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考研笔记

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2.91KB
约29页
文档ID:57011590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考研笔记_第1页
1/29

1第七章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一、社会分化 二、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三、当代社会中的阶级划分 1. 新中间阶级:19 世纪后期特别是 20 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经济和社 会 中作用的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突出特征是管理阶层的 出现,他们又被成为“新中间阶级” 2. 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莱特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置于阶级划分的首要地位,将资格认 定性技能作为次于生产资料占有和组织资产能力的从属地位 四、等级,身份与种姓 1.等级制度: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将阶级差别用居民等级划分而固定下来的制 度 2.身份制度: (1). 指在一定的情境中对角色所做的区别,即人们在角色关系网络中所处的地位, 是社会互动使用的概念 (2). 指人们对社会结构中某一位置的评价,是关于社会声望和社会名誉的评价 3.种姓制度:是一些国家采取的封闭型的社会分层制度,在这些国家,一个人在社 会层次中的地位是先赋的,且这种地位终身不变第二节 社会分层 一、社会阶层的含义与特点 1.社会学定义: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 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

2.讨论社会阶层问题时的两种观点: (1). 它是对社会群体的等级层次的反映,是一种不平等关系; (2). 在一定条件下,它反映了剥削和压迫的关系 3.特征:社会阶层的划分具有多元特征,即社会阶层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方 面的不平等 4.研究意义: (1). 是阶级分析的深化 (2). 是阶级分析的必要补充 (3). 在非阶级社会中,阶级分析是认识社会结构的基本视角 二、社会分层的理论与标准 1.定义:根据某种标准将社会成员分属为相应社会阶层的过程,指社会成员因各种 原因而进入社会各阶层的客观过程 2.理论: (1).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三位一体分层理论)社会阶层划分有三重标准:财富——经济标准;权利——政治标准;声 望——社会标准财富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会具有较多财富和经济能力 的人在市场处于更有利地位 (注意:财富不等于经济收入,通过继承得 到的财富同样能够证明自己的经济地位)权利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即使在遇到反对时也能实现自己的意志 的可能性他认为取决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和科层组织的管理2职位有关声望是个人在其所处社会环境中所得到的声誉和尊敬认为声望是根据 消费原则来划定的,以特定的生活方式为特征。

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时是相互联系,有时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但 是这三个标准又相互独立,每一个都可以单独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独 立性意味着不是在任何情况下三者都同等重要 (2). 其他分层理论索罗金的多元分层理论伦斯基的分层理论 3.社会分层的方法 (1). 客观法:定义: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标准,如收入、受教育程度等对人们 进行层次划分的方法优点:客观,较少受到人们价值观影响 (2). 主观法(主观评分法):定义:由人们根据某种标准,对自己的情况进行分类,指出自己所属阶 层的方法目的:测量人们的阶级归属意识 (3). 声望法定义:由熟悉社区的人按照事先规定的分层标准,对本社区成员进行阶 层分类的方法优点:可以对社区成员的声望进行排列;可以了解各种因素对声誉的影响,并发现公认的声望分层标准 4.社会分层标准:为了全面反映社会分层状况,综合性的社会分层标准会比单个标 准更有效常用社会经济地位指标 5.职业分层 (1)指通过人们对某种职业所对应的经济收入、权力地位和社会声望进行评 价,从而对多种职业进行排序的社会分层方法社会学家使用较多 (2)研究结果:在各国,那些具有较高技术水平、教育水平以及在社会中具 有较高权利地位的职业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从事体力劳动、技术水 平较低、又缺乏权利的职业的社会地位评价都较低。

6.地位一致与地位相悖 (1). 地位一致定义:一些社会群体或职业在不同的分层体系中的位置排序顺序大 体一致反映:各种社会资源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分配相对集中的情况,但 高度的地位一致蕴含着社会冲突 (2). 地位相悖定义:一些社会群体或职业在不同的分层体系中的位置排列完全相 反反映:各种社会资源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分配较为分散的状况,反映 着社会结构多元化 三、社会分层的功能 1.功能论3(1). 代表人物:帕森斯、戴维斯 (2). 观点:社会分层是客观存在的,在维持社会方面具有某种有益的功能 (3). 缺陷:难以对某些先赋地位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4). 反功能:不能向人们提供平等地获得扮演重要社会角色的机会,抑制了 人们发挥其才能 2.冲突论 (1). 代表人物:马克思、达伦多夫 (2). 观点:社会分层制度是由有权势者的利益促成的,它是利益集团的价值标准 的表现,这种分层实际上包含着不平等,并且妨碍了社会最理想地发挥其功 能 3.关于社会分层与社会平等问题 (1). 社会分层机制:建立在先赋地位之上的社会分层制度是不合理的,现代社会 需要自治性的社会分层制度做到这一点需要机会平等的机制。

(2). 社会分层中的不平等程度:社会分层以不平等为基础,过分的不平等会带来 社会冲突理想化的解释是在社会分层中保持是适度的不平等即社会认可 的不平等,它首先建立在机会平等的获得地位的基础之上,另外,社会有一 种平衡过分不平等的制约和补偿机制 (3). 现代社会的理想结构模型:尽量缩小下层社会的规模同时扩大中、上层规模 这种社会结构中阶层之间在经济、权利方面的差距较小,内在冲突较小,社 会结构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第三节 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与类型 1.含义:人们在社会结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2.判断某种变动是否是社会流动标准:当事人在社会结构中获取或占有他所期望的 资源的机会是否发生了变化 (社会流动中更关注职位、职业的变化,因为是人们 主要的社会地位的代表) 3.类型 (1). 按社会流动方向垂直流动(纵向流动) 定义:指人们在同一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地位的变动 分类:向上流动、向下流动 基本假设:处于较高阶层的人有比较多的获取自己所期望的资源的机会水平流动(横向流动) 定义:指人们在同一社会阶层内部社会地位的变动 对当事人获取或占有经济资源、权利、声望的机会没有影响或没有明确 影响。

(2). 按流动主体特征群体流动 定义:是较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可能是无组织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 可能是向上的,可能是向下的 关注重点:流动规模可能对社会结构发生影响个人流动:是个体的流动,反映了一个人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地位的变化4(3). 按流动的参照基点代际流动:子代相对于父辈而言社会阶层地位的变动一生流动 二、社会流动的模式 1.社会流动模式 (1). 开放式流动:社会成员在各阶层,枝叶间流动不受限制性限制的流动模式 (2). 封闭式流动:社会成员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流动的社会流动模式 (3). 混合式流动:在一个社会中既有开放式流动,又有封闭式流动成员可以在 一定范围内,甚至是一些社会阶层之间进行流动,但是他们不能进入另一个 封闭的领域 2.精英的流动 (1). 精英: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才能的成员 (2). 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精英这一概念与道德或名誉无关,它只是指在一定活动圈子中“具有最 高才能指数的人” 对精英的分类:在政府中直接或间接发挥相当作用的人所组成的统治者 精英、由其他人组成的非统治精英精英循环原因:社会的变化和精英能力的丧失、精英地位与能力已不平 衡精英循环:非上层阶层的某些人转变为精英人物而替代老精英精英循环受阻原因:统治精英或非统治精英拒绝来自公众的更具才华的 成分的输入精英循环受阻结果:社会秩序衰败、国家和社会失衡、并导致社会堕落;新的精英用暴力推翻过时的、无能的统治者精英。

3.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1). 社会结构性质 (2).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 (3). 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4). 家庭背景 (5). 社会网络资源 三、我国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我国传统社会分层与流动 (1). 分层比较简单,社会流动的规模较小,也不剧烈 (2). 中国社会结构呈现明显的稳定性,甚至成为一种“超稳定结构” ,社会分化, 社会流动都不显著 2.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状况 (1). 改革之前我国的社会分层状况 (2). 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结构变复杂化表现: 原来的以政治为标准的社会分层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同时在较大范 围内经济分层变得越来越重要;5受上述因素影响,原来的阶层内部发生了剧烈分化 社会上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如私营企业主阶层、失业者阶层等 (3). 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流动城乡之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所释放的剩余劳动力大量进入城镇,取得 了获取更好的经济成就的机会在城市内部,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变化, 大大促进着城市劳动者的职业流动在农村,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变化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 及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地区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差距使农村的分化加 剧。

3.我国的精英流动 (1). 精英循环: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其精英是非连续的,即现在的精 英并不是原来的精英 (2). 精英再生产理论: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过程中其精英是连续的,即同一批人 又一种精英向另一种精英转化具体指政治精英转变为经济精英暗含的假 设是在改革过程中政治精英所拥有的政治资本变为了经济资本6第八章 社区 第一节 社区概述 一、社区的概念与构成 1.1887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 2.定义:是一种成员之间唇齿相依、感情深厚、关系协调、靠习惯和共同的价值来 维系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一个共同体 结合中国的情况,可以认为社区是聚集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 共同体 3.构成: (1). 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 (2). 一定的地域界限 (3). 共同的社会生活 (4). 社区文化 (5). 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社区的类型 1.按功能:经济型社区、行政型社区、文化型社区、宗教型社区 2.按规模:巨型社区、中型社区、微型社区(按照人口和地域两个特征) 3.按形成方式:自然社区、人为规定的社区 4.按综合标准:农村社区、城市社区 5.虚拟社区: (1). 定义:由网民在网络空间进行交往而形成的具有某种身份认同和互动功能的 共同体。

(2). 特性:以计算机、移动等高科技通讯技术为媒介由具有共同兴趣的人们组成成员身份相对固定,相互之间能够感觉到其他成员的存在互动具有群聚性 三、社区研究 1.定义:也叫社区分析,是在一定时空坐落中描述该社区居民赖以生活的基础和社 会结构,并发现其内在逻辑或规律的研究工作 2.芝加哥学派的社区研究 (1). 芝加哥学派繁荣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培养 出来的学者组成的,注重经验研究,倡导并从事社区研究而形成的学术派别 代表人物,帕克 (2). 特点:把社会作为实验室,深入实际去观察社会,并对此作出解释 (3). 观点:把社区视为社会活动的空间单位,研究社区居民及其活动的区位分布, 通过区位关系来反映、透视社会关系 3.我国的社区研究 (1). 历程:20 世纪 30 年代以吴文藻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生发起的40 年代我国的社区研究有较大发展20 世纪 70 年代末社会学恢复重建之后,我国的社区研究重新开始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城市社区的研究也得到明显发展,并在一定程 度上推动着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7(2). 角度:人文区位学角度文化人类学角度社区系统理论研究角度第二节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一、农村社区 1.定义:也称乡村社区,指的是主要以农业活动为基础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 体。

2.组成方式:以村落为单位的家族聚居方式 (从区位结构角度来看) 3.生活基础:耕种土地,或者。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