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林业大学目录一、原型母题——追寻主题 2二、原型人物 4(一)英雄与恶魔的原型 4(二)替罪羊的原型 5(三)智慧老人原型 5三,结局画面形式渲染归来悲剧 6四、心灵回归之旅 8五、爱的穿越与博大 10六、小结 11文学理论教程13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文学作品的形象塑造——————兼评“《冷山》英曼归来”摘要:一名逃兵的爱情归路,以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历时4年的全民内战---南北战争为故事背景,演绎一名逃兵为了日思夜想的家乡情人,历经各种艰难困苦跋山涉水回到爱人身边在完成种种磨难,终于可以与爱人长相厮守的时刻,却还是倒在了枪口之下在观众发出一片惋惜叹息之声的同时,有力的批判了战争的无情残酷和后人对生存信念的无上向往英曼归来后的突然离世,让人不免觉得可惜,不过正是这种不完整才诠释了生活中的各种不完美,正是不完美的才让人映像深刻......关键词:战争,爱情,诱惑,等待,惋惜,坚强其实人一生下来就是迷路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自己梦中的故乡总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诠释自己的梦想,用不同的方法去实现自己的梦醒在电影中这本来应该是对让神仙都羡慕的情侣,但是战争却拉开了两个人的距离,弥漫的硝烟熏黑了原本美丽的世界。
在剧中女主人公等着他回来,从未失去希望,开始是以天计算时间,后来以年;他想要回到她身边,即使路途遥远,充满了艰难险阻其实,英曼在第一次受伤的时候就已经死了,可是他的心一直向着远方的冷山,就像是朝圣的人一样虔诚战火也许泯灭了很多人的良知,让人们变得比野兽还要凶残,但是爱永远不会被淹没于是,我们看到了英曼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倒下又站起来不管是那个变态的牧师,还是北方的军人抑或是那个山里的人,都没有绊住他匍匐前进的心一、原型母题——追寻主题在主题上延续西方文学的传统母题——爱情、战争与回家讲述了在美国内战即将结束之时,士兵英曼历经艰险回到故乡,回到爱人身边的故事在叙事结构上,将英曼对血腥战场的回忆,旅途中种种离奇曲折的故事,以宏大的叙事手法层层展开,讲述了一个奥德赛似的英雄历险记与此同时,作者还展开了另一条线索,那就是英曼远在家乡冷山的恋人艾达,在一个名叫露比的女孩的帮助之下,正努力重振父亲门罗留下的农场冷山的情节发展简单而明了但文本中那些关于大自然的细节描绘却拥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字里行间弥漫着美国南方文学所特有的对土地与家的迷恋以及对自然的歌颂与赞美作者更多的是在追忆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一种对土地的迷恋与热爱,一种任何人都可以选择的自由意志,一种不受到战争和政治妨碍的理想生活,并进一步探讨了人类本能的对孤独的恐惧与规避。
追寻”这一原型情节结构在文学中可谓源远流长,它一直是是西方文学的传统主题,如寻找圣杯、金羊毛、生命之水等追寻原型的叙述模式通常是:“为了拯救整个王国,英雄踏上漫漫征程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与魔鬼激战、破译难解之谜或克服难以克服的障碍 该影片的追寻原型集中体现在男女主人公英曼和艾达的身上英曼跋山涉水,去完成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回到爱人身边在历险途中遇到各种磨难和诱惑:一路上追杀他的宪兵无处不在;渡过险恶的长河;恶劣的天气状况和时时伴随着的饥饿,农舍里三个妖娆的女人对他的挑逗;美丽的萨拉请求英曼睡在她的旁边等等这些摆在男主人公面前的重重困难和挑战,或者是会使他丢失去性命,或者是会背叛自己心爱的人,重重考验,稍一不慎,就彻底阻断了回归的路途艾达的追寻体现在克服重重生存困境,对爱情始终如一的守候艾达初到冷山,就爆发了南北战争英曼在临行前对艾达说“你在查尔斯顿可能更安全”艾达则回答说“到时候谁会等着你呢”?整个剧情由此铺展开来战争持续的时间超出了冷山人的预料,生活也变得格外的艰难,尤其是在艾达的父亲去世后,她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同样贫乏的冷山人民再也无力在生活上接济她,她却说“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过得很好”,“我不想离开”。
自从英曼参加战争后,无论自己的处境多么困难,艾达一直坚持给英曼写信,向英曼倾诉自己的境况和相思之情,尽管英曼从未给她写过回信 与追寻主题有关的是英雄人物的成长当战争爆发后,英曼怀抱着“保卫家园”的美好心愿走向了战场,结果却发现,经历血腥而冷酷的厮杀,人性中所有美好的一面全部消失殆尽,人们变成了麻木与冷漠的杀人机器,丧失了善良的本真与基本的人性加上他回家途中的所见所闻,无不时时让他自我反省,他越发的发现他所参与的战争毫无意义回到冷山,英曼被迫与家园卫队展开了一场激战,他甚至答应放其一条生路回到了冷山,回到了心爱的人身边,英曼固有的道德人性得到复苏,对敌手有了恻隐之心因此看出,英曼对战争经历了向往到失落再到逃离的过程,由杀人的魔鬼到正常人性的回归,他也因此经历了一条追回迷失自我的心路历程艾达也经历了这样的经历由于南北战争的爆发,冷山的男人不得不上战场,女人们留守家园,自力更生正如露比(Ruby)所说“我可以耕作一整天,没有人比我更棒了,因为附近的男人不是老得要命就是一肚子坏水”最初的艾达是典型的南方淑女,举止文雅,娇弱而敏感,受过良好的教育初次到冷山时,莎莉(Sally)对她说“这里的男人以为女人就是像我们这样的,结果你出现了”。
南北战争爆发后,艾达先前经历的衣食无忧,弹琴读诗的生活已无法继续,她面临着自食其力的巨大任务在露比的帮助下,艾达不仅会扎篱笆和稻草人,还学会种咖啡和做馅饼,莎莉惊讶于艾达的变化,吃惊地赞叹说“上帝圣明”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练,艾达由一个手无缚鸡之力,只懂小说钢琴的南方淑女成长为一名能从容应对各种农活,自食其力的坚强女性,同时精神上独立强大起来,能够“接受你(英曼)不会回来了的事实”,乐观地生活着二、原型人物(一)英雄与恶魔的原型《冷山》中的英雄人物艾达在粗粝的生活的磨练下,不愿屈居于提格的纠缠,更是为了援助受难的人们,勇于同当地的恶魔——以提格(Teague)为首的家园卫队作斗争提格一直垂涎艾达的美色和家产,欲将她据为己有影片中提格一再出现在她面前,主动向她示好,甚至有点低身下气的说“我不是一无是处”,艾达始终置之不理,以自己特有的沉默与提格作斗争提格第三次出现,告诉艾达是“特意来看她”,艾达则直接告诉提格“我不喜欢”提格又试图挑拨她和露比的关系,艾达则大声呵斥他“闭嘴”此时的艾达以往默默不语的娇弱形象,变成了可以直面提格,并具有反抗意识的英雄莎莉因为窝藏逃兵受尽酷刑,艾达和露比第一个赶到,将莎莉从“刑架”上救到家里,帮助悉心疗伤。
如果说之前艾达还是“假英雄”,因自身的有限而无法完成救助他人的任务,此时的艾达已经生活完全自立,自身变得强大起来,她勇于挑战提格的权威,并警告他说“战争结束后,会和你们算总账的”与艾达的经历对照,英曼面临的恶魔是各种黑暗势力,具有不确定性作为一名逃兵,英曼首先面临的最大黑暗势力是家园卫队家园卫队的力量过于强大,英曼在同他们斗争时避免正面的冲突,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向第三方借力或者分散对方的势力然后各个击破例如影片中英曼等一行人被家园卫队抓捕后,英曼借助路过北方散兵的力量消灭了家园卫队,最终保全了自己英曼面临的另一个恶魔是他自己内心的欲望在回归家园的路途,英曼受到三次诱惑;渡船女主动提出为他宽衣解带;农舍中妖娆的女人主动投怀送抱,脆弱美丽的莎拉向她敞开心门面对种种色诱,英曼虽显出一丝的动摇,但他最终还是打败了心中的魔鬼,选择忠于艾达,尽管他不了解艾达,也没有关于她的消息二)替罪羊的原型作为一种常见的原型母题,替罪羊主题甚至仪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替罪羊的意象最初源于《圣经·旧约》中,讲的是上帝耶和华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要他拿他的独子以撒作为幡祭献给耶和华而亚伯拉罕对上帝十分的敬畏因此就按照上帝的吩咐把以撒带到上帝指定的山上去献祭。
正当他举刀砍杀以撒的时候,上帝派天使阻止了他因为上帝相信了亚伯拉罕的忠诚,而此时在附近有一只公羊,亚伯拉罕就将这只公羊作为祭品献给了上帝这就是“替罪羊”的原始出处以后随时间的推移,不难发现更多的意义沉淀在这个原型上在影片中,留守在冷山镇的女性是替罪羊的原型其中一个就是萨拉(Sara)无情的战争夺取了她丈夫的生命,她生活在失去亲人的无边痛苦中,未曾见过父亲的婴儿因发烧啼哭不已却无处医治,世事的混乱,她整天生活在担惊受怕中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已经和死没分别了”另一个女性莎莉,因为违反了“禁止窝藏逃兵”的规定,而全家遭到迫害家园卫队先是用长剑刺死了他的丈夫,又对她施以酷刑,后杀死了前来营救她的两个儿子,并且将她家的农场和家当全部充公莎莉瞬间不但失去了她生存的的精神支撑——家庭和亲人,还是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影片中这两位典型女性都成了提格为首的家园卫队以及战争的受害者和替罪羊三)智慧老人原型荣格认为智慧老人代表着知识、洞察、智慧和道德品质,如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等《冷山》中对男主人公英曼有救命之恩的无名老妇人是智慧老人原型她不仅给了英曼物质上的帮助,还为他指点迷津,帮助他摆脱精神的困惑在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人人对逃兵唯恐避之不及,而这位老人明知道她是个逃兵,还是毫不犹豫地将他从昏迷之中拖到家中治疗。
老人不仅不畏惧自己会受到牵连,还用自己的人生智慧点化男主人公的困惑战场上的经历摧毁了英曼所有的信仰,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像个冬天去捡柴火的小男孩,等到春天吹着口哨回来,像其他傻瓜扛着面旗为谎言而战”他变得心灰意冷,进而怀疑活着的理由时,老人安慰道:“上帝在考验你凡事都是注定的,我们的命运早就注定你看看大自然,小鸟捡了一粒种子,粪便让种子长成大树;不管是小鸟,粪便还是种子,都各负其责,你也一样”老人这番轻描淡写的话让他若有所思,重拾前进的动力当他再次踏上归途时,老人为他准备了药品和羊肉,还送给了他可以防身用的枪战争的残酷,人与人之间的杀戮,隔阂,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和对自己命运的无从把握,因为智慧老人的出现而得以缓和老人给在战争中异化的英曼提供精神上的指引,帮助他战胜恐惧和无助,为饱受战争折磨摧残的他带去人间的温暖三,结局画面形式渲染归来悲剧在皑皑的白雪中,她看到了英曼蹒跚的身影,她没有认出他,她出于紧张和需要保护,向他举起了枪,他说:“艾达”?安达没有听见,仍然举着枪,英曼回头准备走了,安达终于认出了自己心爱的英曼,没有拥抱,没有亲吻,英曼终于回到了冷山,他又冷又饿又累,原本他就是个内向寡言的男人,安达在学会让自己冰冷的心苏醒.....篝火中,他们诉说着别后的思恋,彼此的爱慕,他们终于成就了爱人的仪式,但故事并没有戛然而止。
故事开始的时候他们是分开的,爱情开始的时候,他们又分开了,两人分隔两地的相思令人憧憬,期盼;重逢的情景令人感动泪流;最后的生离死别更让人为之心伤还没完,画面切换到了几年后,战争结束了,冷山回复了小镇的美,他们的孩子在庄园里与羊儿嬉戏,其乐融融的聚餐正在进行,安达眼里没有痛苦和怀念,而是希望,不是么?这正是这部描写战争的影片最闪光之处—即使在最黑暗的战场,也有爱情,即使爱人去世了,还有土地和孩子冷山,就如同一部优美的散文,被战争的伤痛灼伤到满目疮痍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人,在爱与信仰中逐渐的复苏和温暖其实没有战争,也许他们会顺利的相爱,然后在相爱中柴米油盐的互相大失所望?而战争让刚开始的爱情变得全身是宝,美得炫目影片中对爱的渴念是一直没有停止过的,并且在我们的心灵中留下难以忘怀的余音反复的回味与思考,我想或者只有在那种战火纷乱的年代才最能过滤出这么至死不渝动人的爱,在和平年代的现在就难以出现了,在尽量排除种种由于不同社会背景造成的对人性的观念之后,我仍然非常不齿那宣战时男人们欢呼雀跃的神情,女人们忧心重重却又无法阻止,那种对同是人类的残忍杀戮,以及对女性地位的极不尊重我想人类对美好的爱和生活的向往应该是永远不会停止的,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文明的发展,造成了人们对爱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