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原理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理论实践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4.27MB
约39页
文档ID:47960336
原理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理论实践_第1页
1/39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 主要理论n 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n 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熟悉战后城市规划学科的主要理论发展￿n 三、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势￿ 了解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条件￿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 主要内容(4个熟悉、4个了解)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城市的历史约有5000年左右,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东周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周礼 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因天材,就地利”——变通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的典型——唐长安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长期 并存唐长安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皇城宫城中轴对称 东西两市 规整的方格路网 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 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 ,坊门朝开夕闭元大都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宫城皇城内城北京第一代商业中心什刹海明清北京城北部收缩2.5KM南部扩展0.5KM突出8KM中轴线皇城南形成商肆北京第二代商业中心我国的一些古代城市还充分体现了 与环境的协调与融合。

明代南京依山傍水,布局灵活,是自然观 理念占主导的典型城市格局n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n古希腊5 B.C. 经历奴隶制民主政体,形成城邦国家——民主、平等城邦精神代表城市——米立都城(希波丹姆--城市规划之父 )广场和公共建筑取代了宫殿,集会场所形成城市的核心n古罗马 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 城市成为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纪功柱成为城市 空间的核心和焦点奴隶制社会n中世纪的欧洲城市中世纪的欧洲——众多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城堡 教会势力强大——教堂占据城市中心位置,成为空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 10世纪以后,一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 公共建筑(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 不少城市突破封闭的城堡,不断向外扩张n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14世纪后的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人文主义思想 意大利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 代表作品: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17世纪后半叶,新生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建立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巴黎——轴线放射街道、宏伟宫殿、公共广场成为当时典范。

n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18世纪工业革命—圈地运动—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城市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病”——城市中住房短缺、市政基础 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重匮乏——传染病流行19世纪开始关注城市的未来发展,为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 奠定了思想、理论、制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 (法律基础)英国1848年“公共卫生法”、 1890年“工人住房法” (实践基础)巴黎改建(豪斯曼)、城市美化 英国公园运动——西谛;奥姆斯特纽约中央公园 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 全面改进为标志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源自莫尔“乌托邦” 概念,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欧文1817年在美国实践的“协和村”; 戈定1859-1870年在法国的实践伴随着解决城市中的各种问题,城市规划 理论逐步产生、发展、完善霍华德“田园城市”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标志,出现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和实践框架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

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环行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建设工厂、仓库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斯特,由恩温、帕克完成n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田园城市的实践大伦敦规划与卫星 城建设(1944年)结构:集中式圈层内城圈:疏解人口近郊区:控制人口绿带环:16公里宽,禁止建设外圈:农业区,设8个卫星城思路:控制中心区,开发远郊新城,分散中心城市压力柯比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柯比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1933年《雅典宪章》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布局——中部为中心区;40万人—24栋60层高楼、60万人—板式住宅、200万人—花园住宅;三层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1931年“光辉城市”规划方案——思想集中体现——大量高层建筑+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规划实践——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柯比西埃规划实践——昌迪加尔规划索里亚•玛塔线形城市理论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1882年提出理论的出发点——运输经济,通勤耗时少城市形态——由铁路、干道串联在一起的长条形建筑地带实践——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斯大林格勒、巴黎等城市。

戈涅的工业城市法国建筑师20世纪初提出,1904年展出、1917年出版《工业城市》基本思路——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的原则霍华德、柯比西埃规划思想的比较共同点——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霍华德——城市分散发展——新建城市——空想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柯比西埃—集中发展—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建筑师角度,以物质空间改造来 改造整个社会巴西利亚西谛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通过城市空间各个构成要素的研究,在城市建设中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 度与人的活动以及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 动空间的有机构成在经济和艺术之间,他强调城市规划不能走向极端——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则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格迪斯的学说生物学家格迪斯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通过生态学研究,揭示了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之中提出城市规划的工作模式:调查—分析—规划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都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

《雅典宪章》(1933年)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主题“功能城市”—发表《雅典宪章》—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的反映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核心内容是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 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A、《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 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B、《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 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 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 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C、《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 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1977年在秘鲁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所签署的文件认为《雅典宪章》的一些 指导思想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行修正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 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 论”和“倡导性规划”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 ——城市规划是一个巨系统,仅凭感性认识是不适宜的,要运用理论和理性 思维,科学地预测城市的未来发展,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城市规划理 论涉及内容功能理论——城市形态和结构 决策理论——系统分析(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方法论、科学决策 规范理论——规划价值目标及和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城市分散 发展理论 (建设小 城市来分 散大城市 )田园城市卫 星 城 (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新 城 (20世纪50年代以后,第三代卫星城)有机疏散理论——1942年沙里能《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形不成城市群 城市郊区——只能促进大城市的无序蔓延1924年提出建设卫星城的概念(是具有现代城市性 质的独立城市单元,同时从属于某个大城市) 问题——对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造成子母城之间 交通压力,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

形成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且基本上是一定 区域的中心城市,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对 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将城市分解成为一个既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 ,各部分形成相对半独立单元,并用绿化地带隔离 开来,高速交通联系简言之,将城市各种功能 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作有机疏散 城市集中 发展理论 (经济活 动的聚集 )城市的集中发展——城市现象;大城市发展——世界城市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世界城市指标: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集中地、商业部门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交通枢纽、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城市聚集区——一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大城市带——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指多核心的城市连绵区,人口2500万人以上已经成为世界城市体系发展的高级阶段,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世界五大都市连绵带戈德曼于1957年提出了大都市连绵带的概念(Megalopolis),并于1989年著书 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六个大都市连绵带: 美国的波士顿—华盛顿、芝加哥—匹兹堡大都市连绵带 日本的东京—名古屋—大阪 英国的伦敦—伯明翰 欧洲的巴黎西部大都市连绵带 另外中国的长江三角洲成为潜在的大都市连绵带发展地区城镇形成网络体系 的发展理论城市分散与集中发展,是城市发展过程的两个方面每个城市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所能提供的商品、服务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不同规模的城市及其影响的区域组合形成城市的等级体系城镇之间交通、通讯所组成网络的多少和方便程度,赋予了该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相对地位引力模型)城市体系——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格迪斯、芒福德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克里斯泰勒1933年中心地理论揭示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贝利等人结合城市功能的依赖性等研究,形成城市体系理论城市体系内容——职能、规模和空间结构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城市内部各类土地规划布局有一定的模式和运行规律,一般可归纳为三个理论同心园理论——伯吉斯1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 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