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园林植物病害防治1

xiao****1972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83MB
约139页
文档ID:73987766
园林植物病害防治1_第1页
1/139

第五章 园林植物病害防治,第一节 叶、花、果病害 第二节 枝干病害 第三节 根部病害,第一节 叶、花、果病害,一、叶斑病类 叶斑病是叶片组织受局部侵染,导致出现各种形状斑点病的总称但叶斑病并非只是叶上发生,有一部分病害,既在叶上发生,也在枝干、花和果实上发生 叶斑病的类型: 黑斑病、褐斑病、圆斑病、角斑病、斑枯病、轮斑病等 丁香叶斑病、月季黑斑病、大叶黄杨褐斑病、香石竹叶斑病等一)丁香叶斑病,分布与危害 丁香叶斑病发生普遍,国内很多省份都有发生,辽宁、山东、江苏、湖北、北京等地都有发生的报道丁香叶斑病包括丁香褐斑病、丁香黑斑病和丁香斑枯病三种丁香感染叶斑病后,叶片早落、枯死,生长不良,影响观赏效果,1.丁香褐斑病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病斑为不规则型,多角型或近圆形,病斑直径5~10mm病斑褐色,后期病斑中央组织变成灰褐色病斑背面可生灰褐色煤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病斑边缘深褐色发病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成大斑 [病原] 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尾孢属、丁香尾孢菌子座球形,暗褐色,分生孢子梗数根束生,直立,不分枝;分生孢子线形,有多个分隔,基部细胞钝圆 [发病规律] 病菌以子座或菌丝体在病叶上越冬,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由伤口或直接侵入秋季多雨潮湿时发病较重2.丁香黑斑病 [症状] 病斑近圆形,直径3~10mm,初期淡褐色,后期灰褐色,有隐约轮纹病斑表 面密生黑色霉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发病严重时,病叶枯死、破裂 [病原]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的一种真菌分生孢子梗暗褐 色,分生孢子2-3个串生,褐色,倒棒形,孢子具2~9个横膈膜,1~6个纵隔膜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发病严重时可造成叶片全部脱落黑斑病,褐斑病,(二)圆柏叶枯病,[分布与危害] 北京、西安等地有发生报道主要危害圆柏,还可危害侧柏和中山柏等柏属树木主要危害针叶和嫩梢发病植株生长势弱,降低观赏性 [症状] 当年新发针叶及嫩梢发病重发病针叶由绿变黄,最后变成枯黄色,引起针 叶早落发病严重时,树冠满布枯黄病枝叶,当年不易脱落,次年春天掉落 [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交链孢属、细交链孢霉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残枝条上越冬,分生孢子靠气流传播,自伤口侵入 小雨有利于分生孢子的产生和侵入,小树发病较重三)月季黑斑病,[分布与危害] 月季黑斑病为世界性病害,我国各地均有发生。

是月季最主要的病害该病除危害月季外,还危害蔷薇、黄刺玫、山玫瑰、金樱子、白玉棠等近百种蔷薇属植物及其杂交种此病为月季的一种发生普遍而又危害严重的病害常在夏秋季造成黄叶、枯叶、落叶,影响月季的开花和生长 [症状] 主要危害月季的叶片,也危害叶柄和嫩梢感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近圆形的斑点,边缘呈不规则的放射状,病部周围组织变黄,病斑上生有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严重时病斑连片,甚至整株叶片全部脱落,成为光杆嫩枝上的病斑为长椭圆形、暗紫红色、稍下陷[病原] 该病由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放线菌属、蔷薇放线孢菌和半知菌亚门、盘二孢属的蔷薇盘二孢属侵染引起蔷薇放线孢菌的分生孢子盘着生于表皮下,呈放射状分生孢子近椭圆形或长卵形,无色,直或稍弯,有一个隔膜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露地栽培,病菌以菌丝体在芽鳞、叶痕或枯枝落叶上越冬温室栽培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部越冬分生孢子也是初侵染来源之一分生孢子借风雨、飞溅水滴传播危害,因而多雨、多雾、多露时易于发病据试验,叶上有滞留水分时,孢子6小时内即可萌芽侵入萌发侵入的适宜温度为20~25℃,pH值为7~8,潜育期10~11d,老叶潜育期略长,为13d。

多从下部叶片开始侵染气温24℃,相对湿度98%,多雨天气有利于发病在长江流域一带,5~6月和8~9月出现两次发病高峰期在北方一般8~9月发病最重四)芍药褐斑病,[分布与危害] 我国东北、四川、河北、新疆、北京等地都有发生发病的芍药叶片植株矮小,叶片早枯 [症状] 芍药褐斑病又称芍药红斑病、叶霉病,是芍药和牡丹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病后叶片出现不规则性病斑,病斑大小在5~15 mm,左右,紫红色或暗紫色,潮湿条件下叶背面可产生暗绿色霉层,并可产生浅褐色轮纹发生严重时,叶片焦枯破碎,如火烧一般,影响观赏效果 [病原] 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丛梗孢目、枝孢属、牡丹枝孢霉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株和病叶上越冬病菌自伤口侵入或直接从表皮侵入潜育期6d左右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多雨潮湿条件发病较重五)杨树灰斑病,[分布与危害] 北方地区发生普遍可危害多种杨树杨树的各个生育期都可发病 [症状] 主要危害杨树的叶片和嫩梢,发病叶片病斑绿色、灰绿色或锈褐色叶片正面病斑近圆形直径10mm左右,中心灰白色,周缘有褐色隆起,潮湿条件下病斑长出黑绿色突起的毛绒状的霉状物(分生孢子堆)病斑可连片形成大黑斑嫩梢发病病部变黑,形成梭形病斑,可使病叶死亡。

[病原] 病菌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 东北球腔菌,无性阶段为半知菌亚门的杨灰叶点霉和杨棒盘孢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在落叶上越冬翌春分生孢子萌发成为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气流传播,萌发后由气孔或表皮细胞缝隙侵入寄主细胞潜育期5-10d,发病后2d可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一年可反复侵染多次 降雨和潮湿条件有利于发病东北地区5月下旬和7月上旬为两次发病盛期,九月下旬后停止发展六)大叶黄杨褐斑病,[分布与危害] 南方各地普遍发生,北京也有发生报道引起大叶黄杨早期落叶,生长不良,甚至提前死亡 [症状] 病斑多从叶尖、叶缘处开始发生,初期为黄色或淡绿色小点,后扩展成直径2~3mm近圆形褐色斑,病斑周缘有较宽的褐色隆起,并有一黄色晕圈,病斑中央黄褐色或灰褐色,后期几个病斑可连接成片,病斑上密布黑色绒毛状小点,即病原菌的子座组织严重时叶片发黄脱落,植株死亡 [病原] 病原菌为坏损尾孢属真菌半知菌亚门尾孢属子座黑色,发达,分生孢子梗黑色,屈膝状,不分枝,丛生于子座上分生孢子尾状,有1~5个分隔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子座组织在病叶及其它病残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形成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

潜育期20~30d,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6~7月为侵染盛期,8~9月为发盛病期,并引起大量落叶管理粗放、多雨、排水不畅、通风透光不良发病重,夏季炎热干旱、肥水不足、树势生长不良也会加重病害发生七)香石竹叶斑病,[分布与危害] 分布于北京、上海、昆明、天津、成都、上海、深圳等地危害叶片和茎部,造成叶片叶斑和叶枯,并可造成茎腐影响香石竹切花的产量和质量 [症状] 多从下部老叶开始发病发病叶片初期产生淡绿色圆形水渍状病斑,直径可达3~5mm,后变紫色或褐色,有时病斑也可为不规则长条形茎上发病,病斑可环绕茎或枝条一周,造成上部枝叶枯死花苞受害,可使花不能正常开放,并造成裂苞 [病原] 香石竹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真菌 [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株和土壤中的病残株上越冬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从伤口和气孔侵入温度在21℃左右、 多雨、连作、老叶多等条件易于发病八)菊花褐斑病,[分布与危害] 北京、黑龙江、大连、深圳、成都等地都有发生发生严重时,叶片枯黄,全株萎蔫,叶片枯萎、脱落,影响菊花的产量和观赏性 [症状] 发病初期叶片病斑近圆形,紫褐色,背面褐色或黑褐色发病后期,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可达12mm,病斑中间部分浅灰色,其上散生细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一般发病从下部开始,向上发展,严重时全叶变黄干枯 [病原]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壳针孢属的菊壳针孢菌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器翌年吸水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温度在24~28℃,雨水较多,种植过密条件下,该病发生比较严重菊花褐斑病,(九)松落针病,[分布与危害] 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危害黑松、马尾松、湿地松、五针松等多种松树也叫松苗落叶病、松针枯病 [症状] 多发生在1~2年生的松针上受害叶初期为黄色小斑点,逐渐发展成黄色段斑,颜色加深,后期变成红褐色晚秋全针叶变黄脱落晚秋病叶上可产生细小黑点(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原] 病原菌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松针散斑壳菌,无性阶段为半知菌亚门的半壳孢 [发病规律] 该病菌以菌丝体在落叶或树枝的病叶上越冬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该病菌没有再次侵染高湿环境有利于该病发生松落针病,叶斑病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 肥水要充足;夏季干旱时,要及时浇灌;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上建造苗圃;种植密度要适宜,以便通风透光降低叶片湿度;及时清除田间杂草 2.消灭侵染来源随时清扫落叶,摘去病叶冬季对重病株进行重度修剪,清除病茎上的越冬病原。

休眠期喷施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 3.药剂防治注意发病初期及时用药根据病害种类可选用下列药剂:70%甲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6000~8000倍液50%代森铵水剂1000倍液10~15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3~4次二、白粉病类,白粉病是园林植物上发生极为普遍的一类病害一般多发生在寄主生长的中后期,可侵害叶片、嫩枝、花、花柄和新梢在叶上初为褪绿斑,继而长出白色菌丝层,并产生白粉状分生孢子,在生长季节进行再侵染重者可抑制寄主植物生长,叶片不平整,以致卷曲,萎蔫苍白现已报道的白粉病种类有155种白粉病可降低园林植物的观赏价值,严重者可导致枝叶干枯,甚至可造成全株死亡一)黄栌白粉病,[分布与危害] 辽宁、北京、河北、西安、山东、四川等地都有发生发病黄栌影响秋季叶片变红,失去观赏效果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嫩枝叶片被害后,初期在叶面上出现白色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白色粉霉斑,严重时霉斑相连成片,叶正面布满白粉发病后期白粉层上陆续生出先变黄、后变黄褐、最后变为黑褐色的颗粒状子实体(闭囊壳)秋季叶片焦枯,不但影响树木生长,而且受害叶片秋天不能变红,影响观赏红叶 [病原] 病原菌为漆树钩丝壳菌,属子囊菌亚门,钩丝壳属。

[发病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在落叶上或附着在枝干上越冬,也有以菌丝在枝上过冬的翌年5~6月当气温达20℃,雨后湿度较大时,闭囊壳开裂,放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风吹、雨溅等传播多先从树冠下部的叶片开始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子囊孢子萌发后,菌丝在叶表生长,以吸器插入寄主表皮细胞吸取营养,菌丝上不断生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等传播,多次进行再侵染条件适宜时,造成病害大发生,7~8月为发病盛期多雨、郁蔽、通风及透光较差时,病害发生严重黄栌白粉病,(二)月季白粉病,[分布与危害] 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发病严重时造成落叶、花蕾畸形,严重影响切花产量和观赏效果 [症状] 该病除在月季上普遍发生外,还可寄生蔷薇、玫瑰等主要危害新叶和嫩梢,也危害叶柄、花柄、花托和花萼等被害部位表面长出一层白色粉状物(即分生孢子),同时枝梢弯曲,叶片皱缩畸形或卷曲,上、下两面布满白色粉层,渐渐加厚,呈薄毡状发病叶片加厚,为紫绿色,逐渐干枯死亡老叶较抗病发病严重时叶片萎缩干枯,花少而小,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开花和观赏花蕾受害后布满白粉层,逐渐萎缩干枯受害轻的花蕾开出的花朵呈畸形幼芽受害不能适时展开,比正常的芽展开晚且生长迟缓。

[病原] 病原为蔷薇单囊壳菌 ,属子囊菌亚门,单丝壳属月季白粉病,[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在寄主植物的病枝、病芽及病落叶上越冬闭囊壳也可以越冬翌春病菌随病芽萌发产生分生孢子,病菌生长适温为18~25℃ 分生孢子借风力大量传播、侵染,在适宜条件下只需几天的潜育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