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地理必修一期中知识点总结框架(高一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结构图解)

啧****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38KB
约12页
文档ID:299778721
高中地理必修一期中知识点总结框架(高一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结构图解)_第1页
1/12

WORD(可编辑版本)高中地理必修一期中知识点总结框架(高一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结构图解)1.高一地理必修一章节学问结构图解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指导(含图表)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 (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 其他恒星世间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一般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 (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 其他恒星世间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一般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分类 特点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巨行星 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缘由(课本P6) 外部条件 平安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 相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 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供应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供应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往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计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 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间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肯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难、地震等自然灾难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单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单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单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单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推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 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推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一昼夜交替 3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缘由——地球不透亮     、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缘由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丢丢,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候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 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候差;推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三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

2.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的学问总结必修一部分(高一)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级别: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由于地球上有生物,因此地球是一颗独特的行星 4、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太阳稳定的光照和地球平安的运行轨道;自身条件:(1) 地球有适中的质量体积,因此地球四周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2)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及地球大气的减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因此地球上有适中的温度;(3)地球上有液态水(能形成海洋) §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计,供应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 2、太阳活动的标志包括黑子和耀斑 当太阳活动比较猛烈时,可以形成磁暴和极光现象,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可以诱发水旱灾难和地震等自然灾难 §3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自转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大约为24小时,叫做单个太阳日日;若以远离地球的某一恒星为参照物,则大约为23小时56分4秒,叫做单个恒星日日。

2、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公转周期大约为365天6小时9分10秒,叫做单个恒星年年 3、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1)昼夜更替现象;(2)不尽相同经度消失了不尽相同的地方时,即东边的时候比西边的时候要早;(3)形成了地转偏向力,即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4、在空白图中绘制出直射光线、晨昏线,标注出直射点及夜半球,表示出地球自转方向5、地球公转与自转轨道的夹角叫做黄赤交角,其大小是23°26′ 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变化等 7、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6月22日(节气: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9月23日(节气: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12月22日(节气: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3月21日(节气: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周期:大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叫做单个回归年 8、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制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并推断出各点的日期9、昼夜长短变化规律:(1)夏至日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消失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消失极夜;冬至日越向北昼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消失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消失极夜;春分日、秋分日则全球昼夜等长。

2)北半球夏至日昼长最长,冬至日昼长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昼长最长,夏至日昼长最短;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10、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渐渐降低;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渐渐降低;春分、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赤道向南北两侧渐渐降低;(2)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赤道 §4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2、图中1表示地壳,2表示地幔,3表示地核,A表示莫霍面,B表示古登堡面 3、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部分,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顶部 4、水圈是单个连续而不规章的圈层 其次章 地球上的大气 §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但大气最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减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地面的热量越多,即保温作用越强。

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风)在图中绘制出空气运动的方向、标注出地面气压的高、低 5、空气水平运动(风)的方向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2 气压带和风带 1、在图中标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画出风带的风向2、气压带中是由于热力缘由形成的是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由于动力缘由形成的是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风带是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带,并考虑地转偏向力形成的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是无论南北半球都是7月向北移,1月向南移4、北半球1月(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阿留申低压;北半球7月(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压 5、东亚地区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可以在形成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季风现象冬季西北风,夏季东 3.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学问点总结必修1 复习提纲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 一、宇宙 定义:“宇”是无限的空间,“宙”是无限的时候,宇宙是天地万事万物的总称。

特性 物质性:宇宙由天体组成 天体 定义:构成宇宙的不尽相同形态的物质 分类:根据天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星云、恒星、行星 卫星、彗星、流星 星际物质 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物质形态 运动性:宇宙中天体是运动的 天体系统 定义:邻近的天体相互吸引,以质量大的天体(公共质心)为中心旋转的天体“集团” 分层: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总星系 其他行星系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思索](1)必需离开地球大气飞行方可称天体,例如:北极星、星际空间的气体、运行的人造卫星 待发的人造卫星、空中飞行的飞机、课桌、陨石不是天体 (2)哪些天体系统不包括地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简称星系) (3)总星系是宇宙(*)总星系是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 河外星系是天体(*)河外星系是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 组成: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行星际物质 中心天体:太阳 质量大,其他围绕其运转 八大行星分类: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肉眼可见 巨行星(木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