韵,有的不押韵,但多是文语(书面语) 民间谚语与谜语 它的训诫意义特别突出而且偏重于道德伦理方面,要人们把它当成“座右铭”来实行、效法 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是古代格言 民间谚语与谜语 又如“满遭损,谦受益”, “经一事,长一智”谚语虽然也有训诫意义,但它是通俗的口语,多数是押韵的固定句子 民间谚语与谜语 总之,既要注意谚语与成语、俗语、歇后语、格言的区别,又要注意某些相同或相互转化,因此,它们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如上面举的“满遭损,谦受益”的格言,又有“满壶全不响,半壶响叮当”,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谚语,又有成语“骄兵必败”等等。

民间谚语与谜语  2.谚语的主要内容及其分类 目前对谚语的分类有几种情况钟敬文教授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分为四个方面:(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2)反映阶级斗争情况及经验的谚语,(3)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4)歇后语和惯用语 民间谚语与谜语  这种分法较细,基本上包括了谚语的主要内容,但有两点值得商榷:一是分类的标准不统一,前三点是从内容概括的,后一点是从形式讲的,而且把歇后语和惯用语也算作谚语,似乎欠妥,因为二者各有其特点;二是有一些谚语概括不进去,如医药谚语、地方名胜古迹的谚语等等 民间谚语与谜语 张紫晨教授的《民间文学基本知识》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社会斗争的,二是关于生产斗争的,似乎粗了一点,在实际搜集和运用中有些难于把握 民间谚语与谜语 段宝林教授的《民间文学概要》的分法比较具体明确,即把谚语分为:政治谚语,劳动谚语,道德谚语,科学谚语参考以上几种意见,我们认为应分为:政治谚语、道德谚语、职业谚语、科技谚语,此外不便分类的则归入其它谚语 民间谚语与谜语 (1)政治谚语 这一类谚语较之反映阶级斗争的谚语的概念要广泛一些即凡带有政治色彩的谚语都可以划入,其中有传统的谚语,也有新产生的谚语”,“有钱能使鬼推磨”,“人敬有的,狗咬丑的”,“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等。

民间谚语与谜语 反映的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一种带有政治色彩的社会现象,说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又如解放后的新谚语中有:“千条万条党的领导第一条”,“千计万计群众路线第一计”,“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等等,都处有一定政治色彩的,应属于政治谚语 民间谚语与谜语 在政治谚语中,最多的是反映阶级对立、阶级压迫及阶级斗争的谚语如“富家一席酒、穷汉半年粮”,“富人四季换衣,穷人衣穿四季”,这是讲旧社会富人的奢侈浪费,穷人的贫困处境,揭示贫富的悬殊;“土司一言万两金,官印一盖千颗头” (彝旅), 民间谚语与谜语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地主算盘响,佃户眼泪淌”,“鸡不欠鹰的帐,鸡被鹰叼走,羊不短狼的债,羊被狼吃掉”(彝族),这是揭露反动境治者的专横霸道和剥削人、压迫人的谚语 民间谚语与谜语 有压迫就有反抗,不少谚语概括了剥削阶级的本质,喊出了反抗者的声音,总结了斗争的经验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乌鸦只只黑,老鼠人人打”(彝族),“莫听信狐狸的忏悔,莫怜惜敌人的眼泪”(乌孜别克族),“莫指望恶人有羞耻,莫指望暴君有良心” (乌孜别克族),“黄鼠狼说睡大觉,鸡就要打起精神”(彝族),“见蛇不打三分罪”,放虎归山必有患”, 民间谚语与谜语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敢把老虎当马骑,敢把豺狼当狗牵”(彝族),“豺狼最怕野火烧山,主子最怕娃子造反”(彝族)这是教育人们认清天下剥削者的本质,丢掉幻想,起来斗争,不要被其假象和花招蒙蔽而松懈斗志。

这些谚语在旧社会对唤醒人民群众起来和敌人斗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民间谚语与谜语 (2)道德谚语 这种谚语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美德的集大成者,不少谚语显示出了人民高尚道德情操的光辉,并以此教育着子孙后代他们总结出“鸟美在羽毛,人美在思想(勤劳)”,说明人最重要的是内在精神的美 民间谚语与谜语 “宇宙的明灯是红日,人类的明灯是知识”,“知识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乌孜别克族),说明知识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意义而知识从何而采呢?“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路不走不平,人不学不成”,“活到老,学到老”,说明实践、学习是增长知识,智慧的必由之路 民间谚语与谜语 而怎样去学习呢?“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多询多问,博学多闻,耻于询问,孤陋寡闻”强调了学习要虚心、有恒心,要惜时如金,坚持不懈才能有收获 民间谚语与谜语 有不少谚语教人注意自身的道德性情的修养如“心胸宽广的人,世界对他是宽广的;心胸狭窄的人,世界对他是狭窄的”,“男子汉的肚里,装得下三套马车”(乌孜别克族) 民间谚语与谜语 有的谚语劝人尊老爱幼,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家有老,是个宝”,“孩子是人类的果实” (乌孜别克族)。

民间谚语与谜语 有的体现了待人接物的公共道德:“浇树浇根,交人交心”,“要打当面鼓;莫敲背后锣”,“朋友制止你的错误,敌人窃去你的秘密”(乌孜别克),“真正的朋友,不分彝族、汉族,真正的敌人,不分门坎内外” (彝族)等等 民间谚语与谜语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教人要勤劳、勇敢、俭朴,不要懒惰、浪费、贪生怕死,这在谚语中也经常出现;如:“细水长流,吃穿不愁”, ‘怕摔跤子的人只有不举步,怕湿脚的人只有不趟河”(彝族) 民间谚语与谜语 “游手好闲的人抱怨多,辛勤劳动的人光彩多”(乌孜别克族),“勤快人手痒,懒惰人嘴馋”(彝族),“能干的猎人猎取雄狮,能干的青年开拓荒地”(乌孜别克族) 民间谚语与谜语 由于以上两种谚语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但如前所述,也有一些消极颓废甚至反动的谚语产生,这也是不足为奇的 民间谚语与谜语(3)职业谚语 这类谚语在整个谚语中占很大比重,谚和各行备业的职业谚语,其中包括了部分农农谚又包括农业思想、节气、农事以及各种副业的谚语如“七十二行,种田为王”,“农夫不努力,饿死帝王君”,它用朴素的语言阐明了农业是基础的道理 民间谚语与谜语 “靠人粮满仓,靠天空米缸”,“抬头求人,不如低头求土”,主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不懂廿四节气,白把种子下地”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清明多栽树,谷雨要种田”(内蒙),这些谚语要人们把握节气耕种,不要错过太好时机 民间谚语与谜语 “种田不用问,深耕多上粪”,“好种结好桃,好地出好苗”,“九成熟,十成收”,这些谚语从平整土地、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都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供人们学习、实行此外在发展多种经营,搞好副业方面也有不少谚语 民间谚语与谜语 如“桃三李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养得一季蚕,可抵半年粮”,“蚕无夜食不长,马无夜草不肥”,“农家第一宝,六畜挤满槽”,“养猪无巧,栏干食饱’等等 民间谚语与谜语 有一些职业性的谚语,充分显示了职业特点一艺不精,误了终身”, “师傅领进门,巧妙在各人”,这里告诫学艺的人,必须发奋学习,精益求精逗眼的撑船,捧眼的掌舵”,这是相声谚语江湖艺人南北闯,全凭手打嘴唱”,这是卖艺人的谚语 民间谚语与谜语 “船到江心,掌舵一人”,是撑船人的谚语首饰匠敲千锤,铁匠敲一锤”,“在铁匠师傅的手里,铁也能变成水”这些虽然有职业特点,但有的已上升为有普遍意义的谚语了 民间谚语与谜语 (4)科技谚语 这类谚语主要是指有关天文,气象、医药以及一部分农事活动的谚语。

它是由实践上升为规律性的理论判断,具有某种科学性,如“瑞雪兆丰年,“蜻蜓千百绕天空,不过三日雨蒙蒙” 民间谚语与谜语 “立春阳气转,谷雨鸟来全”等等,气象谚语不仅适合于农民,也适合于渔民、牧民、樵夫等,使用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方便 民间谚语与谜语 天文谚语如“星星稀,淋死鸡,星星稠,晒死牛”,“月儿有晕,关窗闭门”等等 地理谚语,其中有反映名胜古迹、地方特色的谚语语,如“剑门天下雄,蛾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青城天下幽”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民间谚语与谜语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黄山归来不看岳”, “苍山雪,洱海月”,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长江万里长,险段在荆江”,“滟预大如象,瞿塘不可上”,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车的羔羊儿一枝花”等等 民间谚语与谜语 有一部分农谚含有深刻的科学道理,或者技术性强的如“伏天棉花锄八遍,绒细好纺多出线”,讲种棉要不误节令勤耕勤锄玉米去了头,力量大如牛”,讲的是去雄选种的杂交优势 “想要来年害虫少,今年火烧田边草”,介绍了除虫害的经验 民间谚语与谜语 我国民间医药十分丰富,在古代便有许多医药谚语。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不少医药谚语的记载,如“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乳长流”,说明“穿山甲”,“王不留行”等药对催乳的作用. “有人识得半边莲,终朝可伴毒蛇眠”,说明“半边莲”治蛇伤的作用 民间谚语与谜语 民间还有“舍命吃河豚”的说法,河豚味美,但不知吃法,可能中毒身死若要健,天天练”,“无事勤扫屋,强如上药铺”,“病后求医,不如病前预防”,这是以预防为主的健身之道,在治病方面,也有不少谚语成为了民间验方, 民间谚语与谜语 如“新蒜解麦毒,生姜自暖肚”,“心痛欲死,速觅延胡”,“针炙拔罐子,病去一半子”, “萝卜上市药铺关门”, “三分吃药七分养”,等等 民间谚语与谜语 民间谜语 民间谜语是民间文学的体裁之一,它一般是人民通过娱乐的形式来表现智慧、测验智慧和培养智慧的一种口头语言艺术 民间谚语与谜语 谜语的基本特征是:它由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谜面是喻体,提出问题,往往用隐喻和暗示的韵文形式,迂回曲折地为人们提供思考的线索,以求解答;而谜底则是本体,是问题的答案 民间谚语与谜语 所以《说文解字》解释“谜”字说:“从言、迷”,即以迷惑性的语言说出谜面,要人们动脑筋去求解答。

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也说: “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其意与《说文解字》相似 民间谚语与谜语 谜语的谜面与谜底是密不可分的,要求配合巧妙,丝丝入扣好的谜语的谜底只能有一个答案,不能有歧义 谜语到底产生于什么时候,历来有不同意见 民间谚语与谜语 刘勰说:“荀卿蚕赋,已兆其体”,又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这就是说刘勰认为谜语最早在荀子时的战国末期已有萌芽,而正式产生于魏代钱南扬在《谜史》中采用刘勰的说法,认为“荀卿之赋,实开两汉隐语之端如《蚕赋》” 民间谚语与谜语 有的认为谜语产生于魏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汉主要依据是孔子的学生颜渊说给路妇猜的头梳谜和荀子《解蔽》中记的空石人善射复以及《汉书》中记载的东方朔与郭舍人斗谜的故事 民间谚语与谜语 也有人认为谜语来源于夏商时代的某些讽刺性短谣 钟敬文先生主编的《民间文学概沦》中说;“谜语大概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产生这一说法是有依据的 民间谚语与谜语 已有文章论证谜语产生在原始社会中、后期从汉族来讲《弹歌》既是反映狞猎劳动的诗歌,也是一则最早的关于狩猎的谜语。

《易经》卦爻辞中的“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也是古代的诗歌兼谜语它的谜面含蓄朦胧,而谜底很明确,即“剪羊毛” 民间谚语与谜语 另外,从解放前有些尚处于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的谜语亦可证实这一推断凉山彝族史诗《勒俄特衣》反映的是母系氏族时代的生活,其中写到石尔俄特和阿龙去寻找父亲, 民间谚语与谜语 到了“滋阿地都”,君女滋尼施色提出谜语诘难他们说:“下面大地上,不(牧)放的三只猎狗,不叫鸣的红脸鸡,不烧的三节木柴,不织的三丈花边不弹的三团毛毛,不吃的三斤盐巴,这些是什么?石尔俄特在妹妹的帮助下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不(牧)放的三只猎狗,是指 民间谚语与谜语 林中的狐狸;不叫鸣的红脸鸡,是指蕨草下的野公雉;不烧的三节木柴,是指家中的祖灵;不织的三丈花边,是指天空的彩虹;不弹的三团毛毛,是指山间的白云;不吃的三斤盐巴,是指深谷的冰块” 民间谚语与谜语 东北的鄂温克人,到全国解放时仍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他们也有一些简单的谜语,如“兄弟赛跑永无胜负”谜底为两条腿,“会走动而无踪迹”谜底为桦树皮船等等以上事实说明谜语的产生很早,并逐步在民间流传,后来才发展到有文人创作的各种谜格的谜语。

民间谚语与谜语 2.谜语的基本内容及其分类 谜语的题材十分广泛,很难绝对划分穷尽,只能相对地大致分类,其分类的标准不同,类别也有所不同如从内容分,可以分为物谜,事谜、字谜等;从结构分,可以分为单谜、组谜和连环谜等等 民间谚语与谜语 物谜:这是民间谜语中最多的一类:它以具体事物为谜底,涉及面极广:如自然现象、动物、植物、建筑、人体、食品、器皿、用具、医药等等,例如: 民间谚语与谜语 东方有个美红娘,忙忙碌碌过西厢; 睡到早晨五更起,红娘跳出粉红墙太阳) 这则谜语把太阳拟人化,它抓住太阳的色彩和从早上升起,由东到西运行的特点,描绘出一个活泼可爱、朝气蓬勃的“红娘”——太阳的形象又如; 民间谚语与谜语 山里的壳,田里的肉, 穿着衣服洗澡,脱下衣服吃肉粽子) 这则谜语运用诡词法,故意违背常理地“纤巧以弄思”,来迷惑猜谜者,同时又把棕子的特征,深藏在谜面之下,当谜底一亮,使人恍然大悟,感到底面扣合极为贴切 民间谚语与谜语 再如: 石头秃秃不是山,双脚奔走不出关, 雷声隆隆不下雨,雪花飘飘不觉寒石磨) 它用描写法,把两扇磨子重叠的形状, 以及推磨的情景描绘了出来,极为生动。

民间谚语与谜语 事谜:它以一定的动作、行为或某些事件为内容和谜底有关生产劳动、家庭生活和自然现象的居多有时事谜与物谜很难严格区分如上面举的“磨子”,如果从形状来说谜底是“磨子”,就是物谜 民间谚语与谜语 如从它的动作性的角度讲也可以说是“推磨”,这就是事谜所以事谜与物谜的分类是相对的,一般讲,物谜多是静止的,事谜则偏重于活动的,而且特别要描述动作的过程例如: 民间谚语与谜语 面朝泥水背朝天,手执仙花水面点, 由青变黄生珠粒,由黄变白可卖钱插秧) 这则谜语描述了插秧时的状况以及秧苗长大结稻穗,由稻穗打为谷粒,由谷粒再打成白米上街卖等全部过程又如: 民间谚语与谜语 远看观音坐莲, 近看猴子打拳, 身上没有半根纱, 手里又拿四两棉 (洗澡) 民间谚语与谜语 这个谜语以幽默风趣的口吻,写出洗盆浴的情况,很有趣味性此外,也有不是描述过程的事谜如: 妈有眼,爸有眼, 养下儿子没有眼, 吓得妈妈乱叫喊鸡下蛋) 民间谚语与谜语 这则谜语主要不是写鸡下蛋的过程,而是抓住鸡是卵生这一特殊性来描绘出乎人们常理的现象,因而较好地收到了“回互其词,使人昏迷”的艺术效果。

民间谚语与谜语 字谜:以汉字为谜底人们利用汉字的形、声、义以比喻、双关、象形等手法来构成浅显易懂,妙趣横生的字谜 民间字谜与文人字谜相比,一般是常用字,数量少而简单很少有复杂的文字游戏 民间谚语与谜语 民间字谜中,用字形拆散构成的谜语最多如; 四退八进一 (日字) 有用字义构成的谜语如, 顺着念,花丛飞, 倒着念,比糖甜 (蜜蜂) 有用同音字构成的谜浯如: 大字(自)多一点,不读天、太、犬 (臭字) 民间谚语与谜语 此外还有运用比喻、双关、象形等修辞手段来构成字谜,与上述的物谜、事谜有相似之处 民间谚语与谜语 谜语以其结构来分,除了以上例举的单谜外,还有组谜所谓组谜,指在一个谜语中谜面描述的不止一件事物,而它们之间相互有联系,或构成一个统一的画面,谜底在两个以上,一般由四个构成例如: 民间谚语与谜语 天挂灯,地泼油,树摇手,山白头 (日、雨、风、雪) 这里,天与地相对应,树与山相对应,统一在一个画面中,实际上指四种自然现象又如, 民间谚语与谜语 一个论长说短,一个尖嘴快舌, 一个觅人破绽,一个有冷有热尺、剪刀、针、熨斗) 这仿佛是四个有缺点的姑娘的行为,既形象又贴切,谜语中还有一种连环迷。

民间谚语与谜语 即从一个谜语开始,其谜底引出新的谜面,下一个谜面又接上一个谜底,环环相扣,连续不断例如: 问:一只蛤蟆,四脚儿拉叉, 囫囵吞人,肚里说话——是个啥? 答:是个房 民间谚语与谜语 问:说是房,不是房, 又没有家什又没梁——是个啥? 答;是个窑 问:说是窑,不是窑, 四四方方水上漂——是个啥? 答:是个船 民间谚语与谜语 问:说是船,不是船 又有银子又有钱——是个啥? 答:是个印……等等 以上不管那一种谜语,都不能离开谜语的基本特征,否则就不是谜语,而是一般的歌谣、顺口溜之类了 民间谚语与谜语 民间谚语与谜语 民间谚语与谜语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