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秦 汉 文,这里的文,是指与较为严格的韵文相对而言的散文,是一个较为泛意的概念指称其实史传文也应隶属于此,不过,汉代以《史记》和《汉书》为代表的史传文,因为巨大的实绩和影响,加之传统特定的史传文化,它们一向被划分为独立的单元,所以这里的选文实仅指秦汉的论议文章2,,参考书目: 卞孝萱,王琳.两汉文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第一节 秦及西汉前期散文,,泰山刻石文[1]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2] 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嗣,顺承勿革[3] 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4] ,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5] ,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6] 4,,【注释】 [1]《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
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刻所立石刘勰《文心雕龙·封禅》:“秦皇岱铭,文自李斯,法家辞气,体乏弘润,然疏而能壮,亦彼时之绝采也[2]祗:敬也[3]顺承勿革:继承前法,不要妄作改动[4]训经宣达:顺承常道阐明治国之策[5]礼顺:顺法行事礼,通“履”,行事[6]重戒:谆谆告诫5,,贾 谊(传略见前汉赋部分) 过秦论[1]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2]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3]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4]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注释】 [1]该文错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和《陈涉世家》《古文辞类纂》定为上中下三篇,此选为上篇6,,金圣叹《才子古文》卷二:“《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2]秦孝公:名渠梁,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富强崤函:即函谷关雍州:《禹贡》九州之一约包括今陕西主要部分及甘肃和青海的一部分[3]八荒:古代称四方边远之地曰四荒,四正方之外再加四隅方,故称八荒。
[4]连衡:即连横东西为横,南北曰纵战国时两种政治斗争的策略:处于西方的秦与东方之齐、楚等国个别联合以打击其他国家叫连横;东方各国北自燕、南至楚联合起来以抗秦叫合纵7,,枚 乘(传略见前汉赋部分) 上书谏吴王[1] 臣闻:“得全者全昌,失全者全亡 [2]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土不过百里,上不绝三光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术也故父子之道,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事无遗策,功流万世臣乘愿披腹心而效愚忠,唯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于臣乘言8,,【注释】 [1]枚乘初与邹阳等在吴王濞手下供职,任郎中,以文辞著称吴王谋反,枚乘上此书谏阻,吴王不听于是枚乘与邹阳等至梁孝王门下《汉书》有传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一一:“欲言难言,愈离奇愈沈痛,《国策》之体,《离骚》之神,后来无继[2]“得全者全昌”二句:《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淳于髡 语:“得 全 全昌,失 全 全 亡得 全,谓人臣事君之礼完美无瑕;全 昌,谓 身 名 获 昌[3]“舜无立锥之地”五句:《战国策·赵策二》载苏秦语:“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户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
[4]三光:指日、月、星辰9,,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又重镇之系绝于天,不可复结;队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1] ,间不容发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太山今欲极天命之寿,敝无穷之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以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此愚臣之所以为大王惑也 【注释】 [1]“其出不出”二句:意为出得来与出不来,其间相差极其微小10,,人性有畏其景而恶其迹者,却背而走,迹愈多,景愈疾,不知就阴而止,景灭迹绝[1] 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汤之冫仓,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2] 不绝之于彼,而救之于此,譬犹抱薪而救火也养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杨叶百步,百发百中[3] 杨叶之大,加百中焉,可谓善射矣然其所止,乃百步之内耳,比于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11,,【注释】 [1]“人性有畏其景而恶其迹者”六句:《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
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2]“欲汤之冫仓”五句:《吕氏春秋·尽数》:“夫以汤之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冫仓,冷扬,以勺舀起沸水再倾下,使之散热[3]“养由基”四句:《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12,,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何自来?泰山之溜穿石[1] ,单极之绠断干[2] 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夫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3] ,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拔据其未生,先其未形也磨砻底厉,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愿大王孰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13,,【注释】 [1]溜:屋檐滴下的水,引申为自上而下的山水[2]单极之绠断干:言常用之瓮索,能锲断井架单:“瘅”之省,劳也极:甚也绠”,瓮索干:井上汲水用的架子[3]蘖:树木之嫩芽14,第二节 西汉中后期散文,,东方朔(前154—前93)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武帝初,征四方士人朔上书自荐,文辞不逊,高自称誉,武帝伟之。
后任常侍郎朔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司马迁称其为“滑稽之雄”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而武帝终以俳优视之因以《答客难》、《非有先生论》陈志向和发抒不满 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后人汇为《东方太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15,,答客难[1] 客难东方朔曰:“苏秦、张仪壹当万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2] ,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生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3] ,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故何也?”,16,,【注释】 [1]《汉书·东方朔传》:“朔上书陈农战强国之计,因自讼独不得大官,欲求试用其言专商鞅、韩非之语,指意放荡,颇复诙谐,辞数万言,终不见用朔因著论,设客难己,用位卑以自慰谕[2]都:居也[3]执戟:宫廷侍卫官,因值勤时手持戟,故名17,,司马迁(前145—?)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其先代,世为史官,司马迁深受影响。
司马迁二十岁后几乎游遍全国,得以领略祖国河山和采访大量历史故事和人文掌故武帝元封三年,迁入太史令,有机会博览政府大量藏书太初元年开始着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处腐刑,迁深以为耻,发愤著书,约在征和初完 成《史记》,不久便去世18,,报任少卿书[1] 太史公[2] 、牛马走[3] 、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4] :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懃懃恳恳[5] ,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与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19,,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 ,得竭至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己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20,,【注释】 [1]任安,字少卿,初为大将军卫青舍人,后任北军使者护军,因卷入巫蛊之祸,被杀。
任安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能“推贤进士”《报任少卿书》是司马迁给他的回信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借此抒愤懑、表气节、立远志清吴楚材《古文观止》:“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文情至此极矣[2]太史公:迁父谈也[3]走:犹仆也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辞也[4]少卿:任安字也[5]懃懃恳恳:忠款之貌也21,,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1] ;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2] ;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3] ;同子参乘,袁丝变色[4] 自古而耻之夫以中才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俊哉?,22,,【注释】 [1]符:信也[2]《文选》注引《家语》载,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出令宦者雍渠参乘,使孔子为次乘,游过市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耻之,于是去卫过曹此言孔子适陈,未详[3]赵良寒心:据《史记·商君列传》载,秦国贤者赵良认为,商鞅是通过宦官景监的推荐才见到秦孝公并被重用的,一开始名声就不好。
[4]据《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载,汉文帝乘车外出,宦官赵同于车中陪侍,袁盎伏于车前直言谏阻,文帝只好让赵同下车赵同,原名谈,司马迁为避其父的名讳,所以称其为赵同23,第三节 东汉散文,,蔡 邕(132—192) 蔡邕,字伯喈,陈留人也辟桥玄府,稍迁至郎中后董卓辟邕,迁尚书及卓被诛,王允收邕付廷尉,遂死狱中邕于书法、音乐、文学均卓有建树,在东汉末有很大影响有《蔡中郎集》 郭有道碑文并序[1] 先生讳泰,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其先出自有周王季之穆,有虢叔者,寔有懿德,文王咨焉建国命氏[2] ,或谓之郭,即其后也先生诞应天衷,聪睿明哲,孝友温恭,仁笃慈惠夫其器量弘深,姿度广大,浩浩焉,汪汪焉,奥乎不可测已若乃砥节厉行,直道正辞,贞固足以干事[3] ,隐括足以矫时遂考览六经,探综图纬[4] 24,,周流华夏,随集帝学收文武之将坠,拯微言之未绝于时缨纟委之徒,绅佩之士,望形表而影附,聆嘉声而响和者,犹百川之归巨海,鳞介之宗龟龙也尔乃潜隐衡门[5] ,收朋勤诲,童蒙赖焉,用袪其蔽[6] 州郡闻德,虚己备礼,莫之能致羣公休之,遂辟司徒掾[7] ,又举有道[8] ,皆以疾辞将蹈鸿涯之遐迹,绍巢、许之绝轨,翔区外以舒翼,超天衢以高峙。
禀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二,以建宁二年正月乙亥卒25,,【注释】 [1]《后汉书》卷六十八《郭符许列传》:“(郭泰卒),四方之士千余人,皆来会葬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 为 其 文,既而谓涿郡卢植曰:‘吾 为 碑 铭 多 矣,皆 有 惭 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2]建国命氏,或谓之郭:高诱《战国策注》曰:“郭,古文虢字也[3]“贞固足以干事”两句:贞:正也干:操办隐:度也括:犹量也矫: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