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地位与职能,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政府在金融领域的主要代表,是现代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所构成的双层银行体系已成为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普遍采用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中央银行一方面对商业银行施加严格的监管以维持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健;另一方面,又作为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后盾,积极为商业银行提供清算、流动性支持等服务中央银行已成为一国金融体系正常运转所不可少的中心环节本章将对中央银行制度是如何产生、发展以及中央银行主要承担的指责等内容加以简单介绍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一、中央银行的产生,(一)自由银行时代 为区别于当前被各国普遍采用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两级银行体系,17世纪中后期前不存在中央银行的银行业而被称为自由银行体系 (二)自由银行体系的缺陷 1.信用货币发行问题 2.票据交换清算问题 3.银行支付保证能力问题 4.金融业稳定问题 5.政府融资问题三)中央银行的产生 1668年 瑞典银行被收归国有,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 1694年 英格兰银行建立,被赋予货币发行特权,成为世界第一家中央银行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和金融较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央行成立的第一次高潮,二、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一战结束后,国际经济会议提出,各国应建立自己的中央银行,推动了中央银行产生的又一次高潮 1921-1942年,世界各国改组或建立的中央银行约40多家。
1944-1973年,欧美国家进行了中央银行国有化改革,亚非 国家普遍设立中央银行 1991年,欧洲央行成立三、中国中央银行史简介,(一)人民银行成立前中国的中央银行 第一家中央银行:1904年清政府设立户部银行(后改名、改组为大清银行,中国银行) 1928年,民国中央银行成立 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成立,成为革命根据地中央银行 (二)人民银行的成立与发展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成立 第一阶段,同时具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 第二阶段,1979-1983,向专司中央银行职能过渡 第三阶段,1984年1月10日起以工商银行成立为标志,中国人民银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第二节中央银行制度,,,一、不同的中央银行所有制形式 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 非国家性质的中央银行 私人股份资本的中央银行 二、不同的中央银行组织形式 单一中央银行 复合中央银行制 准中央银行制 跨国中央银行制 三、独立性差异 独立性较大的模式 独立性较小的模式 独立性稍次的模式,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职能,一、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袭断货币发行的特权,使之成为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美国等少数国家是一个例外,在这些国家中财政部门也可以发行部分货币)。
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所承担的责任: 1.保持货币流通顺畅 2.有效控制货币发行量、稳定币值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有以下几层含义: 1.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结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 2.中央银行在与其业务对象之间的业务往来中仍表现出银行所固有的“存、货、汇”等业务特征; 3.是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同时,也是商业银业的监督管理者 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的职能具体体现: (1)集中存款准备金 (2)“最后货款人”责任 (3)组织、参与管理全国的清算三、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1.中央银行根据法律授权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负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保障金融业稳健运行的责任; 2.中央银行代表本国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签订国际金融协定,参与国际金融事务与活动; 3.中央银行为本国政储代理国库 作为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的职能主要有 (1)代理国库 (2)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 (3)向政府融通资金 (4)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国际储备 (5)代表本国政府参加国际金融活动 (6)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7)对金融业实施监管。
(8)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向社会公众发布经济、金融信息四、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1)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2)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3)按照规定审批、监督管理金融机构; (4)按照规定监督管理金融市场; (5)发布有关金融监督管理和业务的命令和规章; (6)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7)经理国库; (8)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9)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 (10)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 (11)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第四节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一、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项目 资产方:主要有国外资产、对金融机构债权、对政府债权三项 负债方:主要有流通中货币、对金融机构负债、政府存款及其他存款、自有资本等四项 二、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与基础货币变动的关系 1、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增加(或减少)是导致准备金增加(或减少)的基本因素 公开市场操作 再贷款与再贴现业务 黄金和外汇储备业务 2、中央银行负债业务和基础货币变动的关系 流通中的现金 财政存款 国外存款 其他负债 3、财政赤字与基础货币变动的关系,第五节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一、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主要内容,(一)组织票据交换清算 (二)办理异地跨行清算 (三)为私营清算机构提差额清算服务 (四)提供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清算服务 (五)跨国支付服务,二、中央银行在支付清算系统中的地位及责任,(一)中央银行在支付清算系统中地位 中央银行在支付清算系统中处于核心和监管者的地位 (二)中央银行在支付清算系统中的责任 (1)监督责任 (2)运作责任 (3)政策责任,三、中央银行行间支付清算系统,(一)行间支付系统的分类 1.差额清算系统 2.全额清算系统 按结算发生的时间不同,全额清算又可分为: (1)定时清算 (2)实时清算,(二)实时全额清算系统的运行原理 1.V型结构 2.Y型结构,3.L型结构 4.T型结构,四、支付清算系统的现代化发展,最早的电子清算网络,即1970年建立的CHIPS和ACH系统。
1973年5月由多家北美和欧洲大银行共同组建了环球银行金融电讯会(SWI FT) 银行信用卡、ATM机、POS网络和电子数据交换丰富了人们的支付手段,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概念,成为金融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五、我国支付清算系统现状,(一)同城清算,到1998年已有近300个城市建立了基于磁盘交换和网络传输方式的同城清算处理系统 (二)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到1997年底为止全国电子联行系统拥有两个 星小站,1072个电了联行收发报行,10000多个通汇通网点,每日转汇往来账业务6万多笔,金额超过800亿元人民币,标志着中国行间清算系统已步入了现化阶段 (三)电子资金汇兑系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由电子资金汇兑系统取代了原来的手工操作 (四)银行卡支付系统,1998年底建成的银行卡总中心连接了各商业银行及12个试点城市银行卡中心, (五)邮政汇兑系统,为提高邮政汇兑系统的现代化程度,国家邮政储汇局推出了电子支付和汇兑工具——“绿卡”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同财政政策一起构成国家调节经济的两大宏观政策。
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等等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一、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构成,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系由三个层次有机组成: 1.最终目标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最终要想实现的宏观经济目标如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2.中介目标从货币政策实施到最终目标变量的变动中间会存在一个较长的时滞,客观上需要在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设立一套中介目标一般而言,中介目标主要有货币供给量、利率、汇率等 3.操作目标它是与货币政策操作密切相关的变量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能直接准确控制的一组指标,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货币当局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实际上就是通过货币政策操作来直接影响操作目标,进而影响中间目标,从而实现最终目标的过程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最终目标的内容 1.币值稳定物介稳定目标 2.充分就业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 人们不可能兼顾全部目标,只能权衡各目标对当前形势的轻重而选择一个或几个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我国是采用单一目标的货币政策,1995年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夫定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止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三、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选择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标准 1.相关性 相关性即要求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必须与最终目标密切相半,操作目标与中介目标密切相关它们的变动必然会对最终目标或中介目标产生可预测的影响 2.可测性 可测性一方面是指中央银行能迅速及时地获取这些目标的准确数据;另一方面是指这些目标必须有较明确的定义并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 3. 可控性 可控生即要求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必须是那些中央银行能够有效控制的金融指标二)可供选择的主要中介目标 1.货币供给量 2.利率 3.其他可供选择的中介目标主要有货款量和汇率 (三)可供选择的操作目标 1.准备金 2.基础货币,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改革按规定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领教备,来扩张或收缩信用,实现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1.法定存款准备金制的基本内容 (1)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组成内容只能是存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和各存款机构所持有的现金 (3)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 2.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作用 (1)保证存款货币机构现金的流动性 (2)集中使用一部分信贷资金 (3)调节货币供给量,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缺点 优点:对所有的存款货币机构的影响都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强有力的,并且效果明显、收效迅速。
局限性:其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经济的震动太大,其轻微的变动就会带来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大量减少,紧缩效果过于剧烈其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很容易引起整个金融体系流动性不足,使整个金融体系面临危机4.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简介 1984年开始实行,最初规定的存款准备金分为三档: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1985年同一为10%,其后变化如下图: 2004年开始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二)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认定再贴现票据的资格等方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贷款的能力,进而达到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再贴现政策分类 根据期限分:长期的再贴现政策和短期的再贴现政策 长期再贴现政策又可分为:抑制政策,中央银行较长期的采取再贴现率高于市场利率的政策;扶持政策,中央银行较长期的采取再贴现率低于市场利率的政策三)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即公开市场政策,是中央银行为了将货币数量和利率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而再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的政策行为 1.开市场操作的分类 (1)保卫性公开市场操作。
为了保证货币政策的实现而被动的采取的操作 (2)主动性公开市场操作当货币当局决定改编货币政策时,就在公开市场上连续、同向操作,买入或卖出有价证券,以达到紧缩或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2.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缺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