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水稻害虫识别与防治

今***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9.07MB
约77页
文档ID:107825171
水稻害虫识别与防治_第1页
1/77

水稻害虫识别与防治,水稻的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的26%,产量占43%我国水稻害虫385种,常见的30多种 1、害虫类别: 蛀茎害虫:三化螟、二化螟、大螟、台湾稻螟、褐边螟 刺吸害虫:稻飞虱类、叶蝉类、蝽象类、稻蓟马等 取食叶片成孔洞或缺刻:稻苞虫类、稻蝗、黏虫、稻象甲 取食叶肉:稻纵卷叶螟、稻负泥虫 潜叶:铁甲虫、稻潜叶蝇 蛀食心叶和生长点:稻瘿蚊、稻秆潜蝇 危害花:稻管蓟马 谷粒:稻褐蝽、稻绿蝽、稻缘蝽、稻蝗、黏虫 种子、幼芽、稻根:稻根叶甲、稻水象甲、稻摇蚊、稻水蝇等,概述,2、分布及严重度 分布普遍,危害严重:稻螟虫、飞虱类、黑尾叶蝉、稻纵卷叶螟、稻蓟马 局部发生,危害严重:川西盆地边缘的稻苞虫,广西的稻瘿蚊 局部发生,危害较轻:稻负泥虫、稻铁甲虫多发生于山区 间歇性发生:黏虫 入侵害虫:稻水象甲,原产北美,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北方稻区始见,1993年浙江省发生较重为检疫性害虫概述,一 稻螟虫,(一)分布与为害 二化螟:温带性昆虫,国内分布北达黑龙江克山现,南至海南岛,东起台湾,西至云南南部和新疆北部的主要稻区 主要寄主有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茭白、甘蔗、粟、慈姑、蚕豆、油茶及芦苇等。

三化螟:热带性昆虫国内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稻区,以沿海、沿江平原地区为害最重分布北限在山东烟台附近 食性专一,仅为害水稻和野生稻 大螟:长江流域及其附近稻区,杂交稻推广后,发生危害明显加重 食性杂,与二化螟相似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雌成虫:前翅淡黄褐色,外缘有7个小黑点 雄成虫:翅黄褐色,翅面密布不规则褐色小点,中室顶角有紫黑色斑点1个,其下方有3个同色斑点,二化螟,卵粒排列成鱼鳞状,幼虫淡红褐色或淡褐色,体背5条暗褐色纵线:背线、亚背线、气门线,二化螟,,雌蛾:中室顶角1个小黑点腹部末端有黄褐色毛丛雄蛾:中室顶角1个小黑点顶角至后缘中部有1条斜纹三化螟,卵块,一 稻螟虫,(一)分布与为害 幼虫为害水稻为主 枯 鞘: 二化螟初孵幼虫群集叶鞘内为害 断 环: 三化螟幼虫蛀茎后在稻茎内壁环状取食 枯心苗:2龄后幼虫蛀入稻茎内为害,水稻分孽期造成枯心 死孕穗:孕穗期受害 白 穗:抽穗期受害 虫伤株:成熟期受害,(一)分布与为害,枯心苗,枯孕穗和白穗,(一)分布与为害,(二)生活史与习性,1、二化螟 在我国从北到南1年发生1-5代河南年发生2代以4-6龄幼虫在稻桩、稻草、茭白及稻田周围、田埂上的杂草茎秆中越冬。

由于越冬环境复杂,越冬幼虫化蛹、羽化时间参差不齐,常持续2个月左右,造成世代重叠现象越冬幼虫抵抗低温能力强且体外无茧,稻茎上无丝隔,环境不适时可迁移春季,在稻桩中越冬的未成熟幼虫(4-5龄),会爬出转移蛀人麦类、蚕豆、油菜的茎秆内为害第一代卵盛期:5/下 孵化盛期:6/上 第二代卵盛期:7/中 孵化盛期7/下 第三代(部分)卵及孵化盛期:8/下,豫南稻区:,(二)生活史与习性,2、三化螟 每年发生2-7代 豫南稻区3-4代以老熟幼虫在晚稻桩地下茎内越冬 幼虫越冬前在地下茎的内壁上做丝隔保护自己,丝隔可多至7、8层春季气温回升到16℃以上时,陆续化蛹、羽化第一代卵盛期:5/中下 孵化盛期:5/中下 第二代卵盛期:7/上中 孵化盛期:7/上中 第三代卵盛期:8/上 孵化盛期:8/上中 第四代(部分)卵及孵化盛期:9/中,豫南稻区:,(二)生活史与习性,(二)生活史与习性,(二)生活史与习性,(三)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螟虫的数量 水稻的危险生育期----分蘖期和孕穗期是否与幼虫孵化期吻合,(三)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四)调查内容和方法,(1)灯光诱测 200W白炽灯或20W黑光灯,距地面167cm。

(2)螟害率和虫口密度调查 分水稻类型、品种、插秧期、抽穗期,或按螟害轻、中、重分别调查 每类型3块,平行跃进法取样200丛,记载被害株数,剥查其中的幼虫、蛹数,记载死、活虫数 (3)发育进度调查 各代化蛹前开始,3-5天1次,每次剥查活虫50头以上,分别记载各龄幼虫数、各级蛹数,并计算其比例 (4)卵块密度及孵化进度调查 每块田固定500-1000丛,秧田10-20m2在各代蛾始盛、高峰、盛末期后2天各调查1次,记载卵块数,推算单位面积卵块密度把着卵株栽于田角,每天下午定时观察,至全部卵孵化五)预测预报,(1)成虫发生期的短期预测: 田间化蛹率达16%、50%、84%的日期加上当代蛹历期,为成虫相应发生期,再加上产卵前期和卵历期,为孵化的相应时期 (2)防枯心苗的“两查两定” 查苗情、虫情,定防治对象田 查孵化进度,定防治日期:防治1次的,在孵化高峰用药;2次的,于孵化始盛期用第一次药;防枯心团的在枯心刚出现时用药 (3)防治白穗的“两查两定” 查孕穗情况,定防治对象田:卵孵化盛期内大肚超过10%,抽穗不足80%的田块 查破口露穗情况,定用药日期:破口超过50%,而抽穗不足80%的地块;孵化盛末期破口不足50%而大肚超过10%的田块。

六)防治方法,1、消灭越冬虫源,压低虫口基数,控制1代发生量 齐泥割稻; 收割后及时翻耕、灌水淹没稻桩; 春前处理完玉米、高粱等二化螟和大螟的寄主茎干; 春季及早翻耕灭蛹,铲除田边杂草等 2、调整水稻布局,改进栽培技术 改单、双季稻混作为双季稻或单季稻,减少桥梁田; 适时栽秧,加强管理,使生育期整齐 避免氮肥过量 3、设置诱杀田,人工防除 5-10%的田提前栽秧,使生长茂盛,诱集产卵,集中消灭六、防治方法,4、化学防治 二化螟:孵化高峰至1龄幼虫期三化螟:孵化高峰期 单季稻:第一代早稻枯鞘率7-8%,常规中稻5-6%,杂交稻3-5%第二代均为0.6-1.0% 95%杀虫单原粉450-750g/公顷, 92%杀虫单WP 750ml/公顷, 10%吡虫啉WP 375g/公顷常规喷雾等 5%杀虫双颗粒剂15-22.5kg/公顷拌湿土撒施, 50%杀螟松EC 1500ml/公顷兑水喷雾, 巴丹原粉0.75-1.2kg/公顷撒毒土六、防治方法,5、生物防治 杀螟杆菌280-500g/公顷,混合少量化学农药 性信息素缓释,干扰交配性信息素和灯光诱杀,大螟 (Sesamia inferens),前翅中部有1条暗褐色纵纹。

大螟 (Sesamia inferens),幼虫:腹足趾钩单序,横列大螟 (Sesamia inferens),稻螟蛉,二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一)分布与为害 全国发生普遍,以黄淮流域以南发生多,为害重 主要为害水稻,偶见为害小麦、大麦、粟及甘蔗等作物和一些禾本科杂草 幼虫吐丝纵卷叶片成虫苞,幼虫在苞内取食上表皮及叶肉,留下表皮,形成白色条斑,受害重的稻田一片枯白,影响株高和抽穗,使千粒重降低,瘪谷率增加,导致严重减产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局部性、偶发性害虫70年代以后,为害日趋严重在河南、山东及沿渤海湾的辽东半岛等地己经成为水稻的重要害虫二)生活史 我国1年发生2-8代河南北部发生3代,河南南部发生4代 在我国的越冬北界在30N左右,相当于1月份4℃等温线附近 周年发生区:1月份16℃等温线以南,包括雷州半岛、海南岛及台湾南部等地,周年为害,无越冬现象 越冬区:位于1月份4-16℃等温线之间,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南部和湖南、江西、浙江的中南部,其中南岭以南以幼虫和蛹越冬,南岭以北有零星蛹越冬;越冬场所在再生稻、稻桩和李氏禾、双穗雀稗等杂草上,幼虫藏于卷叶内,蛹在叶鞘、株间或地表枯叶上的薄茧中。

冬季死亡区:位于30N以北的广大地区,即江苏、安徽、湖北、浙江北部和四川中部一线以北,任何虫态均不能越冬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二)生活史 河南:5/下-6/中 豫南发生第1代,虫量少 6/下-7/中下 豫南发生第2代,虫量大,为害重 7/中-8/中 在北方各稻区普遍发生严重,豫南发生第3代,一般为害较重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三)迁飞及虫源 每年春、夏季自南向北有5次北迁,秋季自北向南有2-3次回迁 第1次北迁:3/中下-4/上中,虫源由大陆以外的南方迁入我国岭南地区,构成当地第1代虫源 第2次北迁:4/中下-5/中下,仍由大陆以外的中南半岛及我国海南岛等地向岭南和岭北地区迁入,构成当地第2代(岭南)或第1代(岭北)虫源 第3次北迁:5/下-6/中,由岭南地区向岭北及长江中游的江南地区迁入,并波及到江淮地区(豫南), 构成该地区第2代或第1代虫源 第4次北迁:6/下-7/中下,由岭北地区向江淮迁入,波及华北、东北地区(豫南), 分别形成当地第2代和第1代虫源。

第5次北迁:7/下-8/中,由江南和岭北地区向江淮地区和北方迁入,构成北方第2代虫源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三)迁飞及虫源 每年8/底-11月有3次回迁过程 第1次回迁:8/下-9/上中,由北方和江淮地区向江南、岭北、岭南迁人 第2次回迁:9/下-10/上 第3次回迁:10/中下 在福建古田有“7月上山,8月下山”的垂直迁飞现象稻纵卷叶螟无固定的虫源发生基地,此点与飞蝗不同三)迁飞及虫源 迁飞机制:迁飞与生殖停滞有关 迁飞前卵巢发育处于停滞状态 光周期和升温是诱发生殖停滞和迁飞的主要因子 夏季在长日照条件下,高温(28.2℃)是诱发北迁的主要因素;秋季在降温条件下,短日照是诱发回迁的主导因子 迁飞是主动起飞,被动运转,中途可停息再飞 降落的气象条件为锋面天气、气旋和副高压控制 迁飞的能源为蛾体中的粗脂肪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四)主要习性 成虫:飞翔力强雌蛾趋光性强于雄蛾成虫喜吸食植物的花蜜和蚜虫的蜜露作为补充营养 产卵:选择生长嫩绿、茂盛的丰产田和圆秆拔节期及幼穗分化期的稻田产卵,抽穗后稻叶上卵量较少。

每雌产卵100多粒,单粒散产,以植株中、上部叶片背面尤其是上部2、3叶最多 幼虫:5龄初孵幼虫先爬入水稻心叶或附近的叶鞘内,或钻入旧虫苞内啮食叶肉,形成针头大小的白色透明小点;2龄幼虫开始在叶尖吐丝纵卷成小虫苞,称为束叶期1头幼虫一生可取食为害5-7片叶 化蛹部位:分蘖期多在基部枯黄叶片及无效分蘖上;抽穗期多在叶鞘内或稻株间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五)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气候 远距离迁飞靠水平气流运载,所以迁飞方向取决于气流场的走向8月底以前以偏南气流为主,蛾群由南向北逐代迁飞; 8月底以后以偏北气流为主,由北向南回迁 2、食料 叶片浓绿、肥厚、宽软的稻株着卵多密度较高、偏施氮肥的稻田叶片嫩绿,着卵量较多;分菜期和孕穗期与成虫发生期相遇的着卵量大 一般粳稻比籼稻受害重;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受害重;阔叶品种比窄叶品种受害重;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受害重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五)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天敌 卵期有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等,寄生率一般达20%-50%; 幼虫期和蛹期常见的寄生蜂有稻纵卷叶螟绒茧蜂、螟蛉瘤姬蜂等。

捕食性天敌有多种步甲、隐翅虫、青蛙和蜘蛛等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六)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合理施肥选用抗虫或耐虫品种(叶色淡、窄、薄、硬,叶脉间和表皮硅沉积多且硅链排列紧密) 2、生物防治 苏云金杆菌8000IU/毫克可湿性粉剂3750-4500克/公顷(16000IU/毫克可湿性粉剂180。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