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河蚌育珠,海水贝类:主要食用,如扇贝、鲍鱼等 淡水河蚌:珍珠本篇重点: 珠蚌繁育 手术操作 养殖管理 珍珠采收后的加工,,第一章 河蚌的生物学特征 分类:软体动物门(mollusca)、瓣鳃纲 软体动物特征: 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种类有11万5千; 身体柔软,不分节; 由头、足、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瓣鳃纲主要特征: 双壳类, 无头类, 瓣鳃类, 斧足类第一节 育珠蚌的种类及分布 全世界有1000余种和80多个变种,分属于11属; 其中有500多种产于北美洲,其余分布在其它各洲; 我国淡水蚌类有100多种; 理论上讲都可用于珍珠生产 目前珍珠价值做大的是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综合人工手术操作难易,或因产珠质量优劣) 优势:两种蚌资源丰富,手术操作容易,珍珠产量高,质量佳,尤以三角帆蚌质量最好,而且手术容易操作,珍珠产量高1、三角帆蚌 壳大而扁平,壳质较厚、坚硬,后背缘向上扩展成三角形帆状翼我国特有种,“翼蚌”、江蚌 壳面黄褐色,壳顶部生长轮脉粗糙 壳体扁平开壳大利于手术操作,贝壳硬,珍珠层厚,育成珠洁白且珠光强,珠质细腻光滑,对插核插片敏感性小,固核固片率高 耐酸碱能力差,珍珠生长较慢。
该蚌栖息于大、中型湖泊、水库及河流中 优点:壳体扁平开壳大,利于育珠手术;对插核、插片敏感性小,固核率和固片率高;珠质细腻,色泽光滑一、与育珠生产有关的种类:,2、褶纹冠蚌 翼部具有明显皱褶呈鸡冠状,俗称鸡冠蚌 与三角形帆蚌相比,成珠快,珍珠呈白或粉红色 栖息于泥底或河流、湖泊、沟渠中 植片部位壳间距大,产量高,但珠质较粗糙,珠光不如三角形帆蚌3、无齿蚌 产的珍珠小,呈淡黄色或淡红色,成珠速度慢,但壳薄而膨突,内脏团肥大不便手术4、珍珠蚌 又名“蛤蜊”,壳中等大小,厚而坚实,呈长圆形两壳膨大,壳面呈深褐色,或近黑色壳内面珍珠层呈白色或鲑肉色,并布有光泽的斑生长在河流及小溪中,属珍珠蚌科,待开发利用5、蚌科丽蚌属种类 背瘤丽蚌、广西佛尔丽蚌、湖北绢丝丽蚌 体小壳厚不易开口手术 贝壳很厚,一般外套膜环走肌痕中间厚度(俗称水线)在7mm以上,生产珠核 日本每年生产有核珠1000吨,需相应蚌壳25000吨左右,大部分向我国江浙皖的珠核加工厂进口6、目前进行生产的海水育珠蚌 合浦珠母贝 大珠母贝 企鹅珍珠贝,二、挑选育珠蚌需考虑的几个因素 1、贝壳厚而坚实,珍珠层光亮 2、个体较大,手术操作容易。
3、资源丰富,来源广 4、适应力强,繁殖饲养方便三、常见育珠蚌的鉴别,一、外形 (一)贝壳 1、形状 壳顶、 腹缘、 前后端、 翼部、 生长线、 左右壳、 壳高、长、宽第二节 河蚌的形态构造,壳顶:背面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小区称为壳顶 腹缘:蚌壳质较薄的边缘为腹缘 背缘:蚌壳的较厚部分称为背缘; 前后端:较圆的一端为前端,较尖的一端为后端 生长线:壳顶为中心的同心线,叫做生长线,它能反应河 蚌的年内,两条粗生长线之间的距离表示一龄 左右壳:把蚌壳腹缘向下,前端向前,左边的壳称为左壳,右边的壳称为右壳 壳高、长、宽:壳顶到腹缘的距离叫壳高,左右两壳的最大距离叫壳宽壳的前缘至后缘叫壳长壳内六种肌痕: 前、后闭壳肌痕(2,5) 前、后缩足肌痕(1,4) 前伸足肌痕(3) 外套膜环走肌痕(6),铰合部 主齿:壳顶正下方、强状、臼齿形, 拟主齿:壳顶两侧、锋利关节状, 侧齿:狭长、壳顶后端韧带:角质物有弹性,连接两壳背缘,在外侧或内侧,使壳张开① 角质层(壳皮层、表皮层) 薄 贝壳素,蛋白质和多糖类物质, 颜色不一,有的成褐色、黄色,因贝壳素沉积度功能: 抵抗水中酸碱腐蚀,保护作用强; 但易受某些细菌如嗜几丁质杆菌水解破坏。
2、构造,② 棱柱层 中层,最厚,棱柱状,白色无光泽,贝壳的主体, 方解石型CaCO3晶体, 有的蚌壳棱柱层中沉积着色素,因此使光亮的珍珠呈现出鲜艳的彩色③ 珍珠层 底层或内层,较厚, 霰石型CaCO3晶体, 珍珠层成分与珍珠类似主要成分是碳酸钙91-94.7%,蛋白质4.5-8%,水分0.42-0.85%壳皮层:边缘膜的角质细胞 棱柱层:边缘膜的角质细胞,骨质细胞, 珍珠层:整个外表皮细胞分泌,既能增面积,更能增厚度,高龄蚌作珍珠粉原料蚌3、生长,贝壳的启闭,河蚌的双壳靠闭壳肌和韧带的作用而运动河蚌双壳的启闭运动有摄食、呼吸、生殖和御敌作用 在平静的水环境中,河蚌保持微微开启双壳的状态,进行摄食和呼吸 在缺氧情况下,开壳的宽度往往比平常增大,这是为了增加进出水量,以获得较多的氧气二)外套膜 1、制片、插片的关键部位 包被身体两侧,紧贴珍珠层, 在背部与内脏团的背面上皮组织相连, 在腹缘相互紧贴, 在后缘两外套膜未完全紧闭,形成进出、水管2、外套膜上有环走肌 外套膜贴附珍珠层, 收缩外套膜边缘 后部分化形成水管肌,牵引水管 3、外套膜上有前后闭壳肌 柱状横纹肌肉束 4、外套膜表面密生纤毛 激动水流,利于气体交换。
5、外套膜分成 中央膜:环走肌以上至壳顶约占全膜的3/4,很薄,半透明; 边缘膜:环走肌以下至腹缘约占1/4,渐厚1.生壳突起:分泌角质素,形成贝壳 2.外沟 3.感觉突起 4.内沟 5.缘膜突起:肌纤维多,能伸缩,控制水流出入 6.粘液上皮区 7.生石灰上皮区 8.生珍珠上皮区 9.结缔组织区 10.色线:黄色或红棕色,制小片时要切干净,否则形成骨珠6、外套膜结构 内表皮:靠内脏团一面的表皮称内表皮; 外表皮:贴壳一面的表皮称外表皮;外表皮细胞分泌珍珠质,产生珍珠外套膜以外套肌和壳相连 中间结缔组织及肌肉纤维透射电镜观察合浦珠母贝外表皮超微结构: 都是单层柱状表皮,由3类细胞构成: 柱状表皮细胞、 粘液细胞、 嗜酸性粒分泌细胞1.前大动脉 2.直肠 3.胃 4 .肝 5.前闭壳肌 6.口 7.唇瓣 8.围心腔 9 .心室,二、内部构造,10.后大动脉 11.心耳 12.肛门 13.出水管 14.后闭壳肌 15.进水管 16.鳃 17.肠 18.生殖腺 19.足,胃:膨大呈梨形, 肠:盘旋,进入围心腔穿过心室 肛门 肝脏(消化腺):胃周围,一对,褐色,葡萄状,有肝管通入胃中,肝脏含有淀粉酶和糖元酶,肝细胞还能像变形虫那样将食物微粒吞入,行细胞内消化。
1、消化系统 口:唇瓣基部,密生纤维毛,定向翻动有吸食、感觉功能 食道:口后,极短圆杆状,胶状物质构成,具有消化酶,从幽门盲囊中伸至胃内 盲囊(晶杆囊)内纤毛摆动使晶杆转动,搅拌食物,物理性消化;晶杆端部在胃液作用下软化并溶解,释放糖元酶,化学性消化晶杆(crystalline style),健康蚌晶杆长度约为体长的2/3,饥饿或病害时缩短乃至消失2、呼吸系统 ① 鳃 外套膜内侧延伸而成, 两对、四片鳃瓣,每一鳃瓣有内外两片鳃小瓣;外的外鳃瓣、内侧为内鳃瓣 内外鳃小瓣的前后缘及腹缘相互愈合,背面分开,形成鳃上腔,鳃小瓣之间空腔被瓣间隔的膈膜分隔,形成许多鳃水管每个鳃小瓣由许多鳃丝构成,鳃丝表面有无数纤毛,内有血管和起支持作用的角质杆,鳃丝之间有鳃小孔连接水流: 进水管—外套膜—入鳃小孔—鳃水管—鳃上腔—出水管蚌以外套膜内表皮上的纤毛和鳃丝上的纤毛摆动造成水流进行呼吸 摄食的辅助器官② 外套膜 有许多血管分布,起到部分呼吸作用外鳃腔:育儿囊 繁殖期间,♀生殖腺以短管通到鳃上腔,产出的卵子在鳃水管中受精,受精卵借♀分泌的粘液附在外鳃腔中孵化直至发育成钩介幼体3、循环系统 心脏:位于单层细胞构成的围心腔中,腔内充满类似血液的体腔液,使心脏浮在其中。
心脏:一心室及二心耳,有耳室瓣,防止血液从心室倒流回心耳 血液:无色,含变形虫状的血细胞 血流:心室—血管、微血管—血窦—心耳 含CO2的血液送入静脉,和废物一并经肾和鳃排除代谢物、氧气和营养物质由血液带至身体各个器官 结论:开管式循环1.围心腔 2.心室 3.心耳 4.后大动脉 5.肾 6.出鳃血管 7.入鳃血管 8.外套动脉 9.外套静脉 10.静脉 11.足窦 12.足动脉 13.前大动脉,三角帆蚌的循环系统,4、排泄系统 一对肾脏:Bojanus organ, 围心腔腺:Kebers organ一部分由围心腔腺将血管渗出的废物排入围心腔,经肾脏;另一部分经血窦输送到肾孔,经鳃上腔排除体外神经节:脑神经节,足神经节,脏神经节 神经链索:脑—足、脑—脏 感官: 平衡囊,嗅检器(识别水质),一些感觉细胞(分布在外套膜,唇瓣及进出水管的乳突上)5、神经系统 无头类:神经和感觉器官不发达6、生殖系统 ♀♂异体,形态无明显差异, 成熟季节♀♂易辩,精巢白色,卵巢黄色一、栖息 底栖 潜泥深度:跟季节温度有关第三节 河蚌的生活习性,常见育珠蚌对环境的要求: 丽蚌、三角帆蚌: 要求D.O高,pH7-8,底质泥沙较好 褶蚌:泥底,静水,pH5-9。
无齿蚌 :要求更低,但作育珠蚌,不低于4mg/lpH5-9五种不同pH环境对三角帆蚌帆蚌外套膜珍珠质分泌的影响试验发现: 水环境的酸性或碱性越高,对珍珠质分泌的合成和分泌活动的影响越大二、食性及摄食方式 浮游生物、有机碎屑,以浮游植物为主,也摄食小型原生动物及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的幼体三角蚌主要摄食易消化的硅藻,褶蚌稍广些 胃内容物颗粒50—1000 µm,60—100 µm最多 每天流经蚌体的水可达40升过滤后的大颗粒食物由两壳猛闭排出体外 被动摄食,靠鳃上纤毛和唇瓣上纤毛的摆动形成水流,使食物随水流进入进水管,过滤后入口三、行动御敌 1、运动差,几厘米/分钟先向前伸出斧足,再收缩斧足使身体向前移动 2、若遇险,两壳紧闭 3、寄生虫或外来异物侵袭,外套膜表皮细胞将其包被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质人工育珠实际就是利用了这一机制四、生长寿命 生长缓慢,三年鳃瓣长齐,五年性成熟,寿命十几年 河蚌年龄鉴别: 早期通过生长线,以壳顶为中心与腹缘平行,呈同心园状排列,疏密相间 高龄蚌生长线疏密不明显,通过贝壳厚度重量判断第四节 河蚌的人工繁殖 67年125克, 80年38吨, 02年至今2000吨以上, 浙江诸暨年产300吨,占全国1/4,有工厂化繁育基地 七十年代以来,褶蚌、三角帆蚌繁育已攻克。
一、繁殖特点 1、季节 指导河蚌生殖的主要因素: 生理准备和环境温度,光照、气压和流水等只是辅助因素 长江中下游三角帆蚌每年下旬开始性成熟,5—7月产卵季节,其中5中—6中繁殖旺季产卵水温18—30℃,最适20—25 ℃ 褶蚌产卵水温15—20℃,一年繁殖两次,头次3—4月底,二次10月—11月上旬 在繁殖胜期,受精卵发育成钩介幼体时间短,寄生鱼饲养时间不长,幼蚌成活率高2、特点 繁殖季节,♂精子经输精管到鳃上腔中,再随水流由出水管排到体外水中怀卵量在20-30万粒,成熟卵子通过输卵管排到外鳃腔中,然后含精子的水流由入水管进入外鳃腔遇卵受精 受精卵在外鳃腔中孵化育儿囊,早期钩幼在卵膜内两壳可开关,无附着能力,膜内活动大约一天后破膜而出,发育为成熟的钩幼 成熟的钩幼很快从雌蚌外鳃腔中排出,成熟的受精卵到钩介幼体需要10-20天1.受精卵 2.动物极隆起 3.2细胞期 4.4细胞期 5.多细胞期 6.囊胚期 7.原肠期 8.幼虫晚期 9.未成熟钩介幼虫 10.成熟钩介幼虫 11.稚蚌,,,钩幼典型特征: 两壳侧缘中央具钩, 中央有一条长长鞭毛状足丝, 幼虫以启闭两壳游泳,找到寄生鱼, 通过壳缘钩和足丝附着在鱼鳍和鳃丝上寄生生活,最终变态成稚蚌。
用足丝和钩附着在鱼的鳍上和鳃上,吸收鱼体营养鱼体分泌粘液,形成包囊,将幼体包住如果钩幼未遇到寄主,1-2天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