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司法系统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目 的,通过此次培训,使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了解羁押人群中常见的传染病; 如何早期发现和识别此类传染性疾病; 确诊为传染病时如何处置; 初步掌握羁押人员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和一般性治疗手段一、传染病防治总论,1、羁押人员应注意预防的传染病: 艾滋病、结核病、流感及肺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感染性腹泻、霍乱、鼠疫、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炭疽、甲型H1N1流感等 其中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各选5种,媒介、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及重大传染病选4种共14种2、传染源、病原体和发病特点概述(1),病原体体类型: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寄生虫等病毒和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类型 常见的传染源:病人;病原携带者;动物2、传染源、病原体和发病特点概述(2),人接触传染病病原体,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环境条件影响下相互斗争 可大致产生5种结果: 病原体被消灭; 病原体携带状态; 隐性感染; 潜在性感染; 显性感染2、传染源、病原体和发病特点概述(3),传染病基本特征有3个: 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免疫性 传染病一般病程分期: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传染病常见特殊表现: 发热;发疹;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和脓毒血症3、常见传染病的诊断方法 (1),流行病学资料 与可传染源的接触史是诊断为传染病的重要依据无流行病学史的诊断一定要有明确的特异性较强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以个案调查表的形式收集、保存和分析3、常见传染病的诊断方法 (2),临床诊断资料 详细询问病史; 全面细致地查体; 注意非典型和轻型病人; 准确地综合描述、分析和判断3、常见传染病的诊断方法 (3),实验室资料和辅助诊断 病原学依据; 血清学依据; B超、X线、CT、细胞计数、心电图、核磁、同位素造影; 代谢物检查等手段4、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常见处理方法 (1),传染病常见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 生活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 血液传播; 性传播; 母婴垂直传播; 医源性感染等4、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常见处理方法 (2),常见的处理方法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4、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常见处理方法 (3),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般疗法、特效疗法、对症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 细菌多可用特效抗生素治疗;病毒常无特效药,轻型可自愈5、传染病的预防(1),“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报告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甲乙丙类有不同的报告时限。
报告方式: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紧急时,可先、等快捷方式报告5、传染病的预防(2),病因预防是一级预防 积极治疗是二级预防 促进康复是三级预防,.,5、传染病的预防(3),平时预防 卫生防病教育; 爱国卫生运动; 食品安全执法检查; 饮用水管理; 学习和执行传染病防治法; 污物污染环境管理; 免疫预防; 卫生保健; 疫区新来人员检疫; 疾病控制部门监测等5、传染病的预防(4),发生疫情时 准备个人防护用品; 调查处理病人用物品; 消杀灭药械; 预防用疫苗和治疗用抗生素等; 疫源地处理主要针对“三环节两因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传播因子、易感人群为三环节,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为两因素),.,二、传染病防治各论,艾滋病 结核病 流感及肺炎 麻疹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猩红热 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伤寒和副伤寒 感染性腹泻 霍乱 鼠疫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炭疽等 甲型H1N1流感,.,1、艾滋病 (1),所谓艾滋病(AIDS)是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简称,即“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艾滋病是由艾滋病毒所引起的,艾滋病毒又称为人类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
乙类传染病二、传染病防治各论,.,1、艾滋病 (2),人类天生具有免疫功能,当细菌、病毒等侵入人体时,在免疫功能正常运作下,就算生病了也能治愈然而,HIV所攻击的正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中枢细胞T4淋巴细胞,致使人体丧失抵抗能力,不能与那些对生命有威胁的病菌战斗,从而使人体发生多种极为少见的、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感染者死亡!,二、传染病防治各论,.,1、艾滋病 (3),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失去抵抗能力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导致死亡!,二、传染病防治各论,.,1、艾滋病 (4),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了艾滋病毒,进一步又在无意中传染给了别人,也有些人怀孕生子后,孩子得了艾滋病才知道父母是艾滋病毒携带者,还有些人对艾滋病一知半解,一旦感染上了则惶惶终日,不知所措,更感到羞于见人而不敢找医生二、传染病防治各论,.,1、艾滋病 (5),自己如何能够及时发现感染艾滋病毒,感染以后又应该选择那些检查项目来确定病期,然后又必须采取什么治疗措施来争取早期治疗和延长生命简单介绍如下二、传染病防治各论,.,1、艾滋病 (6),感染艾滋病毒有急性期吗? 有有些人通过性交或经带艾滋病毒的针头注射毒品等,曾出现感染艾滋病毒的急性表现。
这种急性感染通常发生在接触病毒后一周到十天左右,临床症状一般都很轻微和短暂, 像感冒或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感染症状,包括发热,喉咙痛,乏力,夜间盗汗和淋巴结肿大,皮肤疹子是十分常见的症状,经过对症处理甚至未经治疗,2-3周后可以恢复正常在这段时期内,病毒在体内的消长与机体对病毒的反应是十分显著的,通过适当的检查是完全能够明确诊断的二、传染病防治各论,.,1、艾滋病 (7),急性期应作哪些检查? 一般而言,艾滋病毒感染的急性期症状持续2-4周左右急性感染期意味着一定量的病毒进入体内,按照目前的研究所见,病毒可以进入体循环中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以及周围淋巴结肿,病毒迅速复制和繁殖,因此在血清中可以发现相当高水平的艾滋病毒抗原,而机体方面在开始时还来不及产生相应的抗体对抗迅速生长的病毒,所以临床上又不适的表现,抗体也不能被测及,随着病毒的复制,机体的免疫系统迅速进入战斗状态,产生相应的抗体,因而,一般在症状出现后的一到二周即可测及抗体二、传染病防治各论,.,1、艾滋病 (8),基于这个规律凡是可疑有艾滋病毒接触使者有上述症状出现时即应去有关医院进行下列检查: (1)艾滋病毒抗原测定; (2)抗体测定; (3)T细胞检查包括CD4T辅助细胞和CD8抑制细胞。
二、传染病防治各论,.,1、艾滋病 (9),急性期抗原存在于血清中是很短暂的,一般是2周到1个月,因此,有症状后应该每隔35天就去检查 ,有的病人过了2周去检查就可能发生漏检现象,同样的也要检查抗体,藉此看出机体的反应一般说来,抗体出现后就一直存在而不会消失二、传染病防治各论,.,1、艾滋病 (10),凡是同性恋,与人合用过针头注射毒品,嫖妓(即使偶尔,特别是泰国妓女),以及发现配偶疑有上述行为,如出现类似艾滋病毒急性感染期表现者,应立即就医,如实告知可能感染的时间,配合医生的检查,一次检查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感染存在的可能性,可参考上述急性期艾滋病毒抗体和抗原消长演变过程,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随访,争取获得早期诊断并得以早期治疗如是长期同性恋,与人合用针头注射毒品,嫖妓者,尤其知道对手已感染艾滋病毒或死于艾滋病者,不管有无症状,都应该找专职医生进行全面检查,以资明确自己是否感染了艾滋病毒二、传染病防治各论,.,1、艾滋病 (11),小结 近几年来在治疗艾滋病毒的研究方面颇有进展,包括新药的开拓,联合用药的发展,特别是早期治疗的探索,一改过去消极等待到CD4细胞数明显下降后再用药的旧观念加上评估药物疗效的各种新的检测方法迅速更新,包括淋巴细胞内艾滋前病毒的测定,血液中艾滋病毒核糖核酸水平的计算,都有助于艾滋病毒感染者可以争取早期和及时治疗。
但是,中国人鲜有急性感染者被发现,除了大家对艾滋病的认识不够外,中国人人感染艾滋病毒后第一是想到保密,第二是感到悲观,直到万不得已才去就医,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这样想和做是既害己又损人希望通过本文能对中国的艾滋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毒感染可疑者对艾滋病的认识有所裨益二、传染病防治各论,.,1、艾滋病 (12),虽然还没有可靠治疗方法,但是可以预防它 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艾滋病的根本方法 进行安全的性行为,每次发生性行为时都正确使用避孕套 及时、规范的治疗性病可大大降低感染HIV的可能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进行穿破皮肤的行为时保证用具经过严格的消毒 戒断毒品,不共用注射器注射毒品 避免母婴传播二、传染病防治各论,.,2、结核病 (1),结核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如果家中有了结核病人,首先应该劝导结核病人注意不要直接面对周围健康人咳嗽、大声说话和打喷嚏,在咳嗽和打喷嚏时要用手巾捂嘴;不随地吐痰;睡觉时不同别人同头,以免夜间咳嗽时传染;吃饭时要自己单独用一份餐具,纸巾用后立即烧掉;结核病人的被褥要经常洗晒,直射阳光照1小时结核菌数量会迅速减少,照4小时能将其全部杀死结核病人的居住环境应尽量减少拥挤,室内尽量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健康人则要注意与传染期结核病人的相对隔离,避免与结核病人近距离面对面说话,不食用结核病人吃剩下的食物,要经常认真洗手二、传染病防治各论,.,2、结核病 (2),基本知识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属乙类传染病 卡介苗接种预防结核病纳入计划免疫二、传染病防治各论,.,2、结核病 (3),传染源:结核病人,牲畜偶可感染人; 传染期:痰检结核杆菌阳性期间;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为主;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青春期为多; 流行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潜伏期:长短不一,感染后可很快发病、可1-2年、或更长;,二、传染病防治各论,.,2、结核病 (4),主要临床特点:午后低热、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盗汗、咳嗽、胸痛、咯血等; 诊断要点:接触史、接种史、典型症状、X线检查、痰涂片检菌阳性; 隔离期:至临床症状消失、痰检阴性; 预防措施:隔离病人,消毒病人分泌物,加强对病人管理,接种卡介苗,尽快治疗痰检阳性病人二、传染病防治各论,.,3、流感 (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 甲型H1N1型流感(猪流感)是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
二、传染病防治各论,.,3、流感 (2),传染源:病人、带毒者; 传染期:潜伏期末至发病后3-5天; 传播途径:经空气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流行季节:冬、春季; 潜伏期:数小时至3天,常见1-2天;,二、传染病防治各论,.,3、流感 (3),主要临床特点:突然发病、高热、畏寒、头痛及全身酸痛,有呼吸道症状; 诊断要点:流行季节,发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于短期内病人大量增多,白细胞正常或稍低; 隔离期:至退热后2天; 预防措施:隔离病人居室通风,流行期减少集会,戴口罩、接种流感疫苗二、传染病防治各论,.,4、麻疹 (1),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以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充血,麻疹粘膜疹(柯氏斑)及全身玫瑰疹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属乙类传染病 儿童麻疹免疫纳入国家计划免疫二、传染病防治各论,.,4、麻疹 (2),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传染期:由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天,先后约10天,其中以出现柯氏斑前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以小儿多见,大面积接种麻疹活疫苗后,发病年龄明显后移,近年常可见成人麻疹,病后获得终身免疫; 流行季节:春冬季多发; 潜伏期:7-12天,多为9-14天,接受被动免疫可延长至28天;,二、传染病防治各论,.,4、麻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