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年7月15日 - 1669年10月4日)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台湾简称为林布兰特伦勃朗早年从师.拉斯特曼 ,1625 年在家乡开设画室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个人简介,伦勃朗(也翻译成林布兰特)生于荷兰莱顿,父亲是磨坊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他们共有九个孩子 伦勃朗14岁进莱顿大学;17岁去阿姆斯特丹向历史画家拉斯特曼学画;1627年21岁时已经基本掌握油画、素描和蚀刻画的技巧并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回家乡自己开画室招徒作画,期间画了许多自画像;1631年离开莱顿去阿姆斯特丹,30年代就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画家他的肖像画风格人物安排具有戏剧性,深深打动人心,他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供不应求他对戏剧很感兴趣,经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1650年代后,他的画更为宽阔有力,利用迭色使画面更加有立体感 从1640年代开始,他经常到乡村漫步和作画,创作了许多反映大自然的素描和版画,风格质朴。
1661年是他作画最多的一年,1663年以后就作画较少,结交了许多中下阶层的市民,眼界更为开阔,技巧更为成熟,创造力达到顶峰 伦勃朗和他的妻子生有4个孩子,只有最小的一个存活,但他妻子在生孩子后不久去世,他和女仆住在一起,女仆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为此受到教会的正式谴责为“罪恶的生活”由于他为了画画经常采购大量的衣物和绘画工具,从不计较财产,所以很快就到了破产的边缘1669年他在贫病中去世,身边只有女儿陪伴,死后葬在西教堂一个无名墓地中《伦勃朗自画像 》,伦勃朗·马尔曼松·里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荷兰现实主义绘画巨匠,十七世纪欧洲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伦勃朗半生富足、半生潦倒,传世的油画有600幅之多但是,由于直到死后其艺术价值才为世人广泛认识,其名声日显而赝品陡增以至出现“伦勃朗一生画了600幅油画,其中有300幅在美国”的尴尬局面,这也给考证留下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1968年在伦勃朗逝世300周年纪念的时候,荷兰的6位专家以包括当时最新的技术等诸多手段对散布在全世界的原来认定的600幅真迹再次进行鉴定的时候,得出的结论是只有350幅靠得住。
伦勃朗先后结婚两次,妻子给这位艺术家带来丰富的美感,她直接作为模特儿被留在画家的一部分杰作中《夜巡》,伦勃朗《夜巡》赏析,《夜巡》(1642年)是伦勃朗一生中最著名也最引起争议的画,也因着这幅画引起的一场诉讼,给艺术家带来了悲惨的晚年 因为当时的画坛上的习惯,是军人的群像必须按照身分和军阶分配到画面的相对应的位置上但伦勃朗却一反陈规,大胆的构思出新的布局,有节奏地处理了画面人物,使画面极富戏剧性、表现性,展现出了一个轻松、生动却又有序的场面画面以中间两个中心人物向两旁扩开,营造了一种气势和积极的氛围,光线巧妙的运用给画面增添了一丝神秘感(难怪他被称为光与色的大师),人物动态富有生气,小女孩的插入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富生活气息和给予观者猜测、联想的空间 然而,如此妙的创意与美的表现,却遭到订货者的否定与拒绝,和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反对,人们似乎对墨守陈规更欢迎!画面布局的转变、表现手法的创新和每个人的形象的清楚程度不同等等原因,使得这幅画一面世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巡警们也因为出同样的钱却不能在画上有同等的地位而向画家提出抗议为了索回画金,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把此事诉诸法庭,并对画家进行大肆攻击 同年(1642年),伦勃朗的妻子去世,加之《夜巡》带来的争议与官司,和因他曾以妻子莎士基亚的裸体为模特儿画过一些宗教题材的历史画,而遭到维护旧道德的人们的非议,使得伦勃朗的事业开始如星损落,他的幸福生活从此宣告终结。
此后,他的顾客渐渐稀落,弟子也不再登门……最后他落得负债累累、拍卖财产的结局…… 最令我感动与敬佩的是伦勃朗的坚持!他不畏社会言论,在患难困苦中依然坚持自己的艺术信念、审美观念和现实主义艺术原则《解剖课》,《蒂爾普教授的解剖課》,倫勃朗的成名作《蒂爾普教授的解剖課》,突破荷蘭傳統的團體肖像畫的呆板程式,他力求在作品中,以顯眼的人體姿態和邉觼肀磉_最巨大的內心情感在構圖和人物神態上均處理得逼真而生動,因而受到好評畫家應阿姆斯特丹外科醫生行會委托,爲他們的行會成員畫團體肖像畫家爲了使人物形象集中且有主次,畫中人物形象又要保持同等地位,各得其所、皆大歡喜借上解剖學課來刻畫每個人的面貌和性格特征局部·圖一)畫面上右側那個主要人物,即是醫學博士蒂爾普教授,其余七人也都是真實的人物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幅富有情節性的肖像畫主講人是著名的醫學博士蒂爾普醫生,他作爲主要人物,占有畫面的一側主要位置,其余人物以各自專注神態,有變化地穿插安排在一個有深度的平面上,使每個人物所處的位置互不遮擋,並且不受透視影響,大小基本相同,否則訂畫人是不接受的我們從這幅畫上看到了畫家倫勃朗的構思能力:蒂爾普教授在講述解剖原理與手術實踐的方法,顯得十分老練的樣子,七位學者則凝神察看,聆聽老師的講述。
七位學者:有的情不自禁地湊上前來吃驚而專注地看著教授所示的地方;有的手拿教材默默地思索;有的好象茅塞頓開;有的又好象如夢初醒,表情豐富且個性鮮明光線是從左邊射來的,正好落在屍體和所有人物的臉上,使人物的臉部被描繪得更傳神,這生動的姿態,在這冰冷、蒼白的屍體的反襯下顯得異常生動畫家還在右下角斜放著一本很大的解剖學講義,這一道具從構圖上看,也是藝術家的高妙經營《浴女》,倫勃朗《浴女》,倫勃朗《浴女》:畫中正待洗浴的女子正寬衣下水,神情微妙,初試水溫,顯出欣喜之情倫勃朗所塑造的女性,女性自身的魅力,即親切、自然、真實的體態打動觀小此圖中色調柔和趨於暗色在從高處投來的神祕光束映照下,人物彷彿從陰影中浮現出來,走向觀賞者貼身衣裳的白色和肌膚的明亮色調,突出了人物的形體,層次變化細微而豐富她身後的衣服金黃與紅色相間,愈發襯托出她身上的白衣以及撩起衣擺的憨態樸實無華倫勃朗哂秘S富的光和色,如此自然純樸地創造出他所喜愛的形象,令人又一次嘆為觀止家以豪邁直率的筆觸畫出白色貼身衣料,反襯出女子細膩平滑的肌膚紋理紅色金色的華麗外衣疊放在岸邊,溪水中清楚映照出衣物和女子的倒影她向上提起的裙擺下有一小團陰影,那裏散發著她身體的熱氣,裏面夾雜著一點汗味。
看到水,她臉上的表情是喜悅的綿綿的水正好迎合了她心底的柔軟,似乎她的一天也將在這裏慢慢地化開來倫勃朗哂秘S富的光線與色彩,創造了不知是來自真實世界還是想像世界的自然淳樸形象,如鏡般的池塘倒影,使這位可愛的荷蘭女子生動地展現于觀忻媲埃憩F了人與環境的自然美感,質樸中見隽永浴女半遮掩的姿態,令其更顯妩媚,引人暇思《木匠家庭》,倫勃朗《木匠家庭》表現出世俗生活的安甯和幸福女主人專注地給懷裏的嬰兒哺乳,一旁的老太太也許是女主人的母親,正慈愛地注視著孩子男主人背朝她們,低頭做著手中的活兒畫面中間的三個人物,看似各做各的,卻彼此融合在一起 (局部·圖一)畫面的重心在嬰兒這裏,他的身上幾乎傾注了全部的光線嬰兒通體發亮,使觀賞者産生一種錯覺,似乎那嬰兒才是光源的所在局部·圖二)畫面:退色的已露縫隙的木地板上,幾顆釘子清晰可辨 畫面:屋中的一切都非常生活化,非常熟悉的普通家庭,光線沖淡了高高屋宇下的幽暗,那些陳舊的木質雕花飾物上有塵埃的痕迹空氣中則彌漫著一股淡淡的奶香,夾雜著陽光和塵埃的氣味窗口含著一小角的藍天,有隱約的雲朵想必那一刻,外面沒有風,四周是靜悄悄的《席格之橋》,《席格之橋》是倫勃朗訪問他在鄉下的朋友約翰·席格時,用了一個多小時完成的蝕刻版畫。
畫中這座橋是席格的財產這幅畫的素描筆法十分簡單,左邊生動的樹木,筆畫簡約,右邊有一艘小船以平衡畫面只不過是幾條粗重的筆觸、某一區域內的一條斜線、以及幾條輕淡的線條就可以描繪出一片鄉野,形成一個向遠處伸展出去的感覺,小橋欄杆的短短筆觸就能引導觀賞者的視線一直延伸到遠處的天際線人們對於距離的感覺是很敏銳的,因為從簡單的線條、色彩或明暗的結合,即可感受到距離遠近的不同人的這種感覺經常被藝術家巧妙地哂茫倫勃朗《席格之橋》的簡單筆觸,告訴我們“線條”也能在平面上讓觀賞者產生距離的印象《猶太新娘》,《猶太新娘》,(局部·圖一)畫面:倫勃朗用重彩濃筆渲染出美好、親切、幾近虔盏臍夥铡扇说氖衷谌A服的重彩烘托下,顯得真實而質地細膩手的姿態也充分表現出愛情的語言男人的左手溫柔地按在女子肩頭,女子右手輕置于腹部,左手則搭上男子的右手,同時感受生命與愛情的震顫畫中哂脙煞N色調:男子衣服的金黃色以及女子華美的朱紅色裙子、橘紅色上衣,人物的服裝奢華耀眼,讓人感受到喜慶的愉悅這對新人臉上漾著含蓄的幸福笑容,雖然沒有深情相望,卻掩蓋不了透過指間傳達的熾烈愛意整個畫面顔料塗得很厚,主要部分直接用色刀刮抹而成新娘鮮豔的紅裙子上點綴若金色的亮光,與她項上的黃金飾物彼此呼應。
那明亮的黃色在紅裙的襯托下發出點汁狀的亮點光線似乎不是從外部投射過來,而是直接來自人物身體的內部他的厚塗法極大地增加了顔色的表現力《浪子的歸來》,倫勃朗《浪子的歸來》(局部·圖一)畫面:畫中的老人已是風燭殘年,疲弱的視力已不能幫助他更好地辨認面前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