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山岭区和平原地区公路的选线

ap****ve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3.64MB
约123页
文档ID:121684250
山岭区和平原地区公路的选线_第1页
1/123

山岭区和平原地区公路的选线 一 基本特征 1 自然特征 平原主要是指一般平原 山间盆地 高原等地形平坦地区 其 地形特征是地面起伏不大 一般自然坡度都在3 以下 其地形 地物特征是 1 耕地多 除泥沼 盐渍土 河谷漫 滩 草原 戈壁 沙漠等外 一般多为耕地 2 居民点多 且 分布有较多的各种建筑设施 居民点较密 交通网系较密 3 农田渠网多 在农业区农田水系渠网纵横交错 在城镇区则建筑 电讯管网密布 4 河网湖区多 在天然河网 湖区 还密布 有湖泊 水塘和河岔 从地质和水文条件来看 平原区一般不良地质现象较少 但 有时会遇到软土和沼泽地段 另外 平原区地面平坦 往往排 水较困难 地面积水较多 地下水位较高 平原区河流较宽阔 比降平缓 泥沙淤积 河床低浅 洪水泛滥较宽 2 路线特征 平原地区地形对路线的约束限制不大 路线平 纵 横三方 面的几何条件很容易达到标准 路线布置主要考虑地物障碍问 题 其路线特征是 平面线形顺直 以直线为主体线形 弯道 转角一般较小 平曲线半径较大 在纵面上 坡度平缓 以低 路堤为主 路线布设除考虑地物障碍外 一般没有太大困难 二 布线要点 l1 以平面为主安排路线 选线时 首先在起 讫点间把经过的城镇 厂矿 农场及 风景文物点作为大的控制点 在控制点间通过实地视察进 一步根据地形条件和水文条件选择中间控制点 一般较大的 建筑群 水电设施 跨河桥位 洪水泛滥线范围以外以及其 它必须绕过的障碍物均可作为中间控制点 在中间控制点之 间 无充分理由一般不设转角点 在安排平面线形时 既要使路线短捷顺直 又要注意避 免过长的直线 可能条件下多采用转角小 半径大的长缓平 曲线线形 纵面线形应综合考虑桥涵 通道 交叉等建筑物的要求 合理确定路基设计高度 注意避免纵坡起伏过于频繁 但 也不应过于平缓 而造成排水不良 l 2 正确处理路线与农业的关系 处理好公路与农田规划 农业灌溉 水利设施的关系 是平 原选线的重要问题 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占用田地要与路线的作用 对支农运输的效果 工程数量 及造价 运营费用等方面因素全面分析比较确定 既不能片面 求直占用大量良田 也不能片面不占某块田 使路线绕行 造 成行车条件差 2 注意处理好路线与农田水利的关系 线路布置要尽可能与 农业灌溉系统配合 除特殊情况外 一般不要破坏灌溉系统 布线要注意尽量与干渠平行 减少路线与渠道相交 最好把路 线布置在渠道的非灌溉区一侧或渠道的尾部 如下图 布线时应优先考虑I方案 II方案次之 III方案则 应避免 当路线与渠道方向基本一致时 应考虑沿渠道布线 注意堤路结合 桥闸结合 以减少占田和便利灌溉 3 注意筑路与造田 护田结合 可能条件下 布线要有利于造田 护田 路线通过河曲地带 当水文许可时 可考虑路线直穿 裁弯取直 改河造田 缩 短路线 或减少桥涵 如例图的布线方式 当路线靠近河边低洼村庄或农田通过时 可考虑靠河岸布线 围滩造田 护村 如例图为某公路采用沿河布置路线 借石填筑路堤 使一百多亩河地 变为良田 并保护了村庄 4 路线布置要尽可能考虑为农业服务 布线时要注意与农村公路和机耕道 的连接以及土地规划相结合 较多地靠近一些居民点 考虑地方交通工具的 行驶 以方便群众 支援农业 3 处理好公路与城镇关系 平原区有较多的城镇 村庄 工业区及其它公用设施 路线 布置应正确处理好服务与干扰 穿越与绕避 拆迁与保留的关 系问题 1 国防与高等级干线公路 应尽量避免直穿城镇 工矿区和居民密集区 以减少相互干扰 但考虑到公路对这些地区的服务性能 路线又不宜相离太 远 必要时还应考虑支线联系 做到近村不进村 利民不扰民 既方便运输 又保证安全 布线时注意与地区规划相结合 2 一般沟通县 区村直接为农业运输服务的公路 经地方同意可穿越城镇 但要注意有足够的视距和行车道路宽度 应考虑行人的需要 和必要的交通 设施 以保证行人和行车的安全 3 路线布设应尽量避开重要的电力 电讯及其它重要的管线设计 当必须 靠近或交叉时 应遵守有关净空和安全距离的规定 尽量少拆或不拆各种电 力 电讯和建筑设施 4 注意与铁路 航道 机场 港口 已有公路等交通运输配合 以发挥交 通运输的综合效益 4 处理好路线和桥位的关系 1 大 中桥位常常是路线的控制点 但原则上应服从路线总 方向并满足桥头接线的要求 桥路综合考虑 一般情况下 桥 位中线应尽可能与洪水的主流流向正交 桥梁和引道最好都在 直线上 位于直线上的桥梁 如两端引道必须设置曲线时 应 在桥两端以外保持一定的直线段 并尽量采用较大平曲线半径 当条件受限制时 也可设置斜桥或曲线桥 要注意防止两种 偏向 一种是单纯强调桥位 造成路线过多地迂绕 或过分强调 正交桥位 出现桥头急弯影响行车安全 另一种只顾线形顺直 不顾桥位 造成桥位不合适或斜交过大 增加建桥困难 如上图 路线跨河有三个方案 就桥梁而言 方案较好 但 路线较长 就路线而言 方案里程最短 但桥梁多 且都为 斜交 方案则各桥均近于正交 线形也较舒顺美观 三个方 案都有可取之处 因这条路交通量甚大 且有超车需要 故采 用 线 在设计桥孔时 应少压缩水流 尽量避免桥前壅水而威胁河 堤安全和淹没农田 尤其上游沿河有宽阔低洼田地时 虽壅水 水位提高不多 但淹没范围却往往很大 2 小桥涵位置原则上应服从路线走向 但遇到斜交过大 夹角大 于45度时 或河沟过于弯曲时 可考虑采取改沟或改移路线的 办法 调整交角 布线时应通过比选确定 3 路线采用渡口跨河时 应在路线基本走向确定后选定渡口位置 渡口位置要注意避开浅滩 暗礁等不良河段 两岸地形要适 于码头修建 5 注意土壤水文条件 确保路基稳定 1 在低洼地区布线时 应尽可能接近分水岭的地势较高处布线 以使路基具有较好的水文条件 2 路线通过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带 布线时要注意保证路基最小 填土高度 低填及个别挖方地段要注意排水处理 3 路线要避免穿过较大湖塘 水库 泥沼地带 不得已时应选 择最窄 最浅和基底坡面较平缓的地方通过 并采取保证路基稳 定性措施 4 沿河布线时 应注意洪水泛滥对路线的影响 一般应布线于 洪水泛滥线以外 必须通过泛滥区时 桥梁 路基应有足够的高 度 以免洪水淹没 并应对路基边坡防护加固 避免冲毁 5 4 山岭区公路选线 一 基本特征 1 自然特征 山岭地区包括分水岭 起伏较大的山脊 陡峻的山坡 一般地 面自然坡度在20度以上 其主要自然特征是 l1 山高谷深 地形复杂 山脉水系分明 l2 石多 土薄 地质复杂 l3 水文条件复杂 l4 气候条件多变 变化的山区地形和地貌 引起多变的气候 1 山高谷深 地形复杂 山脉水系分明 由于山区高差大 加之陡峻的山坡和曲折幽深的河谷 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地形 这就使得公路路线弯急 坡陡 线形很差 给工程带来困难 但另一方面清晰的山脉水 系也给山区公路走向提供了依据 因此 在选线中摸清山 脉水系的走向和变化规律 对于正确确定路线的基本走向 选择大的控制点是十分重要的 2 石多 土薄 地质复杂 由于山区的地质层理和地壳性质在短距离内变化很大 地质 构造复杂 加之气候 水文及其它大气候因素变化急剧 引起 强烈的风化 侵蚀和分割作用 不良地质现象 如 岩堆 滑塌 碎落 泥石流等 较多 这些 直接影响着路线的位置和路线 的稳定 因此 在山区选线工作中 认真作好地质调查 掌握 区域地貌和地质情况 摸清地质不良现象的规律 处理好路线 与地质的关系 并在选线设计中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对于确 保线路质量和路基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外 山区石多 土薄给公路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石料料场 3 水文条件复杂 山区河流曲折迂回 河岸陡峻 比降大 水流急 一般 多处于河流的发源地和上游河段 雨季暴雨集中 洪水历时 短暂 猛涨猛落 流速快 流量大 冲刷和破坏力很大 这 样复杂的水文条件 要求在选线中正确处理好路线和河流的 关系 选择好桥位并对路基和排水构造物采取必要的加固措 施 确保路基稳定 4 气候条件多变 变化的山区地形和地貌 引起多 变的气候 一般山区气温较低 冬季多冰雪 特别是海较高的山 区 一年四季和昼夜温差很大 山高雾大 空气较稀薄 气压较低 这些气象特征对于汽车行驶的效率 安全和 通行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 这些在选线时应充分考虑 2 路线特征 由于自然条件复杂 地形变化很大 使得路线在平 纵 横三方面受到很大限制 因而技术指标一般多 采用低限 在所有自然因素中 高差急变是主导因素 因此 在路线布设时 一般多以纵面线形为主安排 路线 其次是横面和平面 在选线时要注意分析平 纵 横三方面因素 结合影响路线的主要自然因素 综合考虑 求得协调合理 一般按照道路行经地区的地貌和地形特征 可分为 l 沿溪线 l 山腰线 l 越岭线 l 山脊线 上述四种路线是山岭区布置路线的形式 但是在山区一条公 路的总长度中 应根据地形地貌 分段选用不同的路线形式 互 相连接沟通 所以 常常是由沿溪线转到山腰线 有时由山腰线 转到山脊线或越岭线 1 沿溪线是沿着山岭区内河溪的两岸布置路线 这 种路线在平面随河溪的地形而转动 在纵面上坡度 平缓 在横面上路基形状适宜 路线走向与河溪的 方向相一致 在路线走向脱离河溪方向时 这种路 线即不能采用 必须转为其他路线形式 2 山腰线是在山坡半腰上布置路线 这种路线是随 着山坡而行 平面线形可能弯曲较多 纵坡比较平 缓 路基多半挖半填式 有时需要修建挡土墙 3 越岭线是路线走向与山脉方向大致垂直而需在垭 口穿越时 常常采用 这种路线须适当盘绕 提升 高程 所以纵坡较大 有时需要修建隧道 4 山脊线是路线走向与山顶分水岭线大致平行时采 用 这种路线大多是在山脊一侧布置 所以 平面 线形 纵坡和横断面都较易处理 问题在于如何把 路线由山下提引到山脊上来 如果地形困难无法提 引 则不能采用这种路线形式 在下图的纵断面示意图中 可以看出各种路线形式在纵 断面上有各自的特点 首先是沿溪线的纵坡 它是相当平缓 的 自0K至6K一段 因为地形关系 有一些不大的起伏 至 6K以后 即很平缓了 其次再看山脊线 在0K至2K之间有较 大纵坡把路线提升而上 自8K至l8K是相当平缓的 自18K至 21K又将路线向下引至河边 越岭线自6 5K由河边引上山顶 在l2K处过垭口 然后由垭口又向下引至河边 这一上一下的 两段 都具有较大的纵坡 至于山腰线的情况 是介于沿溪 线和山脊线之间 而呈现较山脊线纵坡小又较沿溪线纵坡稍 大的中间特征 二 沿溪线 1 沿溪线路线特征 沿溪线是指公路沿一条河谷 河岸 方向布设路线 其基 本特征是路线总的走向与等高线一致 n适用条件 路线主要控制点在山谷一侧 相对高程不大 沿溪线主要有利条件是 1 路线走向明确 由于沿溪线路线沿河流 或溪谷 方向布线 因此除个别 冗长河曲外 一般无重大路线方案问题 如下图为路线走 向沿河流方向布置情况 2 线形较好 除个别悬崖陡壁的峡谷地段和河曲地带外 一般的开阔河谷 均可有台地利用 因而路线线形标准较易达到 线形较好 同 时 由于河床纵坡一般都较路线纵坡为小 个别纵坡陡峻 跌 水河段除外 因而路线纵坡不受限制 很少有展线的情况 平面受纵面线形的约束较小 3 施工 养护 运营条件较好 沿溪线海拨低 气候条件较好 对施工 养护 运营有利 特别在高海拔地区更为有利 另外 沿溪线傍山临河 一般砂 石 木材都比较丰富 水流方便 为施工养护提供了就地取 材的条件 4 服务性能好 山区城镇和居民点大多傍山近水 沿河分布 特别是在河 口三角地区 人口更为密集的地方 路线走沿溪方案 能 更好地为沿线居民点服务 发挥公路的使用效益 5 傍山隐蔽 利于国防 沿溪线线位低 比山脊线和越岭线的隐蔽性好 战时不易 破坏 沿溪线也有一些不利的条件 有时不利因素突出时 往 往成为否定沿溪方案的理由 其主要不利条件是 1 受洪水威胁较大 洪水是沿溪线的主要障碍 沿溪线的线位高低 工程造 价 防护工程量等直接受洪水的影响 处理好路与水的关系 是沿溪线布局的关键 2。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