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研究《红楼梦》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目录,一、译者介绍 二、译本时代背景 三、译本对比 1. 书名 2. 地名 3. 人名 4. 节日 5. 诗词,David Hawkes 霍克斯 (1923/7/6——2009/7/31),霍克斯:英国著名汉学家、红学家 《红楼梦》最伟大的英文翻译家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伟人 生平简介: 1945--1947年:牛津大学研读中文; 1948--1951年:北京大学研究生; 1959--1971年:牛津大学担任中文教授;,David Hawkes 霍克斯 (1923/7/6——2009/7/31),主要作品 Major Publications: 1. The Story of the Stone: a Translator's Notebooks. Hong Kong: Lingnan University, 2000. 2. Classical, Modern and Humane: Essays in Chinese Literature.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 The Story of the Stone: a Chinese Novel in Five Volumes.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73-1986;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9-1987. 4. A Little Primer of Tu Fu. Oxford: Clarendon P., 1967; Hong Kong: Renditions Paperbacks, 1987. 5. Chinese: Classical, Modern, and Human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1. 6. Ch'u Tz'u: the Songs of the South, an Ancient Chinese Antholog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59; Harmondsworth, England & New York, U.S.A.: Penguin Books, 1985.[2],杨宪益 ( 1915/1/12—2009/11/23/),中国著名翻译家 外国文学研究专家 诗人 生平简介: 1934 年起: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
抗日战争时期:与吕叔湘、 向达等友人在伦敦华侨中作救亡工作,出版中文报纸 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 1953年北京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 1993香港大学名誉博士,翻译作品(与戴乃迭合译) 1953年:《离骚》(楚辞)、《屈原》(话剧) 1954年:《白毛女》(歌剧) 1956年:《鲁迅选集》(1—4卷) 1957年:《儒林外史》(长篇小说) 1958年:《关汉卿杂剧选 》 1976年:《野草》(杂文集) 1978年-1980年:《红楼梦》(1—3册) 1981年:《呐喊》《彷徨》(杂文集), 《聊斋故事选》,,译作时代背景——霍克斯,1) 在中国同事吴世昌的鼓励下,霍克斯着手准备《红楼梦》的翻译工作 2)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红楼梦》,在英语世界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英文译本,有的只是节选本,而且大量的翻译错误充斥其间 3) 在1970年,霍克斯抓住了和企鹅出版社合作的机会,全面启动了《红楼梦》120回的全本翻译工作 4) 霍克斯用了10年的时间,翻译了前80回,分别在1973、1977、1980年出版了英文版《红楼梦》分册,最后四十回,由霍克斯的女婿汉学家闵福德完成。
由此,西方世界第一部全本120回的《红楼梦》便诞生了 5) 霍克斯的《红楼梦》英文版,至今在西方世界拥有独一无二的经典地位,20世纪80年代四卷本《红楼梦》英译全本出现之后,20多年内,还没有一部《红楼梦》新的英译本出现译作时代背景——杨宪益,六十年代初,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其间曾一度中断,最后于1974年完成,于1978—1980年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译文书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译本在国外皆获得好评,并有广泛影响霍克斯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霍克斯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 霍克斯的译本,强调译文应符合译入语言的语文规范和文化习惯,因此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和意译的方法,翻译的目的是想要与西方读者分享书中乐趣的热切愿望,满足外国读者的需要 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的译本,注重的则是对原作的忠实,在翻译时采取了异化的策略和直译的方法,他们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的文化,让其能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霍克斯的翻译思想 霍克斯在从事翻译时,最重视的就是“三个忠实”原则,即忠实于作者,忠实于读者,忠实于艺术他不仅坚持以作者为中心,也坚持以读者为中心。
加强译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愉悦功能成为指导霍克斯翻译行为的另一重要原则,在这原则的指导卜,他的翻译倾向于一种“交际翻译”霍克斯善于运用地道的英语来翻译,这样使译文显得通顺流畅,他对原著所持的积极态度,正是霍克斯充分发挥主体性的体现意译法支配的“再写作”,简称“译写”,是霍克斯翻译实践中最常用的策略他对“译写”策略的熟练运用使其译文的艺术价值大大增加霍克斯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二)杨宪益的翻译思想 杨宪益、戴乃迭在翻译《红楼梦》时所体现的翻译思想主要有两个:其一,“忠实于原作”—紧跟原作,一丝不苟;其二,“文化翻译观”—重视文化,苦心孤诣、他们对《红楼梦》采取了一种“临摹式翻译”因此,杨宪益的译译本总是力求在最大限度内保持与原著的形神皆似,坚守对原作的形式,“形神而后神似”的临摹策略也就相应成为其指导性的翻译思想 杨宪益夫妇坚持一贯的翻译思想,向外国人如实介绍中国文化,因此译本大量保留了汉语习语、俗语、文化词以及各种修辞格中反映的民族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使语言的文化特色得以充分再现,通过异化和直译等翻译策略和技巧保留了这些词语在源语文化环境中的基本含义,十分忠实地向读者传递了蕴含在原著中的文化信息。
杨宪益译本 VS 霍克斯译本,一、书名 《红楼梦》 杨宪益:A Dream of Red Mansions 霍克斯:The Story Of the Stone 分析:杨译本表达了书名的字面意思:红楼当中的一个梦;霍译本完全放弃了这个书名,而是采用了该书的旧名《石头记》究其原因,应当在于霍克斯对于“红”的考虑《红楼梦》中有许多“红”,杨译本大多都是忠实地译为“red“,霍译本对原文最大的改动也是在这里霍克斯认为,汉语的“红”和英语的“red”内涵很不相同红”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幸福、繁荣、生机和好运,而“red”在西方文化中除了象征年轻,更多的是与暴力、血腥和革命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红色对于中西方读者的联想意义是完全不同的杨宪益译本 VS 霍克斯译本,二、地名 潇湘馆 杨宪益:Bamboo Lodge 霍克斯:The Naiad's House 分析: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借竹来赞扬林黛玉的高尚节操、对爱情的忠贞和忍受“风刀霜剑”的坚韧意志同时,林黛玉又称为“潇湘妃子”,暗指娥皇女英而Naiad是希腊神话中河边湖滨仙女可见,杨宪益是取“潇湘”竹之意,霍克斯则取娥皇女英的典故两人各取一意,但Naiad具有典型的西方文化色彩,从而掩盖了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且Naiad与竹毫无联系。
因此,相较之下,倒不如简单的“Bamboo Lodge”合适杨宪益译本 VS 霍克斯译本,三、人名 宝玉、黛玉 杨宪益:Baoyu; Tai-ya 霍克斯:Bao-yu; Dai-yu 分析:对比第三回对人名的翻译,霍克斯将宝玉翻译为Bao-yu,杨宪益夫妇为Baoyu保留了汉语拼音读音,都遵照英美人名字的习惯但都无法与原作中“贾宝玉”的汉语含义相媲美,只复制保留了音似,缺失汉语文字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对于黛玉这个名字,自有一种孤高、忧郁、清秀的格调两个译本在翻译上有不同的视角霍克斯用Dai-yu,杨宪益则用Tai-ya二者对应看似基本相同,仔细看来,霍克斯照顾中文人名读法,直接用拼音音译杨宪益也是音译,但考虑到译文读者,遵照他们习惯,在此基础上又适当与英语做比较,把Dai,改为Tai欧美人很难发准这个音,又因“黛玉”与“林”姓相连,就更难念准了在这一点上,杨宪益的译文更胜一酬但同时两个译文也没有从名字翻译中表达出林黛玉孤高、忧郁、清秀的特点,不免让人遗憾杨宪益译本 VS 霍克斯译本,四、节日 《红楼梦》第五十回中,“众人笑道:‘那里能年下就有了?只怕明年端阳有了 杨宪益:“By New Year,“ they exclaimed. “Not likely!It probably won' t be ready til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霍克斯:“New Year,“ said the others laughing.“You'll be luck if she finishes it by midsummer!” 分析:“the Dragon Boat Festival“,保留了我国的文化特色。
在杨译本刚刚问世时,中西交流不是十分频繁,西方读者在阅读时难免会感到不解,但是现在随着中西了解加深,这个译文不会成为西方读者阅读的障碍了霍译本简单地译为“midsummer“,显然是考虑到西方读者不了解这个节日的问题,所以完全放弃了这个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词,只是告诉读者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三节之一霍译本中这一文化内涵的消失殆尽,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杨宪益译本 VS 霍克斯译本,五、诗词 诗歌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精炼的思想,因此常会以巧妙的方式表达含蓄的感情文化交流活动中最困难的是深层文化的沟通,而诗歌表现的往往就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这些深层的文化内涵英汉文化在这个层次上确实存在着深刻的差异中国人多内敛含蓄,西方人多开放直接,在译诗时,译者往往需要从西方读者的认知环境出发,将隐说的部分显化,但不是完全显化因为隐说(暗含)是达到诗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篱畔秋酣一觉清, 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 忆旧还寻陶令盟 ——潇湘妃子,杨宪益译本 VS 霍克斯译本,杨宪益: A refreshing sleep by the fence while autumn mellows, And clouds and moonlight mingle hazily; No need to envy Zhuang Zhou his butterfly dream; Recalling old friends, let me seek out Tao Yuanming. The Queen of Bamboos,霍克斯: Light-headed in my autumn bed I lie, And seem to chase the moon across the sky; Well, if immoral, I' ll go seek old Tao, Not imitate Zhuang's flittering butterfly! River Queen,杨宪益译本 VS 霍克斯译本,1)此处“庄生蝶”被译成Zhuang Zhou his butterfly dream和Zhuang's flittering butterfly;杨的译本把庄周的名字译全了,且译出了这个典故的故事,庄周梦见蝴蝶,而霍的译本只译出其姓,没有提到梦这个字,所以读者在理解的时候要付出的努力多一些,故没有达到最佳关联。
2)“陶令盟”被译成T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