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治理理论的产生背景; 掌握治理理论的含义及其与统治概念的区别; 重点掌握社区治理理论的含义、社区治理理论的产生背景,以及与社区治理相关的范畴一、治理理论概述 二、治理理论兴起的背景 三、社区治理理论及其背景 四、与社区治理相关的范畴,一、治理理论概述,治理理论的提出及其含义 英语的治理(governance)是指特定范围内行使权威国内也有学者译为“管治” 长期以来,英语中的“治理”一词与“统治”一词交叉使用,主要用于与“国家公务”相关的宪法或法律的执行问题1989年,世界银行发表的一篇题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的报告中,首先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撒哈拉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其面积超过了美国本土)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詹姆斯·N·罗西瑙(James N. Rosenau)于1995年发表《没有政府的治理》的专著,并撰写了《21世纪的治理》、《面向本体论的全球治理》等文章,为治理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奠基性贡献联合国于1992年成立全球治理委员会,在1995年报告中的定义是:“治理是个人与公私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各种不同方式的总和。
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治理概念所包含的规定性特征有: 治理不时一整套规则条例,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 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和支配,而是协调; 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 治理不意味着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英国学者格里·斯托克在对目前流行的各种治理概念作了一番梳理后提出,作为一种理论的治理有五种主要论点(P40、41): ①治理是指出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一套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 ②治理明确指出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存在的界线和责任方面的模糊之点③治理理论明确肯定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 ④治理之行为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自治的网络 ⑤治理理论认定: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在于政府的权力,不在于政府下命令或运用其权威治理”与“统治”概念的本质区别(P41—43): ⑴行为主体不同治理的权威中心包括政府机关但不限于政府机关 ⑵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治理是上、下互动过程 ⑶管理的范围不同统治是领土界内,而治理更宽泛,如反贫穷、环境保护、艾滋病防治等 ⑷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治理权威来自于公民的认同和共识善治及其基本要素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善治的口号是世界银行最先提出来的 法国学者玛丽-克劳德·斯莫茨提出,“善治”或“有效治理”的构成要素有四点(P45): 公民安全得到保障,法律得到尊重,特别是这一切都通过司法独立,亦即法治来实现;,公共机构正确而公正地管理公共开支,亦即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政治领导人对其行为向人民负责,亦即实行职责和责任制; 信息灵通,便于全体公民了解情况,亦即具有政治透明性北大俞可平提出十要素: ①合法性;②法治; ③透明性;④责任性; ⑤回应;⑥有效; ⑦参与;⑧稳定; ⑨廉洁;⑩公正二、治理理论兴起的背景,全球化时代人类政治生活的变化迹象 全球化指的是全球性(相互依存)的上升就是时空的压缩,使人类社会成为一个即时互动的社会 全球化首先是指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统治和治理的主题、结构、方式、过程和意义,推动政治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于民族国家的领土要素、主权要素、传统的公民观都提出了挑战世界范围“结社革命”:非营利/非政府组织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对全球性结社革命的发生原因归结为四个“危机”: 福利国家危机(开支与赤字); 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危机(政府主导); 国家保险制度危机(国家包揽责任); 世界性环境危机(资源过度开发与治理不力)。
三、社区治理理论及其背景,社区治理的含义: 社区治理可以理解为是治理理论在社区层面上的运用,或者说是对社区范围内的公共事务进行治理 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的转变 社会控制是罗斯1901年在《社会控制》中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基层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转变的必然(社会的结构性变迁的表现):,⑴单位体制弱化使得单位的社会职能外溢; ⑵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单位体制外的社会空间日益扩大; ⑶居民的社区性公共需求、邻里关照和互助需求,以及社区共同利益聚合与表达的需求日益增长; ⑷政府机构改革与城市管理任务加重四、与社区治理相关的范畴,社区发展 美国社会学家F.发林顿在1915年出版的《社会发展:将小城镇建成更适合生活和经营的地方》首次使用 联合国1955年发表《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专题报告 社区发展可视为运动;方案;方法;过程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社区组织可以从名词和动词词性去理解 社区组织是依托社区而形成的各种社会组织。
社区组织是指社区动员、发动、策划,是一种工作过程或工作方法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扶持引导、社会积极援助下社区居民团结协作积极参与,利用社区内的员资源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活动 社区服务的特点是福利性、群众性、服务性、互助性、地缘性 社区服务最本质的特点是福利性社区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发生、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广义等同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展) 美国社区工作学者罗斯曼将社区工作的目标分为任务目标;过程目标两类 罗斯曼提出社区工作的三大模式是地区发展模式;社会策划模式;社会运动模式单选: 1989年,( )发表的一篇题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的报告中,首先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 世界银行 学者( )于1995年发表题为《没有政府的治理》的专著,并撰写了题为《21世纪的治理》、《面向本体论的全球治理等文章,为治理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詹姆斯•N•罗西瑙,全球化首先是指( ) 经济全球化 社区服务最本质的特点是( ) 福利性 最先提出社区发展概念的是( ) F•发林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