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新说《水浒》――武松(一)怒虎神人 在《水浒传》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中,武松可以说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个武松景阳岗打虎、怒杀潘金莲、血溅鸳鸯楼等等精彩段落,都给千百年来的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其后无数戏剧小说对于武松的刻画,更是让他无畏的光辉形象变得不可动摇但是,今天当我们重新打开《水浒传》,重新再与武松面对面,武松就真的是一个无畏的打虎英雄吗?而我们一直认为的,武松在景阳岗上打死吃人的老虎,为民除害,在小说的字里行间中,武松果真是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去为民除害的吗?他真正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武松在《水浒》里面的出场算是比较晚的一个,在到第二十二回才出场,在金圣叹的本子里面那就是二十一回了当时武松在他的老家清河县和人发生争执,一拳过去,打得那厮昏沉,也就是把对方打昏迷了,武松以为把这个人打死了,吓得就赶紧逃走,逃到了江湖上躲在柴进的庄上后来他打听到那个人没有死又救活了,于是呢他就准备再回清河县,因为清河县还有他的一个亲人,他的大哥在那个地方所以我们可以讲,武松出场的第一场精彩不是在清河县打人,而是在景阳岗上打虎这也是武松出场的一个和其他的人不一样的地方,你比如我们可以来比较一下鲁智深和林冲的出场。
鲁智深出场的第一场,他最精彩的出场是他打了一个人,那就是拳打镇关西,面对着欺男霸女的镇关西,鲁智深忍无可忍,三拳两脚就把他打死了,是鲁智深出场的第一场精彩而林冲的第一场精彩是什么呢?是不打他不打的也是人,是谁呢?是他的顶头上司高太尉的养子高衙内,那面对着顶头上司的养子,林冲不敢打,不得不忍气吞声,所以这两个人出场,可以讲是与人有关,所以这一出场第一件事情,我们就能够感觉到作者对这个人他有一个基本的评价 比如说,写鲁智深一出场是打了镇关西,他是要突出鲁智深这个人的仗义行侠的品格,是写他的道德而写林冲面对着调戏他妻子的高衙内,林冲一看是他顶头上司的养子,忍气吞声,举起的拳头又放下了,不打了,这写什么呢?写林冲的性格所以我们说鲁智深第一次出场我们就知道他的品格,而林冲的第一次出场我们就知道他的性格那武松的第一次出场是打虎,那作者要让我们知道什么呢?作者要突出的、要强调的是什么呢?是武松的武艺我们可以做一个不一定很准确的一个比方,写鲁智深一开始就写他行侠仗义,是想把鲁智深写成一个圣人;写林冲在强权面前不得不委曲求全、忍气吞声,是想把林冲写成一个凡人,虽然他是英雄,跟我们凡人一样,有很多很多的委屈,有很多很多的不得已,有很多很多的弱点,把他写成一个凡人;武松一出场,是打死了一只猛虎,作者是想把他写成什么呢?是想把他写成神人。
所以金圣叹在武松打虎的这一回回前的这个总评里面,他就讲到了,说打虎这一篇啊是“人是神人,虎是怒虎——金圣叹”老虎是发怒的老虎,而打虎的人呢那真是神勇之人,就是个神人但是这个地方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我们说鲁智深打镇关西那是不得不打,因为镇关西欺男霸女,对鲁智深这样性格的人来说,他是决不能容忍,所以是不得不打而林冲对于高衙内他是不得不忍,因为是顶头上司的养子,他是不得不忍一个是不得不打,一个是不得不忍而武松要打虎难道也是不得不打吗?我们的答案是,是也不是 鲁智深的该出手时就出手,以及林冲的不得不忍都让我们觉得非常符合这两个人的性格但是,武松一直以来在我们心目中,就是一个无畏的打虎英雄,难道他还有什么畏惧和无奈吗?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武松打虎的整个过程,我们来看一看首先我们讲,武松确实是不想打死这只老虎,他不想打,他没有打算打他在柴进的庄上知道了自己没有打死人,于是准备回清河县去看望自己的哥哥,父母亲已经双亡了,只有兄弟二人相依为命,他准备回家去看亲人在路上走了好几天,走到了阳谷县的地面,正当中午的时候就看到前方有一个酒店,这个店招上面是写着五个字这五个字的店招也特别传神,叫“三碗不过冈”。
我们说现在有很多商店的名字一定要取得好,这个名字就取得非常好,“三碗不过冈”,那什么意思呢?我的酒好,喝完了三碗酒以后,你就过不了前面的景阳冈了,那武松进去了以后,他可不管这个酒店什么三碗不三碗的规矩,软磨硬泡、死缠烂打、软硬兼施、连威吓带恐吓,逼着这个店家拿出酒来,他一连喝了18碗酒 有些本子上写15碗,这15碗是写错了,把整个武松喝酒的过程喝了多少碗,一点点统计下来,正好是18碗,所以后来金圣叹就改成18碗了,这个数字是对的喝了18碗酒,喝完了以后,手提哨棒就走,所谓的哨棒就是一个短棒,随身带着防身用的一个木棒店家一看就从店里面赶出来了,赶紧叫住了他,告诉他景阳冈上最近出现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大虫就是大老虎,吊睛就是双眼突出的,额头是白的这么一只大老虎,形象很恐怖晚上出来伤人,已经坏了三二十条大汉的性命了,所以你不能一个人过冈去,你必须在我的店住下,等到凑齐了一群人以后再过这个冈子去一听并不相信,我刚才讲了武松打虎如果说有理由的话,确实有理由,因为这个店家已经告诉他了,这个老虎伤了三二十条性命,如果武松真有一种行侠仗义这样一种心胸,那好,我去为民除害去那不也可以吗? 可是武松没有这么想,他首先是完全不相信,他笑着跟这个店家说,这个时候他也有一点醉了,醉了以后也有一点以酒装疯,醉了以后胆子比较大,中国有句话叫酒壮怂人胆,武松当然不是怂人,但是酒醉了以后胆子可能更大一点。
他就跟这个店家说“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条景阳岗上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大虫?你休说这般鸟话来吓我,,便有大虫,我也不怕!——《水浒传》第二十二回”这句话分两层意思,第一不信,第二不怕不信是真的,不怕是吹牛他真的是不信,然后一想,我既然是英雄,你说有老虎那我也就摆摆架子,我不怕!武松有一个特点,他跟鲁智深跟林冲相比有一个什么特点呢?他好吹牛、好显摆、好炫耀、好逞能,这就是武松的特点,所以他说不怕等到他一意孤行走到了景阳岗上,上了山冈以后走了不到半里多路,看到一个败落的山神庙,在这个山神庙的墙上贴着一个印信榜文,就是官府贴的一个榜文,上面写着这个地方有老虎,这个榜文的内容和店家所说的内容完全一致这个时候武松已经相信了,这个地方确实有老虎,那到这个时候我们说武松,如果他想为民除害或者他对自己特别自信,用自己的武功把这个老虎打死,那这个时候一听说真有老虎了,那应该是斗志昂扬,应该是抖擞精神,应该很兴奋才是,事实是什么样子呢?事实不是这样子,武松在打虎之前我们必须要明白,他是不想打的,那么他为什么不想打呢?这个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不敢打老虎,虽然他对酒家的一番好意两次都吹牛,说真有大虫我也不怕,其实他是怕的。
在我们过去一贯的印象中,武松打虎的豪迈与气魄那是无可比拟的,这样一个打虎英雄,怎么会有退缩和害怕呢?这样的反差巨大的说法有什么根据吗? 武松在酒家面前讲的两次不怕,实际上是不愿意在酒家面前露出自己内心中的胆怯,因为他好面子武松是一个在内心里面把自己当成英雄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看成是凡人,所以我们做什么我们都给自己预先有了原谅自己的理由,我是凡人嘛但是假如你想你在内心里面你就认为你是一个英雄,你要拯救人类,你面对所有的艰难困苦你都无所畏惧,这个时候你能原谅自己的理由就很少了,尤其是在别人的面前,你一定要装着一点所以一个人一旦把自己当成英雄,他也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害怕了,他内心可能是怕的,但表面上一定要不怕但他独自一人在景阳岗下面的树皮上看到那一行字,说山上有虎的时候,他自言自语那一番话很明显的,是自己给自己打气,他走到了景阳岗上,在山神庙上面看到官府贴的榜文,知道真的有虎的时候,他有三个反应他的第一反应是转身再回酒店,这是最为直接的,最为有力的证据,证明了他不敢打虎,但是为什么他又不回去呢?因为他还有第二反应他的第二反应是什么呢?说我现在要是回去了不要让他耻笑吗,让他耻笑了那就不是好汉,所以我回不去了。
所以我说,一个人一旦把自己当成英雄的时候,他对自己的要求就会比别人高;一个人如果特别好面子,有的时候这个面子就会比性命还重要所以,为了不让别人耻笑,我宁愿冒性命之忧还有第三反应,想回去不能回去,回去怕被别人耻笑,那怎么办? 还得给自己打气所以第三反应就是自己给自己打气,站在那地方发了半天的呆,想了一想,自言自语又说了一句话,说“怕甚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水浒传》第二十二回“怕什么怕啊,上去再说这一句话很显然是在自己给自己打气,他硬着头皮一步一步在上景阳岗,这个时候《水浒》上有一段描写,因为他是往东边走,而太阳在西边,所以背后的太阳一点一点落下去了,武松回头一看太阳快要落山了,渐渐地就要坠下去了金圣叹在这个地方有这么几句批,他说“骇人之景(说这真是很怕人的一个景色,而且金圣叹还有这么几句话),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金圣叹”,如果我一个人走在这山冈上,太阳快要落山了,即使没有老虎,我也会吓得大哭,这确实是写得很可怕的一个景象在这个时候,武松又自言自语说了一句话,说“那得什么大虫?” 人自怕了,不敢上山——《水浒传》第二十二回”哪有什么大虫,是因为那些人都害怕,他们不敢上山。
你感觉感觉这样的话说出来有什么意义吗?唯一的意思,唯一的价值,就是自己给自己壮胆,自己安慰自己,自己欺骗自己,自己怎么样呢?给自己鼓鼓劲儿,我们走夜路的人喜欢吹口哨,为什么他在走夜路的时候他要吹口哨?那吹口哨不是因为不怕,恰恰是因为他怕,他通过吹口哨来给自己壮胆,所以武松这样自言自语的说话,实际上就是自己给自己壮胆那么我们这样说下去,大家就觉得武松打虎,我们原来觉得他很英雄,给你这么一讲,他首先不想打,没有为民除害的想法第二,他又不敢打,对自己有没有足够的信心,是不是会有损于他的形象?我们说这不会了,作者这样写恰恰是写出了武松形象的可信、真实武松又不是打虎专业户,他从来没有打过虎,面对这样的老虎都伤了三二十条大汉的性命这么一只老虎,他怎么可能有必胜的把握呢?面对这样的一个老虎,他怎么可能毫无畏惧呢?他怎么可能满怀信心呢?所以这样写非常真实 既然武松不敢打虎,也没有人逼着他必须去打虎,继而为民除害这个此时此刻在景阳岗毛骨悚然的夜色中,心中充满恐惧的武松,逃走便是了,为何偏偏又有了后来的打虎壮举呢? 这个答案是武松已经没有退路了,我讲这个没有退路是在什么时候呢?当武松在景阳岗上,那只吊睛白额的猛虎猛然随着一阵狂风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退路了。
武松和老虎面对面,你死我活,不可能有逃生的机会,除非你打死它,要不你就被它吃掉,只有这两种选择你一个人跑,能跑得过老虎吗?所以到这个时候,应该说他真的是没有退路了,但问题是在上景阳岗之前,甚至上了景阳岗那一段时间,老虎在没有出现之前,他都是有退路的那么他这一段的退路,是谁把它堵住的呢?我们说这一段堵住他自己路的是他自己是什么东西堵住了他自己的退路呢?第一,这个人太自负,武松这个人太自负,首先我们说武松是一个极度自我欣赏和自我肯定的人我说,一个人要做大事,你必须要自我欣赏和自我肯定,但是一个人要做傻事也往往是因为自我欣赏和自我肯定那我这样说,倒不是说武松此时此刻要做傻事,要做蠢事,但是我也不是说武松做的不是傻事,不是蠢事你说你怎么说的这么拗口呢?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它就是这么拗,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是傻事,什么是聪明事,还真难说 大家都认为是对的事情,人人都去做,所有的人都去做大家共同认为是对的事情,这个事情一定就会变成傻事了那反过来,一件大家都认为是傻事这么一个事,没有谁去做,当时就有一个人,就他一个人一意孤行在那儿做,到了最后他竟然把这个事情做成了,那这个傻事就变成什么事了呢?就变成好事了,就变成正事了,就变成大事了,甚至做成了大的事业了。
武松此时此刻就是这样的情景,一开始他看起来是傻事,但是最后他把傻事做成了,所以武松是一个很极度自我欣赏的人,我们来看一看他第一次对酒家劝他的时候,他就说了一句话,他说“便有大虫,我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