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设计(蒋兆标).doc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KB
约4页
文档ID:528250423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设计(蒋兆标).doc_第1页
1/4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设计(蒋兆标)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3、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教学重点]1、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2、品味人物对话,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时数] 一教时 一、导入:相信同学们一定记得有关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其中《悯农二首》,请大家一起背诵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请学生做简析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字词学习 (2)了解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洋米洋面充斥中国市场,米价大幅度下跌,使广大产米区失去了销纳的场所,农村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之下,已经濒于破产当时上海人一般吃的是泰国米、安南米、以及美国面粉和澳洲面粉正如当时有的评论文章所指出的,连年灾荒,农村中“十室九空”“哀鸿遍野”……1932年邀天之幸,各地粮食丰收,可是粮价太贱,农民的贫困反而愈加深重,“放下禾镰,没有饭吃,成为农村之普遍现象”甚至,“有许多田地因为粮价太贱简直没有人去收获,恐怕收了反而赔累”。

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正是当时的社会现象 (3)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 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代表作品有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夜》《多收了三五斗》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长篇小说《倪焕之》 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其中《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三、指导学生自由浏览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组内交流)(1)这篇课文很长,是一篇小说课文的主人公是谁?(2)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分别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 埠头粜米 明确:(板书) 旧毡帽朋友 街上购物 船头议论四、根据问题,再读课文:(合作展示)(1)、提问:旧毡帽朋友怀着怎样的心情来粜米?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粜米的结果却令他们大失所望,为什么他们丰收了日子却更难过了?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说说讨论明确:他们满怀希望的心情因为今年丰收了,可以喘口气,不像往年那样苦讨论明确: ①洋米、洋面的大量倾销,逼迫农民非及早粜米不可;②遍布各地的“局子”,使得农民没有选择的余地;③向地主交纳地租;④投机商“同行公议”,互相勾结竞相压价。

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2)、离开米行,农民是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上街购物的?写街上的热闹对表现农民的遭遇有怎样的作用?明确:失意和痛苦热闹的场面更加增加了悲剧色彩3)、面对路路断绝的现实,农民的思想态度和认识在粜米的时候相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明确:失望—愤激—反抗已经意识到自己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人物对话中袒露了广大农民心中仇恨的火种,生动的描写了他们逐渐萌发的反抗意识4)、小说写了三个场面,已经是很完整了,为什么还要加上最后一个段落?明确:“同样的故事” “在各处市镇上上演着” “真是平常又平常的”形象的指出了故事的普遍意义,揭示了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5)、小说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运用了哪些方法?为什么没有刻画某一两个人?明确:引导小说通过人物对话分析人物群体形象五、引导概括中心主题:小结: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六、延伸探究:那么,生活在新社会的农民会有怎样的生活呢?你知道当前的惠农政策吗?谈谈你的想法。

明确:免除农业税 种粮补贴 “两免一补” 合作医疗……国富民强,独立自主,安居乐业,六、课外作业:把课文改成剧本表演,再现历史旧毡帽朋友这种愤怒和辛酸、自发的反抗意识,往往是话语中体现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今天我就给你们一个平台,希望你们能给我一个惊喜! 附板书设计: 多收了三五斗 (叶圣陶)埠头粜米 洋米洋面倾销 旧毡帽朋友 街上购物 地租剥削 高利贷盘剥 “丰收成灾”船头议论 投机商勾结压价 税卡林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