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隋唐遗风的五代书法及宋代书法

今***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9.69MB
约123页
文档ID:111196689
隋唐遗风的五代书法及宋代书法_第1页
1/123

七)存唐遗风的五代书法,八)帖学大行的宋代书法,书法 作品 与 欣赏,书法 作品 与 欣赏,,概述 五代和宋代的文人促进了书法的发展印刷术的发达使书法家从单纯的功能性书写活动中解放出来,书法艺术特性被进一步强调宋元时代的书法可以说是行草时代宋代书法家在行草书方面表现出鲜明的文人个性和品质,开一代新风法帖的普及使二王的书法艺术具有绝对的典范意义但宋代重要书法家不同程度地受到具有变革意义的中晚唐书法的影响,特别是颜真卿的影响此外,宋人对金石学的重视和研究也使书法和篆刻艺术置于更大的历史尺度之下,汲取了丰富的源泉书法 作品 与 欣赏,,公元907年后的54年,其间兵戈叠起,分裂混乱的时期称五代十国 由于战争连年不断,士大夫皆无暇留心翰墨,书坛较为冷落但中唐以来的书法革新浪潮影响深远,五代时期杨凝式的书法,实现了由唐至宋元的重要转折,为宋朝“尚意“书风的崛起,作了铺垫五代书法,书法 作品 与 欣赏,,苏轼评及五代书法时曾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 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

杨少师之外,还有李煜、徐铉、彦修等有成就的书法家 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渐变入欹侧纵肆,以后北宋“四家” 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书法 作品 与 欣赏,,杨凝式 (873-954年) 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唐末为秘书郎,五代时官至太子少师,也称“杨太师”他曾佯疯自晦,所以“杨疯子”便成了他的雅号他能吟诗,多杂诙谐,尤善于书札杨凝式的字多写在墙上,笔法纵逸遒放代表书家介绍,书法 作品 与 欣赏,,黄庭坚至洛阳遍观僧院壁间墨迹,他说:“杨少师书,无一字不造微入妙,当与吴生画为洛中二绝又说:“有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鲁公书今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此后,书坛以“颜杨”并称书法 作品 与 欣赏,,杨凝式留下的墨迹已不多,著名的是《韭花帖》杨凝式变晋、唐楷行书匀密成法,黄庭坚有诗指出:“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疯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后人以为善评杨凝式的行草书也奔放奇逸,有《卢鸿草堂图跋》,气势雄浑,极似颜真卿《祭侄文稿》书法 作品 与 欣赏,,狂草《神仙起居法》纵横恣肆,《海岳书评》说其“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

他有一首《题怀素酒狂帖后》诗,可视为他自己书法创作的经验总结:“十年挥素学临池,始识王公学卫非草圣未须因酒发,笔端应解化龙飞《全唐诗》卷七一五) 他的书风直接影响北宋书坛,是由唐入宋的一大枢纽书法 作品 与 欣赏,,其主要作品: 韭花帖 楷书,麻纸,可视为杨氏楷书的代表作明人董其昌曾为此帖题跋,称此 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更重要的是《韭花帖》的字距,行距均拉开至极限,然而其行气 纵贯而舒朗空灵,因此在行款上独树一帜,为前代未有仅此一点,便使它独立于古代各家的名作之林了此外,《韭花帖》在单字结体上独出机 杼,或戴高帽,或左右分离,或重心偏移,或轻头重脚,妙趣横生又似 出于自然,并无造作之感书法 作品 与 欣赏,书法 作品 与 欣赏,,神仙起居法帖: 小草书《宣和书谱》说杨氏“尤工颤草”,此帖草法,可窥一 斑《神仙起居法帖》在草书中,还时时夹入一些行书,后人称其为“雨 夹雪”此法始于颜真卿稿书,而杨凝式能融会贯通,使人望之无迹可寻, 几入化境黄山谷曾评此帖为“散僧入圣”,米芾则称其“天真纵逸” 初看似粗头乱服,其实在用笔上轻重、缓急,结体上纵横取势都十分讲究, 并于一气贯注之中,显示出其控制韵律节奏的高超技艺。

书法 作品 与 欣赏,,五代 杨凝式 《夏热帖》 草书 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帖为信札,笔势飞动,浑然一体,凝重之中有潇洒气象,雄健纵逸,锋芒灼耀,极富大气, 米芾赞:“杨凝式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书法 作品 与 欣赏,,彦修 梁乾化时人他的草书写得很有特色北宋李丕绪题其书尾说:“乾化中僧彦修善草书,笔力遒劲,得张旭法惜哉名不振于时他还把彦修草书模刻上石“以贻同好”王世贞对彦修的狂草看不惯,他在《王氏法书苑》中说: “彦修与亚栖、訾光齐名,书法如淮阴恶少年,风狂跳浪,俱非本色仔细分析,彦修草书气势磅礴,狂态逼人,有特色但也有“粗”、“生犷”的瑕疵书法 作品 与 欣赏,,李煜(937—978) 即南唐后主,字重光,酷爱书画他书法传二王执笔法,称为“拔镫法“擅长行书,喜欢使用那种虬曲而颤动的笔法写字,被称为“金错刀“作大字不用笔,卷帛而书,被称为“撮襟书“他的墨迹流传很少,南唐画家赵幹《江行初雪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上的一行标题被认为是他的真迹他曾出示南唐秘府所藏的书法作品,命徐铉刻成《升元帖》,供人欣赏和临习,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法帖今已不存书法 作品 与 欣赏,,五代 宋 徐铉 《许真人井铭》 篆书 上海图书馆藏宋拓孤本 徐铉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曾在南唐为官,后入宋在南唐时即以文翰知名,精于文字学他擅长李斯小篆,也工于隶书他与其弟徐锴是当时最杰出的篆书书法家,被称为“二徐“,他们考订了《说文解字》此外,北宋淳化五年(994)重刻秦代《峄山刻石》,即根据徐铉的摹本徐铉所书的篆书,映日视之,笔画中心有缕浓墨,因其笔锋直下不倒侧,故笔锋常在画中,故人也称其如“屋漏痕“、“锥画沙“书法 作品 与 欣赏,,黑龙江省博物馆藏《篆书千字文残卷》(宋摹本)书法 作品 与 欣赏,,,五代 宋 徐铉 《尺牍行书,,王建(847~918) 河南舞阳县人,早年为唐朝将领,唐末战乱时随唐僖宗逃亡到四川,后任利州(今广元市)刺吏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历史从此开始王建遂占据成都称帝,国号大蜀,历史上称前蜀王建墓陵台呈圆形,高15米,直径80余米占地面积6.8亩当地老百姓一直误传是诸葛亮的抚琴台,并因此而成为当地的地名,宋以后,日趋荒芜,隐没不彰直到1942年发掘时才确知是王建的陵墓 《王建哀册》1943年出土於成都老西门外的抚琴台五代前蜀主王建墓中,在墓室的后室石床上置墓主圆雕石像及谥宝、玉哀册、谥册等法物哀册为玉质共五十一简简上所刻字皆填金,字体为楷书。

书法娟秀雅丽,是五代时期楷书的佳作书法 作品 与 欣赏,,五代 《王建哀册》 楷书 四川省博物馆藏,书法 作品 与 欣赏,北周衰微之际,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自立为帝,建立赵宋王朝半个世纪的五代十国分裂混乱局面至此结束,国家复归统一从公元960 年至 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宋太宗即位后,才开始书画作品的收藏,购置古先帝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整理编刻了一部法帖,赐给大臣这部法帖,因为是在淳化年间所刻,所以称为《淳化阁帖》八)帖学大行的宋代书法,书法 作品 与 欣赏,,《淳化阁帖》十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法帖,第二、三、四卷为五代名臣法帖,第五卷为古代各家的法帖,第六、七、八、九十卷为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作品 “二王”( 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占了一半,所以宋初的书法风格受到“二王”的影响 但是,作为临摹而刻制的法帖,毕竟不能与名家书法作品原作相比;而且,王著编刻《淳化阁帖》时,所依据的书法作品也有一些并非原作,而是赝品书法 作品 与 欣赏,,尽管如此 ,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 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

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书法 作品 与 欣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 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书法 作品 与 欣赏,,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希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还有《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法帖,书法 作品 与 欣赏,,宋代的金石学 宋代金石学已经相当兴盛,,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陈思的《宝刻丛录》、洪适的《隶释》、《隶续》 都是宋代有代表性的金石著作金石学的兴盛反映了宋人对古代铭刻的兴趣,这对书法和篆刻艺术有一定的影响书法 作品 与 欣赏,,其著名代表书家有: 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赵佶 蔡襄 (1012-1067) 字君谟,兴化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宋史·列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

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书法 作品 与 欣赏,,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 《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这说明蔡襄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还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创新意书法 作品 与 欣赏,,其主要作品: 蔡襄尺牍: 其楷书的代表作之一字字端雅,雍容大度,一笔不苟,似乎全用颜法, 只是结体略扁北宋 蔡襄 《持书帖》 行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书法 作品 与 欣赏,,宋 蔡襄 《扈从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蔡襄《扈从帖》,纸本行书,纵23.3厘米,横21.4厘米《扈从帖》为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蔡襄五十五岁时作,用笔一笔不苟,疏朗婉健,雍容大度,颇具晋唐遗风书法 作品 与 欣赏,,书法 作品 与 欣赏,,宋 蔡襄《自书诗卷》 行书 故宫博物院藏 蔡襄《自书诗卷》,素笺本,纵28.2、横221.1厘米。

此帖是蔡襄诗稿的一部分,共录十一首诗书法 作品 与 欣赏,,陶生帖: 草书翰札潇洒劲逸结体欹正大小,重轻疏密,随心所至,一气呵成 黄庭坚说:“君谟真行简札甚秀丽,能入永兴(虞世南)之室”是很正确 的书法 作品 与 欣赏,,书法 作品 与 欣赏,,脚气帖,书法 作品 与 欣赏,,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书法 作品 与 欣赏,,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他在执笔方法上运用异于常人的特殊方法,还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书法 作品 与 欣赏,,代表作品 黄州寒食诗帖: 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 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 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 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 书法作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