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观沧海》 【】曹操【朝代】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绚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朝代】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王湾【朝代】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朝代】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力量。
重难点: 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精确把握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 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 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 《观沧海》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尝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雄伟壮美景象 4、体会诗人宽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宽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讨论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开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大方悲壮见称,在文学留下了光芒的一笔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美风光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题: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
这组诗共分五局部,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唱歌的诗的最终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四、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依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开读破词语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XX/X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句XX/XX/X或者(XX/X/XX) 七言句XX/XX/XX/X或者(XX/XX/X/XX)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剩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感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决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感动、豪迈、乐观、激扬”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喜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依据解释及教师供应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沟通学习成果 参考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远眺苍茫的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直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密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太阳和月亮,似乎在大海里升起 银河、太阳和月亮绚烂,似乎出自大海里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研读课文 1、全诗围绕哪个字绽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绽开,写登山所见 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海水、屹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3、哪些是真正“观”到的? 明确:浩荡的海水、屹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屹立是静景,相互衬托之中显示了大海的宽阔和威武; 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现了大海的惊人力气和雄伟气象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想象的风光及景物)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
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似乎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借助奇怪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6、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 桓和袁绍残部,消退了后患;假如再以优势兵力去毁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表达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美风光,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雄伟理想 七、拓展阅读 *的《浪淘沙北戴河》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 板书设计: 动态风光 波澜壮阔 实景 静态风光 生气勃勃 登山观海 统一中国的剧烈愿望,建功立业的理想 日 虚景(想象) 月 博大胸襟 星汉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悟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忙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的生平、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三、教学过程 (一)标题讲解 你从今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安慰的好诗 (二)背景简介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诗人他特殊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亲密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受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像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感情 (四)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青年时曾漫游全国各地,后应诏入京,三年后离开,长期游历,安史之乱时,因参与王璘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漂泊李白思想教简单,总有报国之志,但一生遭受坎坷曲折他是继屈原之后的最宏大浪漫主义诗人本诗是李白听到王昌龄遭贬远调时写给他的,表达了对他的怜悯 (五)讲解诗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景物描写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泣血悲啼之鸟子规,渲染一种哀愁气氛,融情于景,既有漂泊之感,又有离别之恨杨花落尽”正是春天季节,诗人没有选取明媚春光,而是用杨花描写此时景物,可见独具匠心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芜,道路之遥远、困难,诗人虽无哀思之语,哀思之意自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此句为抒情:抒发了对好友的不幸遭受担忧与关心之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好友到龙标诗人驰骋丰富的想象,用原来无知无情的明月作信史,代转自己的一片情意。
如此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现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时不在,而且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做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 (六)名句观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共有三层意思:一是自己布满愁思,而相隔两地,只有托之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观察;三是只有依靠他才能寄予,别无他法后人常用来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 (七)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唐代诗人 我 ———— 月 ———— 君 (寄) (随) 愁 心 相 伴 《次北固山下》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过程: (一)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