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比较文学概论马工程第6章

w****i
实名认证
店铺
PPTX
4.12MB
约46页
文档ID:94351370
比较文学概论马工程第6章_第1页
1/46

比较诗学,Chapter,Six,本讲纲要,一、诗学范畴的历史生成,二、比较诗学的学科建构,三、走向比较诗学的新疆域,本章导言,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研究不断克服学科史上的实证主义关系研究的偏执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在全球性对话中走向研究深化和理论提升的必然,也是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重要特色之一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即所谓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可为的领域 --钱锺书,,历史的探寻和批评的或美学的沉思,这两种方式自视恰好相反,而事实上却应彼此补充——如此,比较文学便会不可抗拒地引向比较诗学 --法国学者艾田伯,,,一、诗学范畴的历史生成,20世纪后,古代,,,,,指一种比较专门化的研究领域,即所谓《诗经》之学——研究诗经的学问更广泛的涵义则主要是指以历代诗歌作为讨论对象,论及关于诗歌创作、欣赏、批评,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文论、美学和思想文化问题的普遍研究领域沿着这种传统的诗学范畴界定去进行诗歌及其理论探讨,由于受理论上的欧风美雨影响,在研究上已经表现出相对更加侧重诗作为普遍文类的历史书写和理论阐述的倾向,,,诗学概念的古今差异,(一)诗学概念的古今差异,西方的诗学概念,诗学与文学研究共称,将诗学作为理论和批评研究的替代概念,,,(二)诗学概念的中西区分,,,,,,,,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布瓦洛《诗的艺术》,鲍姆嘉通、康德和黑格尔等美学的创造性阐发和理论提升,西方的“诗学”与汉语中的“诗话”“诗论”的真正内涵在讨论的文类对象和概念内涵的疆域方面始终具有明显的不同。

二)诗学概念的中西区分,,,中西诗学概念差异,二者之间对话的概念和内涵整合问题是 比较诗学研究本身要解决的重要学术命题之一,指在理论层面上所展开的关于文学问题的专门研究中外学者共识的诗学概念,(二)诗学概念的中西区分,认识论,本体论,范畴论,方法论,理论之间交流关系研究,跨学科关系研究,关注和研究文学存在的理由、价值和文学意义产生的范式、途径、方法,以及文学的语言性存在条件、文学的审美阐释模式等现在谈到的“诗学”概念,(二)诗学概念的中西区分,一种广义的,有关文学的理论诸方面研究的学科,它更接近通常所说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 用“诗学”—— 更加具有文学言说的世界性和更宽广的意义包容性,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汉语文论表述原初形态的语言修辞学意义上的“还乡”实质上,名称上,,,比较诗学的发展历程,(三)理论跨界失效与比较研究需求,欧美世界理论的根基整体上是来源于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传统,内部的理论差异相对于东西方的差异要小得多,比较的内在需求不强烈 近代以来西方理论在世界上一家独大和以输出性影响为主的态势并未根本改变,缺乏向其它传统的文学理论学习的迫切愿望比较诗学在西方发展受限原因,,,(三)理论跨界失效与比较研究需求,1,2,,,针对非西方文学,理论失效现象的两种情况,(三)理论跨界失效与比较研究需求,理论运用的放大失效,,逻辑演绎失败,,,失效原因——自身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三)理论跨界失效与比较研究需求,对于同一类事物,往往有着不同的认识逻辑、分类方法和表述体系,而其所表述的话语与现象之间的关系深受自身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一旦越过专门的文化传统语境,二者之间连接的文化逻辑链条即刻断裂,崇高,风骨,悲剧,味,有 无,物哀,幽衣,,从理论运用的失效和困扰,进而走向理论的对话,再进一步走向比较诗学,这或许正是中西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和深化的必由方向之一。

构建一种对话协调机制,搭建一个讨论问题的平台,共同来讨论不同文化、语言和族群之间的文学理论问题,这就是“比较诗学”,,,解决办法,(三)理论跨界失效与比较研究需求,再就是,现代中国文学研究追求自我突破和现代性发展的使命感和迫切愿望,其次是西方文学理论在中国的攻城掠地和话语霸权趋势,首先是近代以来中国诗学和文论传统在世界文学研究格局中的被矮化和被忽略,为了实现文学研究在21世纪的现代突围,中国学界可以说是情不自禁地走向了比较诗学三)理论跨界失效与比较研究需求,,,比较诗学迎合了中国文学的现实学术需求,,二、比较诗学的学科建构,导言,,从跨文化和全球化学术视野展开,有关不同文化间相关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问题的专门性比较研究领域特有的“跨文化”立场和“对话性”问题意识,在于这类比较研究学者拥有的“多语种”和“跨学科”知识背景,以及由他们特定的比较方法论立场所带来的新的学术范式及其充满挑战性的国际性研究视野比较诗学的定义,研究独特之处,,学科化建构,非学科化建构,五四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 鲁迅《摩罗诗力说》 朱光潜《诗论》 钱锺书《谈艺录》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 叶维廉《比较诗学》 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 乐黛云、叶朗等《世界诗学大辞典》,非学科化建构 学科化建构,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比较诗学研究,,(一)比较诗学的历史与现状,佛经翻译“格义”和《圣经》译解“况义”的时代。

发轫,反思,缺乏“文化自觉” 从非学科化零散研究逐步向学科化的系统研究整体 推进的发展格局,,,历史背景与问题意识,学术文化身份,基本方法学建立的关系和特征问题,问题意识方向,(二)比较诗学的基本方法与研究类型,既有的研究和成果,例:对中国诗学“通感”和“人化批评”的研究,对“文气”“兴”“隐喻”的研究等,,,(二)比较诗学的基本方法与研究类型,例: “道”——“逻各斯” “虚静”—— “距离”,,,,,不同基本概念和范畴的比较研究,对特色理论和批评话语方式的跨文化汇同研究,,,,,对基本概念共通的文论关系的比较研究,例:“语言与意义”关系,“情与理”关系等的中外理解和意义建构比较研究,对各种诗学文类的比较研究,例:按照抒情,戏剧和叙事等不同文类进行历史关系的清理,或者进行内涵的平行比较,去分析中西小说的异同,并进而试图发现各自文学中文类发展的侧重等既有的研究和成果,(二)比较诗学的基本方法与研究类型,,,,文论诗学著作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如引入外来理论参照对《文心雕龙》《沧浪诗话》的研究等,对中外文学理论系统的整体性比较研究等,,,既有的研究和成果,(二)比较诗学的基本方法与研究类型,倡导广义的、包含文化思想史反思的比较诗学研究,寻找所谓普遍性理论问题,主动解构自身,尝试去搭建包括非西方理论在内的,具有文化差异的多元复数理论的对话平台,,,中国学者的研究范式,(二)比较诗学的基本方法与研究类型,构成了中国比较诗学有关方法学的路线图,决定了特殊的价值取向、问题意识和发展路径,,,,,理论概念范畴的中西简单1+1配对式,寻找不同文化理论之间共同论题,寻找所谓的“共相”和意义追问倾斜的交集互补,从多元文化共创的思路去探讨国际间文学理论问题,,,,,中西比较诗学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三)研究案例分析,,“形而上学理论” “决定理论” “表现理论” “技巧理论” “审美理论” “实用的理论” 六种理论构成完整的理论结构框架,整合中国历代诸家诗学观念。

《中国文学理论》,,(三)研究案例分析,,,中西比较诗学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比较诗学》,以五篇重要论文合成在中西之间寻找“共相”,探索“共同的文学规律”和“美学据点”的时候,必须放弃死守一个理论模子的固执,而应该同时从中西两个理论的模子去寻根探源,梳理差异,追求共识三)研究案例分析,,,中西比较诗学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道与逻各斯:东西方文学阐释学》,中西二者之间“事实联系”太少,而批评话语又面临巨大的“差异”前者使影响研究难以深入,后者又使平行研究处处面临理论陷阱只能是东西方许多蕴涵某种普遍性的理论和批评方面的问题加以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三)研究案例分析,中西比较诗学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陈跃红《比较诗学导论》,张辉《审美现代性批判——20世纪上半叶德国美学东渐中的现代性问题》,张沛《隐喻的生命》,周启超主编 《跨文化的文 学理论研究》,曹顺庆等《中国古代文论话语》,史成芳《诗学中的时间观念》,代迅《断裂与延续——中国古典文论现代转换的历史回顾》,刘耘华《阐释学与先秦儒家之意义生成》,,三、走向比较诗学的新疆域,导言,从对于西方文论的一般诠释和本土应用论证分析,开始逐渐转换到对传统中国文论话语现代价值转化的追问,以及如何建构未来具有创新性和现代性的中国文论话语等命题上,如何克服简单的二元对立分析,以及基于寻求所谓中西共同诗学规律的“乌托邦”幻境。

在文论研究的侧重点上,逐渐习惯从“比较”开始走向“对话”,从外贸式的争“盈亏”走向了探索文化“共创”的内在机制和问题等等,,,研究问题意识的转换,具体应对,目前中国比较诗学的努力可以大致归结为两个突出的价值目标:,一个是有关中国诗学历史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和现代生长的命题另一个目标则是企图在跨文化的诗学对话中,以中国诗学为一方,积极寻找加入国际性诗学对话的有效“话语模式”和具有国际普遍性以及独特性双重价值的理论资源一)文化语境变迁与问题意识转换,(二)理论旅行与诗学变异,,,理论旅行的提出,,,,,爱德华·赛义德,强调理论变异与时空变动之间的关系,有一个起点/发轫环境 有一段必须穿行的距离 接纳条件或作为接纳所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的抵制条件 完全(或部分)地被容纳(或吸收)的改造1,2,3,4,四个条件:,中外诗学(文论)的相互影响与变异关系,其中的重要课题:,,,,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背景,(二)理论旅行与诗学变异,比较诗学研究忽略的方面,实现西方文论中国化,寻回自我文化之骨骼血脉,文论对话与阐释中走向辉煌,,,中国文论的西方化,或者西方文论的中国化,今天的视野去回返古代,在尽可能的现象真相还原的基础上所展开的古今对话思路;,泾渭分明而又相互交织的两条理论对话和诗学追问,走向世界,走向西方,在他者文化和理论参照系映照下所展开的,面向未来文论发展的中西对话思路,,,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两条思路,(二)理论旅行与诗学变异,,,两条思路面临的问题,(二)理论旅行与诗学变异,如何看待传统,,例:言意关系命题 《庄子·外物》中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魏晋轰动一时的“言意之辨” ——司空图的“言外之意”。

创造性阐释?,,中西诗学间的对话和汇通互补,,,两条思路面临的问题,(二)理论旅行与诗学变异,古,今,外,中,四方会谈,“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相互依存的对话范式,古今之争 中西问题 中西问题 古今问题,,,(二)理论旅行与诗学变异,例:中国小说叙事理论的探讨 清代曹雪芹通过《红楼梦》对于小说的叙事方式和意义话语生成的现代性开掘等,实质上,表面上,两条思路面临的问题,,,(三)文论对话与互释:比较诗学的新空间,对话双方的关系地位和提问主动性问题中外诗学交流不平等的解决,前提,,从世界文化发展的未来实际需求论证西方文化独大局面的危险性 从学理上证明现实不平等状况的学术非正当性 以合乎学理和理论逻辑的分析探索思路尝试颠覆,解决方式,1,2,3,对等关系 互为主体 互为客体,,,,中西诗学对话平等关系的建立,(三)文论对话与互释:比较诗学的新空间,中国诗学,1.平等的互为主体关系 2.主动的问与答,西方诗学,平等关系建立前提,对话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展开,才有可能具有学术的科学理性和理论生成性的价值文学的理解和研究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一种关于文学的诗学阐释学建构走向未来的中国诗学阐释学,(三)文论对话与互释:比较诗学的新空间,中国比较诗学学科重要 学术目标,,中国现代比较诗学阐释学的建立,比较诗学主要方法论,,跨文化的诗学对话和阐释,“阐释学的探寻”(an hermeneutic inquiry),中国传统诗学阐释理论面临的问题,,,1,2,很久以来就一直缺乏现代性方面的历史自主意识、言说语境和学术生命的自觉,(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